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允明:闲窗散笔 六指魔书

2019-09-10三月雪

中华瑰宝 2019年9期
关键词:才子楷书草书

三月雪

闲窗雅韵,散笔生花。祝允明以六根手指,一支散笔,书写了一段书坛传奇。他的书法为何被时人推为『国朝第一』?一代江南才子的『魔书』境界是如何炼成的?

武侠小说中的“六指琴魔”“六脉神剑”或许只是传说,但是“六指书魔”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

在影视剧中,“江南四大才子”通常被塑造成风流倜傥、俊逸潇洒的翩翩公子。他们个个容貌俊朗,人见人爱,每天吟诗作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成为多少怀春少女心中的偶像。

但是,真实的“江南四大才子”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般俊美。你们也许不相信,祝允明不仅容貌丑陋,还有一点儿小残疾。他不是“六指琴魔”,也不会“六脉神剑”,却真的多生了一根手指。这一根手指成就了他的书法江湖。

第六根手指

苏州,历來是文人雅客会聚之地,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明代中期,北方文化重心南移,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重镇。

祝允明(1460—1526年),祖籍苏州,生于官宦世家。他祖上数代都在朝为官,祖父祝颢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不仅政绩卓著,且精于诗文,擅长书画。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官大学士,封爵武功伯)学识渊博,亦擅书法,对吴门书派崛起具有先导作用。他的岳父李应祯则官至太仆少卿,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为祝允明学习书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祝允明出生时右手比常人多一根手指,好像天生就握有一支笔。他从小聪慧过人,少年时即表现出超常的艺术天赋。他在五岁时跟随祖父临帖学习书法,同时得到外祖父徐有贞的指点,不久便可以书写直径愈尺的大字,得到众人称赞。九岁能诗,思如泉涌,可以在酒宴上现场疾书,一挥而就,人们称赞他的文章有奇气。

那根多余的枝指,或许就是“奇气”的源头。因此,祝允明并不以六指为耻,反而把自己的号改成枝山、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将这一小小的生理缺陷硬生生打造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以至于以“枝山”之号闻名于世,其本字倒很少有人知晓了。

这第六根手指,或许真的给祝允明带来了灵感和动力。他总是在传统法度之外寻求第六感觉,营造新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多出来的第六根手指就是他的心,伴其一生翰墨,如天授神笔,承载了祝允明的书法情结,也成就了其颠狂疏放的“魔书”境界。

绝去时人俗

祝允明青年时受家学沾溉颇深,在祖父、外祖父及岳父的影响下,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他的岳父李应祯精楷书,师法欧阳询、颜真卿;外祖父徐有贞擅草书,出于张旭、怀素。祝允明早年楷书效法岳父,直追欧、颜的严谨与宽博;草书则学外祖父,醉心于旭、素的疏放与颠狂。他在实践中,“兼二父之美”,后自成一家。

祝允明还受到当时著名的文士、学者、书画家如沈周、吴宽、周臣、刘珏、朱存理等的熏陶,并曾拜王鏊为师。同时,他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朋友圈,与唐寅、文徵明、都穆、杨循吉等吴门才子结为好友,尤其与唐寅意气相投,交往至厚。这些人多才多艺,长吟咏,工文章,擅书画,懂鉴藏。他们修学好古,不仅善于金石考证,还收藏研究古今图书。祝允明在这样有良好艺术氛围的圈子里,与文人挚友互相唱酬,书画往还,评论题跋,互为推重点赞,终于脱颖而出。时人将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誉为“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在这种环境中日益成熟。

在与时人交流,提升艺术品位和社交圈子的同时,祝允明养成了自己的书法观,把目光放得更远。他有意识地摒弃向时人学习的方法,上追汉魏,中及晋唐,下入宋元,以古为师,从古人的碑帖中汲取更多营养。他的楷法兼学钟繇、二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等;行草则兼容王献之、智永、褚遂良、怀素、张旭、李邕、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他对这些前辈名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临习,“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集众人之长,书法功底愈加坚实,这也成为其晚期书法创作厚积薄发的基础。

祝允明的书法承续了吴门书派前辈徐有贞、沈周、吴宽等人的复古书风,但是他与沈、吴等人纯学某一人书法不同。他青年时接受徐有贞的思想,扎根传统,涉猎广泛,但不专于一家之长。他十分重视对学习对象追本溯源,找到其根脉,然后“察其祖宗本貌”,认为这样才能正确领会前人的书法技巧,从而为己所用,而不是单纯地去模仿某一个人。四大才子中,他是诗文之外,唯一专注书法的人,与文徵明一起成为明中期吴门书画的核心人物。

