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2019-09-10孙秋霞王阔贵显明

今日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大豆应用

孙秋霞 王阔 贵显明

摘 要: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的,是极难防御的专性内寄生土传根部病虫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土壤有机质、茬口和土壤含水量,为病害提供有利发育条件,线虫病害对大豆产量有明显的减产作用。本文根据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虫形态、病害特征、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大豆(Glycine max)作为一种重要的植食性经济作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种植历史悠久,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为1.02亿hm2,产量高达2.54亿t[1],其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危害大豆品质和产量的主效病原物之一。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发生面积重灾区多发生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破坏大豆种植面积达150万hm2,此病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每年约为1.2亿元,特别在黑龙江省范围内,持续播种大豆的老沙碱地区病害严重,发病较轻地区经济产量损失在25%~35%,发病较重地区产量损失在70%~80%,更严重受灾地区则导致大面积地块绝产。

1病虫形态

线虫生活史为三个阶段:卵-4个幼虫龄期一成虫。雌雄成虫均为异形性和异皮性,二龄幼虫(J2)具有侵染能力。雌性成虫呈柠檬形,虫体颜色变化是白-黄-褐,虫体大小0.87~0.53mm,胞囊壁上分布不均匀的短齿状横向暗纹,外阴锥体肉眼可见,下桥褐泡突发达。雄虫呈线形状,体长平均值1.26mm。在幼虫阶段,卵内开始发育幼虫一龄(J1),脱皮成为二龄幼虫(J2),呈卵针形,在三龄幼虫(J3)时生殖器官才开始发育直至成熟,四龄幼虫(J4)不具备蜕皮的能力,在三龄幼虫(J3)的老皮质中发育成长[2]。

2病害特征

大豆胞囊线虫通过针刺手段,食管腺分泌物对寄主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被害植株发育不良,主要表现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苗期感染。受病大豆植株的子叶和真叶逐渐萎黄,生长发育缓慢直至枯萎,病株矮化細小,节间缩短、花芽丛生,花期迟缓,结荚量少或无荚可接,重病苗期植株的花及嫩荚逐渐枯萎,从受病苗株底部至顶端枯黄到火烧状,直至死亡。

根系感染。受病植株根系表面破裂成鼓包状态,裸露出白色或黄褐色颗粒,即胞囊线虫,受害植株主根长势变弱,侧根增加,根瘤产量减少,根系腐烂,二次根部感染加重,使受病植株地上部分缺水、缺钾等营养物质,造成生长发育不良。

3发病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休眠越冬以胞囊形态,与附着在种子上的土壤混合,在第二年成为致病传染源。在大豆开花期,线虫侵入幼嫩根系表面,在同年7月份左右形成线虫二代,成为再次侵染根部的病原物。二龄幼虫入寄生于根部表皮组织,用针吸收营养物质,在根部完成其生长发育。交配结束后,雄性即死亡。卵在雌性体内形成并膨胀成囊肿。当囊肿落入土壤中时,卵可以通过孵化再感染,而二龄线虫(J2)只能入侵幼年的根。当秋天气温较低时,卵将停止孵化并在胞囊中准备越冬。胞囊内卵孵温度范围为16~36℃,其中24℃时孵化率最高。二龄幼虫的入侵幼嫩根部温度为14~36℃,在10℃以下将停止侵染运动。

4发病条件

土壤环境、气候组成、耕作模式、作物种类等主要因素影响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发生。主要因素条件不同导致大豆胞囊虫病危害程度也不相同。

4.1 温、湿度

线虫在高温、中等湿度,通气良好土壤中发育迅速,发育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8~25℃,繁殖后代适宜温度15~35℃,最适的土壤含水量40%~60%,线虫生长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成正比例关系,线虫在高水位,氧气不足条件下容易缺氧死亡。在干旱条件下,大豆胞囊线虫耐旱性较差,但具优良的繁殖力,适时灌溉有利于田间管理。

4.2土壤类型

在粗质土壤、老熟瘠薄地、偏碱性的土壤和白浆地和向阳坡地等通气良好的土壤中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害发生频率高,大豆减产幅度增加。当不同土质中含有胞囊等量情况下,盐碱土和沙土区的大豆生长发育不良,与黑土地区对比,抗病能力较低从而病害发生严重。

