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歌绽放“鲜活”的生命力

2019-09-10曾凤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1期
关键词:鲜活诗歌教学实例

曾凤

摘要:古诗词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故事。 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诗歌背后的意境之美,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本文旨在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通过举实例、提建议的形式探析如何让诗歌在课堂上,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上“鲜活”起来!

关键词:诗歌教学;实例;建议

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小学古诗词教学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所在,从小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艺术情操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相当重视古诗词教学,提倡让孩子们从古诗词中感悟艺术价值,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提高其语文素养。一方面,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简单,对诗歌中描述的情景,渗透的情感缺乏切身体验;但另一方面,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可塑性强,理解和诵读古诗词对他们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和三观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实例探析,受启发

对于教师而言,诗歌是难教的,难在诗歌内容大都是诗人即兴有感而发,内容“活”不好把握,教学中也不适合抓住条条框框“直解”,但好在儿童是天性“近诗”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必须依靠孩子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着手!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学中的案例,找出问题,从中受到启发。

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送别”于小学生而言,感触颇浅,怎么给小学生讲这首送别诗呢?当然,小学生还在认字,理解能力又不强,要他们读 “懂”这首诗,完成认字、情感等教学目标,实在有点难。于是,教师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步,兴趣导入。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准备多媒体,展示阳关那茫茫沙漠,戈壁沼泽;有的教师为了创造离别的伤感,让学生听歌曲《阳关三叠》, 然后转入古诗教学。 第二步,走进古诗,包括 “解诗题”“知诗人” “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等。逐字逐句串讲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句是什么意思,整首诗又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有哪些画面最美,等等。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认字、理解词义和古诗的解读结合起来了,对于应付考试是没多大问题的。这样的教学虽流程清晰,甚至这种流程可以运用到所有的古诗教学中,但安排是琐碎的,把作品割裂开来了,破坏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不仅诗歌没有“个性”而言,也没有激发每个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去感受诗歌的“美”。当然,不光《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是这样,诗歌的教学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自己读诗的理解与想象。

比如,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就不能只满足于了解王维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诗中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友谊,还应当让学生进入两种角色 (主角——王维,配角——元二),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感受离别时那百种滋味,这类似于 “心灵的探险”,这样自然能让读者和作者情感融会贯通。即使是生活經验很少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孩子想象,调动已有的情感经验,比如思念、不舍等,即便学生感触不多,但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情感体验”,对于提升学生的情商还是大有益处的。这相比学生学完一首诗只会背,知道作者、主题、情感之类的知识来说,能够让学生走进诗歌想象,与作者对话的教学形式更能吸引学生。

二、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多种方式的读(范读、品读、诵读)

诗歌带有很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出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可能读了一首诗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但是反复诵读,慢慢积淀,自然能读出感觉,陶冶情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第三学段(5~6 年级)对学生诗文韵律的学习也明确提出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培养学生想象力。[1]第一,听范读。范读主要有语音范读和教师范读,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整体感情基调,进而激发诵读的热情。第二,品读。品读是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再进行想象。品味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妙处,不是机械地为“品读”而“品读”。[2]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新”字要重读,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新”字的妙处,让学生想象渭城经过一番春雨洗刷后“焕然一新”的景象,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出渭城的生机勃勃”和“新意”,也更能感悟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与忧伤。第三,诵读。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诵读。诵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吟诵,这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诵读、 个性化的诵读,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自我沉浸到作品中去。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只要能沉浸其中、读出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就好。

(二)读中尊重个性,重感悟

诗歌的教学也是一种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歌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点拨,而不应以自己逐词逐句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不应以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给诗歌教学腾出灵活的空间,学生的收获肯定会更大。

当然,由于小学战线长,学情不同,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可分低段和中高段。在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大致理解古诗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大致讲解,但切记逐词逐句讲解,不然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反而失了兴趣。只要学生能懂就行,懂多少并不强求。学生到了中高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会理解诗歌的情感韵味了,也就是更重感悟了。学生很多时候的感悟可能是经验式的、直白式的,或者甚至可能是模糊的,但无妨,这就是个性化的诗歌欣赏,要尊重。因为这样有个性化的感悟,对于死板僵硬的教条式的教学而言,是一种突破,是更人性化的,这样也让诗歌鲜活有生命力了,所以我们更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教师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想象

诗歌是有生命力的,于不同人眼里便鲜活了。可如今的诗歌教学效果不好,原因是把诗歌“教死”了,缺少“诗味”,无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更无法把诗歌教学“教活”,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本身不热爱诗歌,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是枯燥乏味的,没有想象力,对于诗歌的审美毫无感觉,你能说这样的教师能能让学生充满想象,“教活”诗吗?

教师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要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位诗作爱好者。对于诗歌的教学,老师首先是要下功夫的。这种下功夫并不是所谓的找找相关的备课资料、教参、课件,然后把他们拼接起来,加上一点自己的理解也便设计成了自己的教案;抑或是我对于今天要上的《暮江吟》《春晓》这些诗已经烂记于心了,已经教过多次了,根本不用重新去细读,更不用根据学情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在学这些古诗时会产生哪些问题或感受。这两种情况的备课都基于应付了事,并无热爱而言。所谓的“下功夫”,是教师会自己能静下心来认真品读诗歌,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思维去想象,走进每首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获得自身的体验和感觉,这样,这首诗歌在教师的热爱下便“鲜活”了。当教师走进课堂里,你才是带着有生命的诗歌在教学,这样的诗歌教学也便有了生气,更能激发学会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你能说这难道不是教师“先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想象么”?

参考文献

[1]陶燕 .论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两个立足点[J].文山学院学报,(2019),(4)

猜你喜欢

鲜活诗歌教学实例
数学教学的一些策略
让初中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