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过往看2018年“中国食品”(下篇)

2019-09-10张卫

中国食品 2019年1期
关键词:便利店生鲜电商

张卫

2017年时,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食品行业也不例外。在2018年,食品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出现了哪些变动?这一年的食品安全状况如何?下面,我们将进行2018年“中国食品”(下篇)的分析,从行业动态、食安事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行业动态篇

农业:大豆种植面积激增

农村电商发展进入转折点

大豆种植面积创新高,打造“中国大豆”品牌成当务之急。在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收储制度改革的同时,为了保证农民的收益不受较大影响,政府决定对进口量较大的大豆实行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种植大豆。随后中美贸易战突然爆发,国内进口大豆的路径被切断,为了满足国内大豆的需求,我国一方面继续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开始积极寻找其他大豆进口国。在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连续3年增加,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2018至2019年度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847万公顷,预计2018年大豆产量将达到1580万吨,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虽然大豆的产量不断飙升,但“卖难”以及低价竞争却困扰着农民和国产大豆产业。黑龙江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介绍到,国产大豆具有非转基因优势,在国际市场得到高度认可,占据了世界食用大豆50%的市场份额。但是,国内一直缺乏叫得响的“中国大豆”知名品牌。唐启军表示,由于农民管理不当,导致优质高蛋白大豆或多或少出现“掉白”现象,只能作为油料大豆低价出售,影响收益。另外,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主要以油脂加工企业为主,深加工企业少。以非转基因大豆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的黑龙江为例,由于国产大豆价格高于进口大豆,导致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成本普遍较高,经营艰难,开工率在20%-30%,对国产大豆的带动能力非常弱。

为了解决“卖豆难”问题,2018年3月,吉林、黑龙江先后出台大豆加工补贴政策,每吨补贴300元,补贴对象为省内年处理能力5000吨以上的大豆食品加工企业。这将有助于促进大豆食品加工产业发展。除了加大对大豆深加工企业的扶持,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认为,还应该从国家层面打造“中国大豆”品牌形象,发挥国产大豆品种、资源和食品文化优势,使“中国大豆”及“中国大豆食品”走向国际市场。同时,还要加强对国产大豆的质量监管,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药物残留产品流向市场,保证国产大豆的品质优势。

农村电商发展进入转折点,未来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2018年10月12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 2018)》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农村电商在全国大面积普及的同时,已经开始触碰到一些发展瓶颈,走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农村电商将告别野蛮生长时代,逐步走向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报告》指出,截至201 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6.3%,规模为2.11亿,较2017年末增加l.0%;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63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4%;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06亿元,同比增长39.6%。 《报告》指出,20172018年,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策支持继续加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部署,国务院、商务部等部委围绕农产品电商、电商扶贫、农商协作、物流配送等农村电商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累计下发相关电商文件超过120件,农村电商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二是基础设施明显优化。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网絡强国的战略中,政府和相关企业纷纷加大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快递物流的覆盖率均有明显提升。三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17年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全国756个县,建设了1051个县级运营中心、5万个村级电商站点。四是精准扶贫成为农村电商的重要主题。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进一步聚焦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8年新增示范县260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38个(含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64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县22个。截至目前,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示范县1016个,覆盖国家贫困县737个,占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88.6%,其中支持深度贫困县137个。电子商务已被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报告》指出,虽然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农村电商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也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与前几年近乎年均l00%的增速对比,2017-2018年农村电商增速实际有所放缓,这表明农村电商在全国大面积普及的同时,已经开始触碰到一些发展瓶颈,走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报告》认为,我国农村电商正在经历以下四大转变过程:一是从工业品下行向农产品上行转变;二是从单纯的电商交易向农村综合服务转变;三是从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转变;四是从电商公益扶贫向可持续的系统性扶贫转变。

最后, 《报告》还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一是农村电商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二是生鲜电商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三是农产品电商产业化进程提速;四是新零售掀开农村电商新篇章。

