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2019-09-10王能宪

中华瑰宝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类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写过一本名为《经典常谈》的小册子,向青年学生和普通国民介绍如何阅读我国的经典,内容包括经学、史学、诸子、诗文、小学等,具体分为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十三篇,为读者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指示了门径。此书深入浅出,语言优美,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也成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今天,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再谈阅读经典这一话题,我以为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经典是历史沉淀的结晶,具有典范性。我国古人有读经的传统,主要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将儒家经典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唐代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后来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除了儒家的以外,还有道家和佛家的。这些都是我国乃至人类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具有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典范性、深刻性,成为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象征。

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这位满怀一腔报国热忱的三闾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如今楚王不過一抔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则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各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当一个时代成为历史,它留给后人的就只有两个字:文化。因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为尘埃,唯有文化的力量是持久甚至是永恒的,特别是那些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的经典,只要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存在,它就会永远与人类同在。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演进的贡献,最突出的坐标,不是财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其创造的不朽的精神文化经典。真正的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并且能够影响和指导未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和危机,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地球变暖、军备竞赛、恐怖活动……人们似乎发现,古老的东方文化,即中国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解决危机的智慧与方法。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又说:“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经典是大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经典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历史检验,众所周知、大家公认的。譬如宗教经典,其教义一旦确立下来,就成为千古不易的信条,成为某种信仰的皈依。再如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或涉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中国的孔孟老庄,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经典著作,其真理的光芒至今依旧普照人间。又如人类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也都有各自公认的经典。如文学艺术领域内,我国的李白、杜甫、汤显祖、曹雪芹,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奥地利的莫扎特,德国的贝多芬,俄罗斯的普希金……这些举世闻名的文艺巨匠,其经典作品早已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

正因为经典具有这样一些性质和特征,所以我们有必要阅读经典,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诚然,经典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今天应当根据时代和自身的需要,在阅读和汲取其精神养分的同时,也要善于认识和分辨其局限和不足之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阅读经典亦可作如是观。在我看来,“创造性转化”是解决“古”与“今”关系的问题,就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将古人的思想精华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创新性发展”是解决“旧”与“新”的问题,就是推陈出新,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是为了发展,目的在于创新,就是要在古人和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愧于前人的、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新文化。

至于如何阅读经典,则恐怕各有各的方式方法,古圣先贤也留下了很多垂教和经验,但大的方面不外乎下列诸端。

首先要选择经典和好的版本。阅读经典,首先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即读什么样的经典。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即便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书籍,也是浩如烟海,该如何选择呢?这当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来选择。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出现严重断裂的当下,应当多读一些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此外,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还要适当选读西方经典和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经典。选择了阅读哪些经典,还要选用好的版本,因为现在出版物鱼龙混杂,各种改头换面的所谓经典五花八门,必须选一个精善可靠的版本。否则,会被劣等版本误导,深受其害。

其次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所列十三种经典,以《说文解字》居首,他的用意就是先弄通字义,即所谓“小学”,为后面阅读各种经典扫除文字障碍。我们今天阅读经典,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利用已有的经过整理的经典读本。通过这些年来的古籍整理与普及工作,我国的传统经典已经基本上有了标点、注释,有的还有语体翻译,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但是,由于有了这些阅读的津梁,有人便偷懒,只读翻译的白话文而跳过原文,这是本末倒置的阅读方法,极不可取。一定要原原本本地阅读原典,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体会经典的魅力。只有从一点一滴开始阅读,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自如地阅读未加标点的古文。

最后要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强调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容易陷入迷茫;光思考不读书则无以增广学识,容易钻牛角尖。我们阅读经典,目的在于通过领略经典,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开阔眼界,加强修养,总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不仅要将学与思结合,还要知行合一,不断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时代发展做出应有的业绩和贡献,这才是阅读经典应有的正确态度。

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人类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远谁近?
谁变成了人类?
少年力斗传统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