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吸毒人员心理矫治对策探析

2019-09-10魏文旻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

魏文旻

摘要:女性吸毒常常与卖淫、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相互交织,极易引发更为严重的刑事犯罪。随着新型毒品流入我国,女性吸毒人员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员年龄结构也不断趋向低龄化。本文采用个案访谈法对吸毒女性的家庭生长环境、人际交往环境、涉毒原因、涉毒过程等情况深入探究,提出女性吸毒人员心理矫治对策。

关键词:吸毒女性;心理矫治;健康人格

女性在一个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对子女的抚养还是对家人的照顾,女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女性接触上毒品,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家庭将面临破裂,对家庭造成的损害几乎是毁灭性的。对社会来说,由于女性相比男性,更易隐藏身份、获得同情,因此女性涉毒行为也更具渗透性、隐秘性。女性涉毒,将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关注。

本文采用个案访谈法,从辽宁省某看守所随机抽样选取了52名涉嫌毒品犯罪且有吸毒史的女性,对其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主要从行为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入手,探究行为人涉毒经历、涉毒原因、吸毒后情绪情感、意志、认知等心理状态。通过对访谈资料整理和总结,针对行为人吸毒原因提出心理矫治对策。

一、女性吸毒现状与特征

近年来,女性吸毒人员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员年龄结构也不断趋向低龄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女性吸毒人数较少,从8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吸毒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尤其女性青少年吸毒问题突出。女性吸毒行为常常伴随其他暴力犯罪的发生,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贩卖毒品等其他严重犯罪常常成为吸毒行为的副产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冰毒、K粉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在我国迅速蔓延开来,新型毒品被许多人奉为追求时尚、交朋友和融入社交圈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新型毒品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年轻人排解压力、娱乐消遣的社交方式,它逐渐转变为“娱乐毒品”、“社交毒品”。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具有“娱乐性”、“享乐性”的特点,它的流入为我国女性吸毒现象的迅速扩散提供了温床。

随着新型毒品流入我国,女性吸毒人员数量迅猛增长,同时,在形态上也呈现出一些更复杂的特征。例如,吸毒、贩毒、卖淫、赌博这些丑恶现象互相交织,诱发其他刑事犯罪,形成连锁反应。吸毒者为了获得毒资,常常以贩养吸,贩毒行为对女性来说,犯罪风险和犯罪成本较大,女性吸毒者通常偏向于另一种获取毒资的方式——“以淫养吸”,大多数吸毒女性最终都逃脱不了沦为“卖淫女”的命运。

冰毒在我国的风靡,甚至使毒品圈子内形成了将吸毒和卖淫结合起来的产业链,出现新兴职业“陪溜妹”。在一些高级聚会中,有“陪溜妹”陪吸,显得聚会更有档次,使主人更有面子,“陪溜”之后卖淫行为也会顺理成章地发生。对于很多性工作者来说,在正常情況下,多少还是会有一点羞耻感,但是“溜过冰”的“陪溜妹”正常思维被毒品破坏掉,几乎丧失了正常思维能力。她们性欲望变得尤为强烈,沉浸在快感之中不能自拔,卖淫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各取所需的精神享受。吸毒女性一旦染上毒瘾,生理的毒瘾和心瘾同样难以戒除。

二、女性吸毒人员心理矫治对策

(一)以社会联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控制力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人都与亲人、同事、学校和工厂等重要的社会机构具有或不具有联系。当这些联系或约束加强时,个人就会担心其越轨行为危及其在社会中的相应地位,从而疏远或失去对其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关系、职业和安全。相反,当个人的社会约束力削弱时,他们就会自由地实施犯罪行为。社会联系有四个要素,分别是依恋、信仰、投入(又可译为奉献)和卷入(又可译为参与)。

