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9-09-10戴运红

科教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戴运红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知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7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demand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has also intensified, especially for the English level of non-English majo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most students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some aspects of foreign culture, lack of mastery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 single approach to learning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words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0 引言

隨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已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李宇明,2010),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其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开始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交际活动。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是学习和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胡艳,2011:68)。

Byram(1997)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体现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Byram, Gribkova & Starkey 2002):对他文化持好奇和开放态度的意识,对社交群体及其文化习俗的了解,阐释交际事件的能力、习得异域文化知识并实时操作的能力、以及批判性评估的能力。本研究中探讨的跨文化能力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策略和接触外国文化方式三个方面来调查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跨文化交际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多数学生对异国文化中的风俗习惯、重要事件、时间观念、地理状况有些了解,这些可能跟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有关,现在的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教学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英美风俗习惯,时间观念,因此学生对文化中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有些知晓。文化中学生掌握程度较好的是着装和形象,这说明学生对自我形象很注重,期望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学生对文化中不了解的内容包含生活方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学作品和重要作家、音乐作品和音乐人物、政治、禁忌、价值观念。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化中的很多内容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2.2 跨文化交际策略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中看出,学生在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时,他们在交际中通常采用的交际策略是迂回策略、替换策略、填充词,借用这些策略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或缓解双方交流不畅的气氛。大多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到表达不出语言时会回避该话题,或说汉语。遇到交际困难时,会向对方发出不理解的信号,或用疑问语气重复对方话语。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学生在文化交流时,遇到表达不出语言时会不自觉地说汉语上有显著差异(t=2.813, df=151.769, p<0.05)。学生长期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当遇到语言阻碍时,会不自觉的利用汉语来交流,这是受母语汉语的熏陶和同化所致。

2.3 跨文化交际活动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看外国电影来接触外国文化的居多,其次是听外文歌曲和看国际新闻,这些都是被动接受性学习,参加外语角和做短期翻译的最少,说明主动投入性学习不够,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较单一,这跟教师上课教学方式相关,教师在课堂上会用视频和音频的手段居多,有时选用电影片段,英文歌曲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课外摄入文化的途径较少,个别同学会利用图书馆借阅外国小说来阅读,也有同学做志愿者来参加文化艺术节,为国外友人提供帮助。学校举办的外语角活动不多,学生参与率不高。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课堂文化渗透力度不够,文化讲授知识甚少。学生对国外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历史人物、风俗、文学、价值观念等,他们学习文化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述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文化知识讲授较少,交际策略知识讲解不足,课堂文化渗透不够,学生课外学业繁重,无瑕开展自我学习,来拓展和丰富文化领域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文化领域内容,在课堂中渗透文化知识,采用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来达到拓展文化的内容。再次是教师设计与课程有关的文化活动,比如英语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增强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科技和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如课堂展示、讲故事典故、电影配音等。教师还可以邀请外教来讲授文化内容,或讲述自身文化体验和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真实体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第二,学生文化学习途径单一。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看外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和看国际新闻,学习方式和途径单一,且这些方式是被动接受性学习,属于输入性学习,学生主动摄入文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不多,建议学生多参加课外文化学习活动,如参加英语角、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等。同时我校有很多留学生,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跟他们交流,真实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乐趣。业余闲暇时在网络上多跟外国友人交谈,了解异国风土人情,风俗文化,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交际策略,为以后跨文化交际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学生的文化能力明显不足。文化能力指的是个人后天获得的一种综合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让交际参与者能理解并品味文化内、跨文化间和多元文化间的区别(Meaney et al. 2008),能理解并接纳异国文化,不会因为文化间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以本国文化为导向,对外来文化不够了解,常常会不自觉的说汉语,这是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也暴露出了学生的文化能力不足。建议学生尝试按照对方的文化来理解思维文化现象,不要带着文化偏见或文化定型来看待异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同理心。

4 结语

本研究以湖北某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来收集研究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交际关注度和交际愉悦度明显不足;跨文化交际知识有限,对异国文化知之甚少;跨文化交际策略掌握不多,方式单一。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策略,希望有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校内培育科研项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19X015

参考文献

[1]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 Byram, M., B. Gribkova & H. Starkey. 2002, Developing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3] 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3):68-7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BOPPPS模式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短期海外游学对高等院校在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BI理念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