APP下载

光影流转:婚照进化史,幸福从未变

2019-09-10杨卓琦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婚照结婚照影楼

杨卓琦

婚照,是人生婚姻中最具仪式感的记忆,也是时代流行文化的载体。2018年9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内举办的《上海婚照(1978 2018)展览》,人气持续高涨。展览展出的是上海市照相行业5位高级摄影技师殷孟珍、吴兆华、谢荣生、王伯杰和岑永生40年来拍摄的婚照集锦。从中山装到婚纱,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片再到数码照片,40年40幅作品,既记录下了普通人的幸福瞬间,也展现了上海乃至全中国婚照的变迁。

展览的40幅作品中,有一幅格外引人注意:作品中左边的照片是徐子良夫妇于1980年拍摄的婚照,右边则是这对夫妇2018年以同样的姿势、风格重新拍摄的。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照相业老字号王开照相馆恢复婚纱摄影业务,徐子良夫妇是第一批客人。

在20世纪30年代,王开照相馆的主打产品就是婚纱照,拖尾婚纱、捧花、珍珠项链曾是当时王开结婚照的标配。

王开的婚纱照摄影引领了上海甚至是全国婚照的潮流。当时,王开甚至做起了婚纱的生意,一件婚纱300元,王开把婚纱卖到了全国各地的照相馆。

同为上海特级照相馆的人民照相馆也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婚纱照摄影,并且从香港购入了婚纱。一家在南京路,一家在淮海路,整个20世纪80年代,王开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的生意都极为红火。

王开照相馆(摄影公司)原艺术总监王伯杰回忆,当时王开每天限量拍摄60对,供不应求,人们在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就在店外排队,晚了根本开不着票。“甚至需要找关系或者插队拍摄。”王开的婚照一天拍摄量最多高达284对(包含2家分店)。曾创下上海照相馆单日婚纱照的历史新高。

上海外滩有一道防汛墙,俗称“情人墙”,全长约1700米,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上海情侣的热门约会场所。人民照相馆原艺术总监殷孟珍说,有一天自己经过外滩,被“情人墙”的场景所感染,顿时有了创作的灵感:在照相馆内配置象征情人墙的栏杆,白色背景下一对青年夫妻含情脉脉,甜蜜又充满憧憬。

以“情人墙”为主题创作的《情投意合》在人民照相馆的橱窗出样后,一度成了年轻人拍照的首选。

王开照相馆的“红太阳”结婚照也算是20世纪80年代的“网红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金黄红透的旭日初升,前景则是身着婚纱和西装的一对恋人含情而又充满朝气的形象,突出的形式感契合了昂扬的时代精神特征,立即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红太阳”作品推出后,便成为当时人们来王开的必拍之照,甚至全国很多照相馆也开始模仿这一创意。“红太阳”为王开照相馆赢来一年200万元的净利润,创作这一作品的摄影师还被公司奖励了一套房产。

20世纪90年代,台式婚纱摄影开始风靡全国。上海新人民摄影有限公司(原人民照相馆)、摄影部经理、首席摄影师黄沫华说,20世纪80年代拍结婚照的顾客一般只拍五六张,而台湾影楼进来后带来了套系的概念。从婚纱、妆容、背景到姿势,台式婚纱照更符合求新、求美、求异的年轻人的喜好。

淮海路上,台湾影楼一家家地开张,而国营照相馆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受到台式婚纱摄影的冲击,东方照相馆、万象照相馆、蝶来照相館相继因为经营不善,被并入人民照相馆。

在20世纪80年代,婚纱照在本质上更多是一种仪式感的表达,而到了90年代,婚纱摄影开始以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10年间,婚纱摄影从一种奢侈品成为结婚必需品。

对此,黄沫华很有发言权。20世纪80年代他是人民照相馆的摄影师,90年代他先后在两家台湾影楼工作过。他回忆,随着时代的变化,流行元素也在不断更替,大众审美的改变影响着摄影风格。这一时期,就连婚纱影楼的名字也颇具艺术感,如“维纳斯”“巴黎婚纱”“伊里莎白”等。