依恋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这种感情联系是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重要抑制因素。依恋的对象可为父母、子女、其他亲人以及重要的朋友等,行为人和这些社会关系的联结越紧密,在实施越轨行为时内心越纠结,羞愧感越强烈。这些情感是人实施越轨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时重要的控制力量。恰恰因为亲人之间应有的依恋情感没有,而使行为人在实施任何越轨行为时肆无忌惮,因此,在戒毒期间,应当将这种社会控制力强化起来。定期亲人会见制度,或者在戒毒期间表现良好,可以由吸毒人员自行指定想要联系的亲友,通过帮助其见面、视频、通信等方式对吸毒人员予以奖励等都是增强社会控制力的良好方式。

投入和卷入是指将时间、精力和努力使用于传统的活动内容上,追求传统活动中的成功。对于吸毒者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如何获得毒品、如何吸毒上,她们从未在那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或能实现她们自身价值的事物上花费心思,自然地,多余的精力就会被违法犯罪等行为占据。在戒毒期间,管教民警应当为吸毒女性多创造一些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善于发现吸毒者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和赞扬,创造机会让其表现自我。吸毒女性中不乏长相出众、多才多艺的人,应该善于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扬长避短,使行为人在自我实现中找到自身价值。让行为人消极、萎靡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代替,无形中对其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控制力。

(二)女性吸毒人员认知体系重建

吸毒女性在对毒品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导致无数女性走上吸毒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吸毒者对毒品表现出的态度与正常人有巨大的区别。毒品作为一种具有公害性质的成瘾性药物,正常人一提到毒品都避而远之,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而吸毒女性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她们认为毒品就像烟酒一样是一种用于娱乐消遣的物品,认为吸毒行为如同抽烟喝酒一样平常。许多吸毒女性接触毒品的过程非常随意,她们几乎不去思考毒品将会带给她们何种危害,而是凭借一时的好奇心、冲动去接触毒品。很多吸毒女性甚至听信朋友说的“吸毒能减肥”、“吸毒能止疼”、“吸毒能治病”等原因去尝试吸毒。

吸毒女性普遍文化程度低,由于其受教育时间短,对毒品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进入社会之后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易接触毒品。行为人在对毒品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吸毒女性的矫治工作,第一步应当是消除其错误的认知,进行认知重建,首先要认识到毒品及毒品犯罪的危害性,从思想上提高警惕。除了正在戒毒的女性吸毒人员之外,应当对全社会的女性大量普及毒品知识,进行禁毒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女性对毒品的危害性耳濡目染,提高女性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认知系统,在全社会形成抵制毒品、拒绝毒品的风气。禁毒知识还应当渗透在义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揭开毒品的神秘面纱,从小学时期就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让毒品成为每个人潜意识中深恶痛绝的东西。

(三)防止“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俗话说也就是“破罐子破摔”现象。

在吸毒女性中,大部分人接触上毒品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失败和挫折,遭受过创伤,于是用毒品来麻痹自己的精神。行为人普遍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有信心和希望,她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认为无法改变命运,也不愿努力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改变生活现状。在访谈中,行为人言谈举止之间都暴露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她们习惯于用“努力了也没啥用”、“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命不好”等理由来解释所实施的吸毒行为。她们在情绪情感上经常表现出绝望、悲观、恐惧、被动、自暴自弃等特点,并极易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行为人戒除毒瘾,当其回归社会后,这种心理不利于进行再社会化,极易引发复吸。

为防止女性吸毒者陷入“习得性无助”,要从根本上提高其承受挫折、面对压力的能力。培养吸毒女性对问题进行正确归因的能力,改变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思维习惯,通过正确引导、及时疏导,让其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而不是只能通过吸毒来逃避现实。管理人员还应当与吸毒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让行为人感受到管教民警对自己付出的苦心和爱心,形成良性互动,主动对管教民警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在日常的接触中,应当转换身份,用耐心和关心赢得吸毒人员的信任和尊重,不断为其树立信心、增加勇气。对于一些后进的吸毒者,不应太过苛刻,先让她们认识到自身错误,赏罚分明,使行为人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适时给予激励,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调动她们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积极性。