农资行业有十大关键词。关键词一:行业整合加速。2018年,农资行业整合加速,世界农化行业发生巨变,格局重构,我国农化行业受多方面影响在动荡中沉浮。

关键词二:环保洗牌。环保核查掀起了大批企业的关停倒闭潮,淘汰整合力度加强。尤其中小企业是受此影响的重灾区,大批达不到进园标准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

关键词三:植保飞防。2018年市场上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三万架,飞防作业亩次突破2.6亿亩次,是绝对的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2018年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植保无人机厂商迎来了倒闭潮。

关键词四:品类聚焦。如今农资行业新化合物的创制长周期、高额费用等因素,让国内农化企业把目光纷纷转向热门的品类或者外企化合物登记即将到期的品类上。

关键词五:消化库存。2018年经销商拿货积极性大大降低,零售商层面对于没有二维码的农药产品非常排斥。农资经销商和终端零售商要么选择上新品,要么就是卖“陈货”,清库存,这成为渠道端在2018年的主要工作内容。

关键词六:农产品低迷效应。2018年,在大宗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益持续走低、销售不畅、作物保护产品需求复苏缓慢的整体环境下,企业和经销商的经营和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关键词七:农服元年。传统农资经营方式陷入困境,单一卖产品的农资企业生意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而结合服务则更有利于农资产品的销售,也能捕获用户。

关键词八:两极分化。在这一轮两极分化中,不仅企业的集中度会提高,经销商和终端零售商的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高,谁都无法逃脱这场洗礼,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将会逐渐改变。

关键词九:作物套餐和解决方案。结合产品定位,围绕不同作物做产品纵深,聚焦作物的套餐和解决方案成为越来越多农资企业服务落地乃至市场转型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十:产销分离。产销分离,即企业减少在实际的生产、加工等基础层面的投入,转而以研发、营销、品牌为核心,这样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农业农村部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为主线,以加强立法协调、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普法宣传、加强法律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绿色发展、乡村建设治理等领域立法建设。截至目前,农业领域共有法律15部、行政法规29部、部门规章148部。这些法律法规将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和改革成果法定化,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为规范、引领和推动“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制度保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大力推动出台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制定配套改革方案,整合兽医兽药、生猪屠宰、渔业、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等农业执法队伍和执法职能,推动执法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強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质量等领域监督执法,全年查办违法案件4万余件,挽回农民经济损失10多亿元,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依法严格公正文明办案,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年培训地方农业执法骨干4000余人,强化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全面提升农业依法行政能力。

以增强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健全完善“七五”普法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日常宣传与主题宣传相结合、面向农民与抓好重点对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农业农村普法教育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的成就经验,加强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涉农新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执法检查情况的跟踪报道,推荐基层执法人员参评2018年度法治人物并获奖,组织“七五”普法中期检查和普法经验宣传,将普法贯穿于立法执法过程中,带动农业农村系统将普法工作向基层延伸,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为建设法治政府、法治乡村营造良好环境。

餐饮:外卖格局大变如何盈利是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外卖的蓬勃发展,众多互联网大佬、餐饮名企纷纷涉足,很快市场上便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饿了么、美团及百度外卖三巨头霸占着外卖市场大部分的份额。2017年8月,百度外卖整体并入饿了么,外卖市场从三足鼎立变成两强相争;2018年3月,滴滴出行推出外卖点餐配送平台,外卖市场出现变局;除了互联网平台,很多餐饮企业也开始强化外卖业务,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

2018年1月25日,Trustdata发布《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市场份额方面,美团外卖以46.1%的份额领跑行业,第二名饿了么市场份额占比39.5%,第三名百度外卖份额占比6.4%,其他平台份额比例为7.9%。眼看着竞争对手越做越大,4月2日,饿了么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的消息终于落下实锤,饿了么开始进入“阿里系”,与“腾讯系”的美团展开双雄对决。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后,将全面支持饿了么赢得市场,“以前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大家都在抢二楼,今后饿了么可以直接站到六楼去。”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的原因很明显,就是要把饿了么完全整合到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平台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表示,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战略布局,可以说是新零售新消费真正的同步升级。除布局新零售,饿了么线下遍布各城市的配送网络也是阿里所看重的。2017年6月,天猫超市对外提出“三公里理想生活圈”服务,盒马鲜生也提出“三公里内30分钟达”和24小时家庭救急服务。2018年1月,天猫与菜鸟宣布联合物流伙伴和商家推出基于门店发货的“定时送”服务。 “长距离有菜鸟物流,短距离配送又多了饿了么这么一个生力军,阿里在物流这方面做到了头尾兼顾。”陈礼腾说。从角色来讲,饿了么就如同新零售的一项基础设施,为新零售添了“快腿”。

