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习作有机结合

2019-09-10李华文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习作传统

李华文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精选》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承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读书、写作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打好根基尤为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借助经典的阅读与践行,使孩子们从小懂礼貌,知礼仪,晓礼节,处处彰显圣贤风范,成为知书明理有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少年。我们要打破以往那种单一教学的思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以《弟子规》为突破口,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平台。让读书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乐趣,让写作成为他们一生的热爱和身心修养的爱好。

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学生习作的影响力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健全人格。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经典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经典,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读经典还能塑造人的品德,传统文化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还可提升智力是孩子在作文中、课堂上能引经据典,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将诵读经典、写好习作纳入校本课程之中,及早的在孩子们记忆的黄金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篇章,为他们一生成长铺垫真理的基石,为他们一生插上读书习作这一语文素养的双翼。

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习作的活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有古典著作、节日、习俗、工艺、技艺等,这些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了这个国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写作可利用的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等内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性,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学习阅读传统文化著作,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写作灵感,还可以从中学习写作的方式和方法,选择这些著作中的经典的文字作为写作的素材,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都是与文字相关的内容,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带领阅读者感受作者的感受,从中获得灵感,并通过长期积累不断培养自己对文字的审美能力。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习作训练中,讀写结合是条好路子。读中指导写,写中促进读,多积累语言并进行实践运用。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学生习作的原动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

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搜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课堂后,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其自由的感受传统文字的魅力。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达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阅读学习甚至写作的冲动,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师生在提高习作素养的实践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我认为,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

二是要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此外,要求语文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当然,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把握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一步一步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中华习作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习作展示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