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9-09-10吕金城苏曼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吕金城 苏曼

摘 要: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人类自身、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改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鲜明特点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革命的路径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向融合。新技术与新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产业对于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要求,迫使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转型发展。“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随之产生。本文主要针对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用型

1 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依据产业需求开设专业,依托专业服务产业,形成产业与专业密切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从而促使学校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功能为一身的综合体,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产教融合让“产”和“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共享,为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产教融合不但能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协同发展,而且能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不单是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简单合作,而是力求教育领域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因此,需要高校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关心、支持与协助。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校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升级与发展,确保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需求,全面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产教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

2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明确了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各行各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这一基本要求决定社会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社会性、职业性和应用性,要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对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2.2专业设置的紧密性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要实现“行业拉动”,其特色是企业和市场缺什么样的岗位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因此,岗位职业的针对性较强,人才培养的可塑性较强。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为核心进行展开,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属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体系,以此确定相应的课程體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再单独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教育体系,达到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应用要求,这是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社会化高职教育着力探索的教育教学特色。

3 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

3.1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与企业合作的“筹码”

改变教与学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教师作为导师和师傅,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解答和纠正。“做中学”不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理解力及执行力[7]。通过做中学,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能和岗位能力,不需要进行企业再培训,就能适应初始岗位要求。这样,现阶段企业最关心的人力资源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校企合作的就会有更牢固的基础。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常规行为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实践教学规范,将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成绩学分考核结合起来。并通过典型的案例警醒学生。同时,为保障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教学、分阶段实施的办法,统筹安排,分组进行。

3.2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我校一方面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和企业根据教育部的“双能型”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共同制定“双能型”师资培养方案,将师资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岗位管理工作,通过探讨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另一方面,为骨干教师提供完善的进修平台,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机制。想方设法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有效促进学校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3.3依托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发展校企合作的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具体的改革模式都需要国家法律上的支持,比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计划”、德国的“双元制”等。我国高等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已经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内容之中。安徽省也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性支持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我校借助相关政策,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效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

4 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以生产服务于教学为前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不仅要从企业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加强人才的能力培养,更要从企业智力支撑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产教融合必须避免简单的人才输出、低端的生产。从根本上讲,产教融合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学校本身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师资队伍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产业服务能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产教融合,才具有稳定的基础。我校也正在这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工作,通过合作实现孵化团队,依托团队实现融合,进而促进深度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东.国外高校与企业如何实现共赢?[J].智慧中国,2017(7).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5):64-68.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EB/OL].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

(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