得益于产品的包装、营销手段的层出不穷,婚纱照的价格也在大幅上涨。当时,黄沫华的收入实现了成倍的增长,然而工资增长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困惑。他不知道一张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了。

20世纪80年代,西式婚纱摄影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西装、婚纱、珍珠项链、塑料鲜花、西式客厅、西式旋转楼梯等元素。新人仅略施妆容,照片讲究真实本色。

“原来我们的婚纱照十分讲究用光,即使是在黑白照片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灰度表现出人物的细腻和立体感。”黄沫华介绍说,台湾影楼都采用大平光,将人物拍得雪白,远离人们的真实面貌,给人一种失真的“唯美”感。“我们认为的废片在这里成为了好照片。”黄沫华觉得,能不能将照片卖出去变成了评价照片好坏的唯一标准,过度的妆容造型和产品包装的台式婚纱照成为当时的主流审美。

但不可否认的是,照片的“唯美”“梦幻”风格赢得了年轻人的芳心。

一篇题为《20世纪中国结婚照视觉分析》的论文把这种审美称为“瓷娃娃”:“大部分照片都以青春、浪漫、爱情为主题,女性常常是其中的主角。青春主题紧跟时尚,造型与时尚杂志密不可分,类似于今天的时尚写真。浪漫爱情主题的叙事多借鉴爱情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人物被‘梦幻’成了时尚明星。”

进入21世纪,台式影楼的风光逐渐消退。人们的审美悄然发生着变化,真实、自然的拍摄风格重新受到追捧。

年轻人厌倦了程序化、流水线式的拍照模式。相较于千篇一律的背景、统一的摆拍,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客观上给婚纱摄影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绿色军装风、民国风、摩登复古风、青春个性风、电影剧情风等主题不断被开发出来。拍摄的场地也不再局限于室内,开始转到户外大自然实景拍摄,甚至开发出了水下婚纱照、空中婚纱照。

为了对青春爱情的永恒纪念,为了“一生一拍一次”的结婚照,年轻人花费得更多。

新人在婚照上消费更高的同时,也走得更远,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国内。去国外“旅拍”,是时下年轻人的一个新风尚。

年轻人对个性化、风格化的追求,让主张个性婚纱摄影的摄影工作室逐渐被人们认可。从婚纱影楼到摄影工作室、独立摄影师,新人在婚纱照的选择范围上变得更加多元。而传统照相馆在婚纱照方面的业务不断被压缩,甚至消失。

人民照相馆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国营照相馆。2000年后,人民照相馆一度几乎接不到拍摄的业务,只能给影楼做一些后期冲印业务。

2012年,一個电话给照相馆带来了转机。打电话的老阿姨是一位90多岁高龄的旅美华侨。40年前,他们全家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拍过全家福,她自己的银婚照和金婚照也都是在人民照相馆拍的。这次回国,她想找人民照相馆再拍一张全家福。几经打听,她才找到人民照相馆的电话,最终全家27个人顺利拍摄全家福。

这件事让人民照相馆看到了转型的希望。“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活动,就是面向全社会征集25年前在人民照相馆拍过婚纱照的客人。只要拿着当年的照片来,我们就给免费重拍。”黄沫华说,这一活动当年很轰动,一下子报名了1400多对。

照片,可以定格一个个幸福瞬间。新人通过婚纱照留存美好爱情,中老年希望通过结婚纪念照、全家福珍藏温暖亲情。现在。人民照相馆的元气正在慢慢恢复。

照相馆,见证了每个人的幸福时刻。虽然时代在变,数码相机在不断普及,对于人生最重要标志的结婚照、婚姻纪念照,大家依旧选择去照相馆拍摄。40年来,服装、道具、发型、妆面、神态,背景、摆设,婚照的流行元素不知更替了多少次,但一张张照片记录下的每个人对爱情、亲情的渴望和对家庭、子女的期许,未曾改变。

猜你喜欢

婚照结婚照影楼
结婚照
俄罗斯流行搞怪婚纱照
照片
婚纱摄影中的玫瑰陷阱
中小私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和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