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课文和问题引领中学习和理解历史

2019-09-10芮菊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阅读课文

芮菊芳

摘要:部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包括三个子目: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这三个子目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即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成就。本文以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阅读课文和问题引领中学习和理解历史。

关键词: 阅读课文;问题引领;理解历史

部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内容比较多,比较琐碎。因此这一课真正的难点是教学方法上,如何让这些枯燥的琐碎的内容生动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一些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情况和文化成就,对老师们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挑战。

面对这一课内容,她果断抛弃了30年来老教材的教学模式,结合这半年多的初一历史教学的经历,尝试以书本为载体,以阅读课文这一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为线索,并辅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展开教学。

备课环节中,她反复读课文,把各个知识点之间通过一系列问题串成了线。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她针对每一小节每个知识点提出若干问题,把课文内容当作材料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小节与小节之间寻找联系,针对难点即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适当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再辅之以视频《清明上河图》,通过视频的解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并得出“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结论。

在设计导入环节的阅读时,她找了一些历史名人名言,比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法国的拿破仑,还有余秋雨、陈寅恪等有关评价中国宋朝的名言,分别让学生来朗读导入,然后请学生思考,他们共同提到了哪个朝代,他们的评价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课文主题。

在新课教学时首先根据需要进行集体朗读。比如第一子目的第一小节,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她就让学生齐读,同时思考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其次针对一些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历史现象比如杂剧等,就让学生带着问题集体朗读;有时是重要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瓦子勾栏,把它在PPT上打出来,让学生齐读;有时是当作材料来读,比如元曲的这一小节,读完以后让学生分析元曲的内容、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等等;宋词,学生学过不少,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就一起读一读找一找感觉,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顺便复习一下三国时的内容,辛弃疾的词就让学生复习一下南宋抗金的内容,这些阅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或豪放或婉约的词风,同时还复习了历史知识;最后有一些并不需要老师多解释的内容,也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比如《资治通鉴》的地位等等。

其次是让学生个别朗读。读课文时有时带着问题读,有时读完问问题和感受,有时读完后完成省学案上的题目。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兴趣,读到不知不觉中就理解、掌握了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事实证明至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阅读是可行而且是成功的。

针对这一课繁杂的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串连起来,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这一课最难衔接的地方是如何从大相国寺过渡到瓦子勾栏的教学,这里通过大相国寺的“相关史事”:“大相国寺有大小院落60余座,殿堂屋宇四五百间。该寺每月开放5次,……”的阅读,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到开封,除了每个月可以去五次大相国寺以外,还可以去哪里进行娱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瓦子与勾栏的相关内容。“什么是瓦子勾栏?在勾栏中可以看到哪些演出?在瓦子中可以购买哪些商品?”这些问题就水到渠成。所以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不着痕迹。在学完这两个内容以后,进一步问学生,“对比一下大相国寺和瓦子,你会有什么发现?”从而让学生能说出大相国寺除了寺庙这一性质外,从功能上看它其实就是一座大瓦子。

从瓦子到杂剧的过渡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她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白天的开封非常热闹,晚上的开封又是怎样的情形呢?”然后请一个同学阅读“相关史事”:“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社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读完以后这样问学生:“我们刚才说在白天的勾栏里演杂剧,晚上的勾栏里还演杂剧,那杂剧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受市民欢迎呢?” 这样就引出了杂剧这一小节的教学。先让学生齐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再问跟杂剧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杂剧形成和兴起的时间?杂剧有什么的特点?杂剧在宋元时期的地位?如何理解杂劇的“杂”这个字?”等等。

在讲授“节日风俗”这部分内容时,她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我们刚才了解了开封市民日常的娱乐生活,如果遇到重要的节日,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当时有哪些重要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呢?这些习俗和今天相比是否一样?这说明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对宋元时期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此时通过视频《清明上河图》,更能增加学生对宋代的的感性认识。看完视频以后,她又问学生,“看完这个视频,你对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生活有什么认识?”他们很自然顺利地得出了“丰富多彩”的结论。这时进一步让学生看一下七下历史教材的封面,问他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很自然地引出宋代时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在“宋词和元曲”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什么是词?它有哪些特点?宋朝的著名词人有哪些?他们生活的朝代和词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分别是什么?你有没有学过他们的词?能否举一个例子?元曲包括哪些内容?有怎样的特点?如何进一步理解杂剧的“杂”?杂剧的优秀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些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这一目的问题设计就容易多了:北宋最优秀的史学成就是什么?作者和朝代分别是什么?内容和体例分别是怎样的?历史上还有哪一史学名著可与之媲美?哪一段历史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到?

当然,对于难点问题“为什么到了宋朝时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起来”,就要给学生适当的史料,进行阅读、分析和启发,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小结本课后,又追问了两个问题: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个大都市呢?你认为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生活有什么特点呢?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宋代都市与文化生活的认识。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和串连以及课文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北宋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从而感悟到了本课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她的理想一直是让学生不仅要学好历史,还要喜欢历史。面对部编版历史教材的变化,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尝试,虽有一定效果,然而要真正领会部编教材的理念,还有待于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傅仕禄,杨静,严海峰.问题引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进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8,No.273(3):82-90.

[2]喻照安,邓正清.变迁与延续——谈苏丹老师执教“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之教学立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43(17):59-61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阅读课文
充分重视独立阅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效果提升的基本策略
“四步读书法”预习课文“学法指导式”阅读课文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文整体教学策略
借多维手段,促联想发展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