(四)借助“仪式感”重塑健康人格

仪式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通过举行某种仪式来表达某种愿景或渴望,仪式有聚集人心的效果,并且可以使不同的人产生行为和目标上的趋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为了培养人们爱国意识的升旗仪式、入党宣誓仪式,还有为了纪念重大事件的结婚仪式、剪彩仪式等。在戒毒所管理的过程中,仪式对吸毒者的矫治工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女性吸毒人员这一群体,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仪式培养生活中的“仪式感”,从而达到重塑健康人格的目的。

通过访谈得知,对于吸毒女性来说,处罚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他们再次吸毒,受访者超过三分之一都是“二进宫”、“三进宫”人员。许多吸毒者谈及被处罚的经历时,普遍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将看守所、拘留所当做另一个“家”,还能跟上次主管她的民警“拉家常”。这就说明,对于吸毒女性的矫治工作来说,处罚只是一种手段,只有重塑其健康人格,让吸毒女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吸毒行为对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她们对新生活有了向往和期待,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重新吸毒的可能性。

在管理和矫治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具有暗示作用的激励语录,在每天吃饭之前组织其集体背诵。对于吸毒女性,这些语录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但又不能明确写出拒绝毒品等目的性非常明显的语句,否则就像喊口号做标语一样,起不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吸毒女性或许对“戒毒”这些字样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因此背诵的内容要尽可能地表达出一些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糜烂生活的厌弃,引导其追求新生活,告别过去。戒毒所管理人员应当引导行为人体会其中深意,并在每天吃饭之前,或者发放福利之前,組织行为人集体背诵。在潜移默化中,让行为人形成要想吃饭、要想得到福利,就要按照背诵的内容去做的条件反射。最终使行为人将语录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信仰,打破旧的思维模式,重塑健康人格。

(五)以“厌恶疗法”进行行为矫正

心理学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人对某事物形成厌恶,从而来纠正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对于吸毒女性来说,毒品是让其走上歪门邪道的罪魁祸首,可以通过厌恶疗法使行为人对毒品形成厌恶的条件反射,并配合一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使行为人体验到正常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轻松和愉悦,对毒品以及与毒品相关的行为产生厌恶、畏惧的心理,从而树立远离毒品的信念。

厌恶刺激可以通过很多种手段,例如,闻难闻的气味、听噪音、吃呕吐药、对行为人进行小幅电压的电击刺激、用橡皮筋弹手腕等。在戒毒场所,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方式对行为人进行厌恶刺激。在实施之初,应当由戒毒所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督,实施一定时期之后,行为人开始产生强烈的改正自己恶习的意识后,由管教人员引导行为人自我实施厌恶刺激。在行为人进行厌恶刺激的各个阶段,应该辅以指导和监督。

戒毒所应聘请专门的心理学专家对整个疗程进行设计规划,并在实施厌恶刺激的的各个阶段,对行为人加以认知重建、强化激励,防止此行为矫正法产生负面效应。可通过不定期组织吸毒人员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将某个时间定为“感恩日”或者“自我奖励日”等,对那些在厌恶刺激过程中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激励,让行为人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所回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宋浩波,靳高风.犯罪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8.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7.

[3]郭秀丽,姜峰.87例女性劳教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

[4]桂文.女性毒品违法犯罪探析[J].法学论坛,2005(232).

[5]刘思妗.从人格可塑性角度谈犯罪人格的形成与重塑[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6]盛楠.新型毒品犯罪犯罪形势及对策研究——以某市涉毒案件为视角[D].吉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
浅析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位一体”共同教育,重塑中职生健康人格
生命关怀教育的三重维度
语文教师转变理念培养幼师生健康人格摭谈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让阅读教学助力学生的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关键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