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比较推促概念教学走向深入

2019-09-10缪建权

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棒桃子例题

缪建权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同时,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有很多概念,尤其是基础性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始。只有善于借助比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其本质,灵活进行数学运用。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借助比较策略,推促数学概念及教学质量提升。

“接知如接枝”,学生的知识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整合的。因此,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时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找到新知的认知起点很重要。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分数这一内容被分成了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分别在三年级的两个学期及五年级下学期。

其中三年级上学期,是初步了解分数,要求“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其学习重点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对于三年级下册分数教学,从位置来看,处于三年级上册与五年级下册中间,起着过渡的作用,从其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另一个是“解决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从其学习内容来看,在整册教材中占据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此,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实现无缝对接。可以先引导他们进行回忆:“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现在请你们试着举一个例子,说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接着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在点拨总结中提醒:“刚才你们也说道,分数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书本例题,即:“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从其课堂导入来看,主要是采用复习导入的形式进行。但是从认知建构来看却是,学生关于分数不是空白,而是有一定的基础,因而其学习过程必须立足他们已有的知识,结合他们现有的理解进行。对于分数来说,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过,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回忆、分析,在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有了清晰理解后,再出示例题,揭示课题,这样就显得“顺其自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其导入变得水到渠成,而且还能搭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学生重新建构分数体系搭建平台。

二、借助动态比较,实现精准理解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抽象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分数的理解,还是较为具体形象的。对此,笔者曾在多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过比较,具体示例如下:

1.结合例题变式进行比较。例题:把一盘桃(4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要求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拓展:假如是8个桃子、12个桃子、16个桃子……仍是平均分给4个小猴,每个猴子应该分得所有桃子的几分之几?

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即虽然桃子个数在变,4个、8个或者12个甚至无数个,但如果把一盘桃子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每只猴子分得的桃子都是这盘桃子的[14]。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猴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一盘桃子,同样是四只桃子,分给四只猴子,或者2只猴子,在分数表示上又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学生从分数认识到“平均分成的份数”这一意义。

2.结合习题变式进行比较。比较不仅仅是总数乃至份数之间的比较,更应该是全面的、多形式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分数形成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材“想想做做”第二题,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图示进行延伸,拓展类似图示。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学会口答分数表达形式,接着引导学生对其表示形式进行比较。

“同样是12个小正方体其中的一份,为什么有的表示为[14],有的表示为[12]?”还有:“同样是每份3个,有的可以用[13]表示,有的则是用[15]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比较辨析,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相应分数的认识,还能推促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从而理解了“份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概念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对于这一课而言,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就是比较,而这种思想渗透也是润物无声的。无论是在例题讲解,还是练习巩固中,教师都注重运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例子到概念,除了渗透比较思想外,还逐步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

例如,针对游戏内容为12根小棒时,教师就曾进行提问:“一堆小棒有12根,你能表示出这堆小棒的[12]吗?”对此学生大多能想到其结果是6根,但这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比较的开始,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除了[12],你还能表示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呢?”学生经过比较思考,小组讨论,很快就能从中表示出[13]、[14]……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都是12根小棒,但得到的分数为什么会不同?”由此引导学生对分母进行比较,继而从中明白,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分母的增加,其结果在减少,由此让学生从中理解变与不变这一数学思想。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把12根小棒链接成一个线段,让学生思考:“现在能否把这些小棒看成一个整体,或者看成一个‘长棒’,现在请你们说说其中的一份占这根‘长棒’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逐步对其进行“瘦身”,让学生从中比较,想一想,猜一猜,说说其中的一份占整个“长棒”的几分之几?这种比较方式的运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把这条线段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种设计,既来源于教材,同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对“份数”进行了有益的拓展。

可见,在分数概念教学中,比较是最主要的方式,不过在比较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编辑意图,熟悉概念内涵,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具体情境,从中挖掘生长点。(2)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供各种学习素材,通过不断变式、比较,在丰富概念内涵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数学的思维”,继而深化概念理解。(3)对于数学概念而言,针对其学习,不仅要获取相关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便有效推促下一步的学习。

课堂是学生的。同样,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而言,最核心的還是要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多看看、多比比、多说说,继而从中发现、从中思考、从中收获,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概念,而且还能从中内化数学思想,为真正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猜你喜欢

小棒桃子例题
桃子
桃子
巧移小棒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等我回来再骗你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