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成

2019-09-10毛铭丰

速读·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问题探究学科素养

毛铭丰

摘 要:将历史叙述的线性时序和广度空间联系起来,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思维,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题。本文试从时空观念的科学解读入手,将学科素养渗透和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对高中历史时空观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学科素养;时空观念;问题探究;教学实践

2017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5个方面。其中,时空观念素养是诸多素养中的学科本质的体现,其内涵是将历史事物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特定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做出准确的理解和解析。“运用时空观念建立历史因果解释的网,要认识三个时空:时间先后和空间布局的物理时空,要有序;历史上人与事赋予意义的社会时空,要解释;解释后人所处的史学时空,要理解。”

统观近几年的浙江历史选考试题,命题导向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再提升为学科素养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关键学习能力。本文试通过对历史教材选修4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和问题探究,探求高中历史教学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路径,希冀对高中历史教学能有所启发和思考。

一、知识立意,建构严谨有序的物理时空

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考查某阶段史事的相对静态的发展状况,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学生要能辨识并运用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空表达方式,并能举一反三,理解和叙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

1.确定教学目标,通读历史教材,落实基础知识点

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康熙在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理解相关战略步骤的时序和空间布局,认识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指导学生通读教材,开展课堂内个人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如下:

例一:摘自康熙在不同时期的诗句: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滇平》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瀚海》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澄海楼》

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相关战略措施和历史意义。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空观念的指向性明确,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得出历史认知,稳固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

2.解读时空术语,优化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知识面

由于现在的教材采用模块形式编制,时间概念缺乏连续性,空间概念更具跳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需注重讲授有关时序和空间的历史概念和术语体现历史学科的求真务实: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基本表达:纪年、年代、朝代等;分期方式:史前、古代、冷战等;特定术语:大危机,沙俄—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等。关于空间的表达方式:地理常识:长江流域、山东省等;行政区划沿革,古今地名对照;特定的地理用词:江南、关中等;特定的时空概念:中世纪、贞观之治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教学载體对历史事件加以描述,通过解读历史年表和地图,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序发展和空间位移;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播放历史记录片再现历史时空;也可组织课外拓展活动,如互联网检索,参观博物馆、实物考证,实地考察,社区调查等,开拓学生视野。

二、能力立意,解析立体动态的社会时空

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时空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将历史对象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考查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教师引导学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按照时序和空间要素,厘清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具体课堂探究如例二:

例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自贾谊《过秦论》

“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世民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材料二:“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

——孙中山

材料三:1984年6月27日,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调查成果在《北京晚报》发表。9月1日,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主题——“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活动推上了新高峰。

——中国长城学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谈谈三位帝王对待长城的态度,分别列举其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孙中山作此评价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的时代意义。

此题将长城作为历史事物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横向整合了历史教材中专题内和不同专题间的知识点,又纵向串联起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人物对长城的认知,建构起历史事物、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教师运用特定的历史素材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形成理性思辨、实证研究的史实认定习惯。

2.考查长时段发展中相对动态的史事演变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宏观把握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史事的时空相关联系,将分散在不同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又有历史联系的史事内容加以系统归纳,知识整合,融会贯通,有序叙述,得出适当结论。由此展开课堂探究如例三:

例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从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加以论述。

对于此类宏观型的综合分析题,教师要设立全方位的历史时空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重新梳理知识结构、进行历史知识迁移,利用时间轴、空间轴构建知识体系,史论结合阐述论题。

三、素养立意,理解价值引领的史学时空

每件史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里,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框架中理解事物的变化与延续,对史事作出切实合理解释,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历史解释重变迁重多元,呈现理性评判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史观考查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会运用恰当的时空价值标准对史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由此进行问题探究如例四:

例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三代,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外来作物不断推广。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据田亩定税额,减轻百姓负担。人们广垦荒地,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人口激增,一些地区“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等生态恶化现象严重;农业人均收益逐渐递减,各地民变丛生。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

——据传教士张诚(J.F.Gerbillon)日记

材料三: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并使之草拟圣旨,与闻机要。康熙在思想上为了控制臣民,兴文字狱,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朱方旦案等。为了打击郑氏台湾,康熙初年实行了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

——百度百科康熙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相关政策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释需要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視角:我们应当以唯物史观为引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也要汲取中外史学领域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让学生了解并把握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学理论模式,并以此有理有据地作出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释。

2.历史认识重理解重开放,激发历史感悟

史学研究的开放性是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品质。“史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触角的深入、方法的更新,历史研究领域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因为历史事实的不断挖掘,又因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人分析历史各不相同,所以历史认识处在不断变动之中,难有定论。”此类开放性试题在这几年浙江选考中多有体现,如例五:

例五: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康熙帝的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形成以下这些观点:①平定叛乱,奠基国泰民安;②剪除威胁,强化皇权专制;③尊孔崇儒,化解民族矛盾;④抵御外侵,维护国家主权。

——据《清史》等整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请选择对康熙帝的一种观点并予以论述。

这类开放型设问对历史学科中时空、实证、解释和情怀等多种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考查,体现了新高考贯彻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材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活动,并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境,给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标准的切实评述。

时空观念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又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将其内化成学生的心理品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在教材中呈现,在教学中体现,在考题中渗透,日积月累才能逐步达成。

参考文献

[1]朱能.试题里的历史记忆:事实,观念,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7).

[2]朱能.命题:守夜人的事业[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9).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问题探究学科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