4.3耕作制度

大豆胞囊线虫在土质耕作层中垂直分布。多年连作寄主作物导致线虫存活数量逐年增加,该地区病害加重。因此,与非寄主作物进行合理轮作,改善耕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5防治技术

5.1种子检查

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附着在大豆种子上的线虫,混合线虫土壤颗粒和农业机械上的含有线虫的土壤等。因此,做好种子播种前的检查,防止携带病原物的种子进入无灾区,并且在异地作业应做好农机具清理工作。

5.2抗病品种选育

我国已成功育成多个高抗品种[3],其中包括东北地区主抗1号、3号生理小种的抗病品种:齐黄25、齐茶豆1号、东农43、商丘7608;主抗1、3、5号生理小种的抗病品种:东农Ll0、齐黑豆2号、商丘7608;主抗2、3、5号生理小种抗病品种:皖豆16、吉林22、跃进5号、嫩丰14号,这些抗病品种在SCN发病地块种植的产量比感病品种种植的产量增加10%~30%。在实际大田种植中,线虫多为不同基因型的混合种群,抗病品种不断或频繁使用,导致线虫基因型比例发生变化,强毒力生理小种增多。因此,在抗病育种工作中,高效避免致病力强小种的产生方法是抗病品种与普通品种的轮换种植。与轮作或杀线虫剂相比,培育抗SCN大豆品种是减少SCN危害的最有效、最环保的策略。

5.3科学栽培管理

合理利用高梁、小麦、玉米等非寄主植物进行至少5年轮作,避免连作,可极大降低大豆病害程度。含有3%以上的土壤有机质推荐测土配方并合理施施用优质农业肥料,调整N、K、P比例,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5.4药剂防治

我國药剂防治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药剂试验,其中药剂起到明显效果有:菌线克、阿维菌素、菌克毒克和根保菌剂等。药剂防治推荐施用甲基异柳磷水溶性颗粒剂,对照用活性成分4.5~6.0kg/hm2进行防治,其中湿润土壤产生的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干旱土壤,中性土壤产生的药剂防治效果优于碱性土壤。药剂防治非大豆胞囊线虫病害防治的最佳路径,因为目前多数生产的抗线虫药剂均有剧毒性,对土壤,水质等造成严重污染。

5.5生物防治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天敌生物的推广,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产物对该病害进行杀灭获抑制。目前,寄生真菌尖镰胞菌、淡紫拟青霉和厚垣轮枝菌是从抑制性土壤中分离得来,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由于无污染、选择性较强等优势,成为防控线虫病害的主要研究方向[4]。然而生物防治受外界压力影响突出,在病害重灾区,不能迅速产生明显的抗虫效果,产业化难度大,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可应用于大规模实际生产的生防剂。

6结语

在黑龙江省大庆和安达西部等干旱盐碱土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病较重,对线虫病害防治应以抗病品种应为主,适时加大播种密度,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对其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相对较轻的地块,在无适宜的抗病品种情况下,应以农艺措施为主要防治手段。选择产量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结合高产栽培技术,合理配方施肥,增施叶面肥等,可减少大豆胞囊线虫的致病性,保证大豆产量和品质。总之,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控,相关部门要从植物的整个生育时期着手,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促进黑龙江大豆种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杰,陈井生,段玉玺,等,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防线菌初步筛选[J].植物保护,2008,34(3):116-119.

[2]袁翠平,沈波,董英山,等.中国大豆抗(耐)胞囊线虫病品 种及其系谱分析[J].大豆科学,2009,28(6):1049-1053.

[3] LI C,HUA C,HU Y,et al.Response of soybean genotypesto Meloidogyne incognita and M.hapla in HeilongjiangProvince ln China[J].Russian Journal of Nematology,2016(24):89-98.

[4] LEE J D,KIM H J,ROBBINS R T,et al.Reaction of soybeancyst nematode resistant plant introductions to root-knot and reniform nematodes[J].Plant BreedingBiotechlogy,2015(3):346-354.

作者简介:孙秋霞(1993-),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大豆应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