而阿里这么做,归根结底是为了在跟腾汛的竞争中增添又一个砝码。在多次大手笔领投、追投美团之后,以游戏、社交为主力业务的腾讯也开始发力实体商业:2017年12月入股永辉超市,2018年1月入股万达商业并联合永辉超市同家乐福开展战略合作,2月入股海澜之家和步步高,3月腾讯云和利群股份达成战略合作。一时间,腾汛也有通过其倡导的“智慧零售”与阿里“新零售”分庭抗礼的势头。所以,饿了么与美团竞争的背后其实是“阿里系”与“腾讯系”的争夺战。

不过,除了饿了么、美团这两大有“后台”的外卖平台外,外卖市场也开始不断出现新的“后来者”,并且也都有实力不俗的“后台”,它们为刚形成不久的“双雄争霸”外卖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数。比如,2018年3月,滴滴外卖在无锡、南京、长沙、福州、济南、宁波、温州、成都和厦门九大城市高调上线,并用送优惠券的形式瞬间圈了一大批用户,用户数量直逼其他外卖平台。但后来滴滴外卖、美团在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因涉嫌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被当地工商局约谈,至此,外卖平台之间的战争暂时熄火。

除了背靠滴滴的滴滴外卖,还有一家不容忽视的新秀便是去年收购了到家美食会的百胜中国,而已从百度外卖离职的公司原副总裁也被传于去年底加盟到家美食会。另外,百胜中国CEO屈翠容也曾在百胜中国发布2017年四季报时表示,未来将聚焦数字化发展以及外卖业务等战略重点。这也是百胜中国第一次将外卖业务定位为战略重点。此外,西贝、呷哺呷哺等餐饮企业也正在通过孵化外卖品牌、组建外卖团队等方式强化外卖业务。比如,呷煮呷烫就是呷哺呷哺正在孵化的专攻外卖市场的品牌,自2017年开始在北京部分呷哺呷哺门店进行小范围试验;西贝也在外卖领域不断尝试不同的店型,有西贝的外卖专门店、西贝超级肉夹馍以及开在盒马鲜生里的西贝莜面村精品厨房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因为产品和品牌定位与早期的外卖市场并不相符,火锅、正餐实际上都没能搭上外卖市场的发展快车。但随着消费者逐渐养成通过网络订餐的习惯,平台配送等环节逐渐完善,加之外卖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这些品牌型企业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外卖及新零售业务,组建专门的外卖团队、推出外卖专门店等,这些将成为餐饮行业的一大趋势。

对于未来外卖市场的变化,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不管是饿了么还是美团,在提升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尽早实现盈利才是当务之急,虽然一些外卖平台为了盈利提升了对商家抽成,但这种方式会起到反作用,很多商户会因为赔钱而放弃外卖业务。在未来,利用科技、智慧手段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已经成为餐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这期间会涌现出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外卖这一业务模式也很可能将会从现在依靠外卖配送员配送逐渐转变为自提模式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同城物流、无人配送等技术以及效率的不断发展、成熟,配送成本也有望降低。只有整个外卖交易链条上的每一方都能从中获益,这一市场才能得以健康的运转和发展,显然,目前国内外卖市场也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酒类:白啤酒进入大众消费期

