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为师道之本

2019-09-10叶志发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灌输牢记天赋

叶志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短短六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教育者肩上千斤重的责任,也成為千年来杏坛之上牢牢悬挂的准绳。然而,作为千万教育者不懈追求的这句箴言,难道真的只有字面上如此浅显易懂的一层含义吗?在我看来,不然。仔细推敲,我们才能发现隐于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首先要持住一颗懂得尊重的心。尊重,才是师道之本。

一者为传道。道为何物?在此,它便是为人处世之道,是使人立足世界的最基础的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务,便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传达一种对价值判断的正确导向与影响。然而一触及价值观,最重要也往往最常被忽视的问题,恰恰就是尊重二字了。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也只有因为自己独特的思想才有可能在时空中不朽,实现生命的升华,活出自己的精彩。引路的人所做的,只能是奋力点燃手中的灯,照亮前方的迷途,而最终,路总归是要旅人自己选择的。因此,身为教育者、引路人,应时刻牢记,在“尊重”的基础上施加影响。每一次备课要认真翔实,每一次授课要真诚投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随后才能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也贯彻对人对事对生命的尊重,向学生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除此之外,在课堂讨论或是日常交流中触及价值评判的问题时,放下年龄带来的经验主义,时刻牢记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尽量加以软性引导而非硬性灌输,才能真正做到育人,做到“传道”。

二者为授业。所谓“业”,也即专业技能。在当今社会,教育者的“授业”职能往往被过分强调。然而强调就说明发展完善吗?著名的令无数教育巨匠无言以对的“钱学森之问”,便使答案不言自明。现代中国,乃至东南亚、韩国等以传统东方教育模式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常常被西方以“缺乏创造力”为由哂笑。作为教育者,我们难道不该扪心自问这究竟为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勤奋。”然而鲜少人知,这句话是还有后半句的:“而这1%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东方的师长们往往以“99%”为由,一味强调勤奋,而欠缺对天赋的尊重,因此,万千学子的创造力也被抹杀。既然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必须开始改正。各人的天赋不同,其外在表现往往在于对同一事件的视角和看法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尊重现实,尽可能客观地为学生呈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切事实,而尽量避免做出过于主观的评论;尊重分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看法,而尽量避免以一家之言掩蔽学术争论,即使这一家之言可能出于公认的学术权威;尊重异议,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自证对错,而尽量避免直接以唯一的正确答案灌输于人……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园丁”之名,让学术之花有朝一日得以盛放。

三者为解惑。疑惑可从学术中来,也可从生活中、思想中等等方面而来。而作为教育者,解惑是至关重要的,适时适当的解惑,往往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轨迹。而正如同前两个方面一样,解惑的第一准则也是尊重。只有完全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体会学生的力所能及和力所不及,才能给出最适合的答案。在解答学术问题时尽量采用简便的解题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时尽量从学生的角度给出建议、解答生活上的问题时多从侧面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做到同时从方式和结果上找出最适合学生的答案,两全其美,也增强师生间的信任与感情维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者从来就不是一个易于担当的角色。而我们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也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对于人类意义重大的事业中去。要教会一个人成为完全的人,最重要的,即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人类文明的某一领域健全地行走,一路探察更幽深的密径,拨开迷雾,带人类向前。

尊重,乃师道之本。

猜你喜欢

灌输牢记天赋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天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安全知识要牢记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灌输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改进
我有数学天赋吗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