祝允明也受到李应祯创新思维的影响。李应祯曾提出“奴书论”批评台阁体的庸俗化书风,主张自具面貌,这一点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祝允明对于李应祯远离晋唐,以宋元为宗的做法不予认同,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并敢于提出批评意见。他提出“遍友历代,归于晋唐”,摈弃明初书坛不察本源、陈陈相因的通病,将追溯源头与个性表现相结合,主张“闲窗散笔”,抒情写心,传达个人艺术感悟,追求更多文人趣味。他辩证地认知学古与创新二者的关系,因而能够兼容古今,不为时人所累,跳脱明初书法台阁体的庸俗之风,呈现出既有深厚传统色彩,又清新激越且具有文人风骨的自家面貌。

“魔书”显风骨

祝允明是一个少有的书法全才,加之转益多师,其书风多变,不拘一格。他手有六指,六体皆擅,这也许是上天一种巧妙的安排。传世《六体书诗赋卷》堪称墨迹精品。而六体之中,他最擅长的是小楷与行草书。

祝允明的小楷用笔浑厚,形态略扁,有明显的魏晋风骨、钟王遗意,又自生意趣。他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书写形式,融合多重风格,每幅作品都独一无二,打破了楷书千书一面的模式。例如,他的楷书《东坡记游卷》点画精细,行笔流美,具有明显的王书风格;他的小楷《关公庙碑》则笔画萧散,章法精严,钟繇的古雅之外又有一些王书清淡雅媚之气;他的《饭苓赋》在楷书中融入魏碑笔意,又具有赵孟頫楷书的影子;他的《小楷自作诗》,兼钟繇、欧、虞诸家之长,刚柔兼济,俊拔舒展,匠心独运。董其昌称祝允明楷书“如绵里铁,如印印泥”。翁方纲也曾评之说,祝允明小楷为上乘,在明代能够具有晋法的,除了之前的宋克,就只有祝允明“得其正脉”。

祝允明的行书主要师法二王一脉,兼及苏轼、黄庭坚、米芾及赵孟頫。他以魏晋为宗,取法既高,又天资超绝,再加上刻苦研习,达到了行书畅意、形神兼备的境界。虽法二王,却自具风骨,被赞为“明书家第一”。如其《古诗十九首册》《洛神赋》《海外西经卷》等,不论是册页,还是长卷,都挥洒自如,行云流水,有王书风流遒美格调,亦具潇洒朗逸之態。

祝允明的草书成就愈加突出,有人称之为“魔书”,将他与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并论。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他把草书打乱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草书,大胆、散乱、夸张、交错,天马行空,变化万端,甚至有些魔幻味道。他这种怪异并不是随意地涂鸦乱画,而是一种基于传统的艺术生发,其整体气势出于旭、素,而用笔点画、结字均是参考二王以降各家综合,其中受黄庭坚影响较大。

祝允明不仅参悟前贤的笔法,还深入领会前贤创作的心境,以心御笔,随意而出,看似草草,却在有意无意间,一波一磔皆成化境,谋篇布局浑然天成,营造出极具狂放气势又具整体美感和装饰趣味的艺术境界。比如他的草书《杜甫秋兴诗轴》《前后赤壁赋》等,笔画交叉盘绕,字距行距绵密,充分利用一些字的笔画特征进行空间布局,布白恰到好处。直画、点画大胆夸张,对书法布局和字势起到了平衡作用。虽然字字交叠,密不透风,却毫无壅塞之感;气势豪放,又有天真纵逸之气。他的六指如有神助,用笔果敢苍劲,恣肆纵横,笔法精熟,墨气淋漓,若吞云涌梦,变幻如烟雾,奇怪如鬼神,创作出变幻莫测、风云激荡,极具魔幻色彩,又有烂漫风骨的书法作品,被推为明代草书之冠。

对于祝允明的书法,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如明末邢侗称之为“野狐”,项穆称之为“怪俗”……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评论,一方面是因为道统立场的不同,另一方面,祝允明因为官场失意,放浪形骸,特别是在晚年颓放过分,随意挥洒,不修边幅,导致一些作品点画不精,有失水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祝书声誉过高,吴门很多人仿造作伪,鱼目混珠,客观上扰乱了观察其真面目的视线。

祝允明虽然少年得意,但是其一生并不如意。他十九岁便中秀才,三十几岁方中举人,之后便屡试不第。甚至在五十几岁时,与儿子祝续同科,儿子高中,他名落孙山。这让他绝了科举念头,后以举人选官,才勉强谋得一官半职。几年后称病还乡,自此超然入道,看淡一切,专心于书法。个人经历不可避免地对其书法创作造成影响,他晚年书风大变,有些颓放是性格使然,但仅此并不能抹杀其艺术成就。

月映闲窗,灯影昏黄,墨香犹存。那些字符与线条依旧鲜活,六根手指,一支散笔,一个枯瘦的老人……也许,艺术的本源在乎一心,每个人都有第六根手指,只是你我未曾发现。

猜你喜欢

才子楷书草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楷书
才子为何难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