国产红酒开始冒头追赶

行业分化严重,区域白酒抱团发展。过去几年,白酒消费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2012年,随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政府三公消费得到遏制,导致白酒行业消费遇冷。几乎在同一时间,塑化剂风波也席卷白酒行业,令白酒消费遭遇进一步的负面影响。2013年,白酒行业净利润和收入大幅下滑,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14年,当时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触及阶段性底部,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率也双双触底。2014年之后,白酒行业开始启动复苏,净利润和收入恢复增长,并且增速也逐年加快。截至2017年,白酒行业整体收入增速达到27.27%,利润增速达44.29%。不过,2018年全年,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因为需求增速下降,同时渠道扩张带来的红利效应减弱。而且,一线白酒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小型酒企的市场被严重压缩,行业出现分化。

根据Wind行业划分,2018年第三季度,整个白酒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78.75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62亿元。而整个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大幅放缓。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1.99%,为2016年二季度以来最低增速;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1.52%,为2016年三季度以来最低增速。

由于所占权重较大,贵州茅台2018年三季度疲软的业绩拖累了整个白酒行业的业绩表现。贵州茅台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97.18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81%;净利润为89.69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2.71%;收入与净利润增速均创出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不过,其他白酒上市公司业绩放缓幅度不大,有的甚至加速增长。例如山西汾酒,2018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8.74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0.58%,增速低于2018年一、二季度,但高于2017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27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60.24%,增速低于2018年第二季度,但高于2017年第四季度和2018年第一季度。

尽管白酒行业销售增速与利润增速放缓,但毛利率却在提高。根据Wind数据,2018年第三季度,沪深A股市场白酒上市公司的整体毛利率达到79.24%,而这至少是20个季度以来的最佳表现。这一方面是受部分产品提价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产品结构升级的因素。

相比毛利率的大幅提高,白酒行業的整体净利率大体持稳。2018年三季度净利率为35.25%,低于第一季度水平,但高于第二季度净利率。毛利率创出新高但净利率持稳表明,白酒行业整体三费有所提高,体现出白酒企业对渠道的投入逐渐加大。

虽然白酒行业出现了回暖,但这仅是一线酒企及区域龙头企业的狂欢,区域的中小型酒企生存依然困难,行业显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发展特点。比如,白酒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一线领跑企业2018年的业绩增长明显提升,正在拉开和后续企业的差距。贵州茅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38.1%,净利润为157.6亿元,同比增长40.1%。此外,包括古井贡酒、水井坊、酒鬼酒、今世缘、金徽酒等区域酒企的业绩也都较2017年同期的增速有所提升。其中水井坊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f乙元,同比增长Sg%,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33 .6%;今世缘2018年上半年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3l.6%,也较2017年同期的l7.2%和22.3%的增速明显放大。相比之下,酒企间个体差异在加大,金种子酒、青青稞酒等部分区域名酒的日子则难过得多,青青稞酒对2018年上半年的盈利预期下调了l5%-25%。

这是因为在这一轮行业发展中,白酒市场正在走向寡头化,白酒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线品牌追逐超级大商,二、三线品牌与之错位布局,平安无事;但在挤压式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抢食市场空间,一线品牌加快了渠道下沉的速度,其品牌和综合实力的优势,也对二、三线和中小白酒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各主要白酒生产区域的酒企开始抱团取暖,产区概念再度转热。比如,包括泸州、邛崃、仁怀的白酒主产区多次以产区的概念集体亮相。2018年8月3日,2018年川酒全国行在南京启动,44家川酒企业抱团亮相;几天之后的中酒展之上,仁怀酒协也携旗下的产区内的主要酒企抱团参展。在业内看来,当前的酒业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单个品牌单打独斗的时代,中国白酒正趋于规模化和地域化,打造一个好的产区概念,将有利于整个地区白酒企业的发展。而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支持产区化发展,在2018年3月的春季糖酒会上,贵州省仁怀产区举办仁怀白酒推介会,助力仁怀产区打造;泸州市政府打出了打造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泸州产区的概念;在2018谷雨论坛·世界湿地名酒高峰会上,苏酒集团打出了“湿地产区”概念;2018年9月14日,在第二届中国(长沙)酒文化节上, 《改革开放40年湘酒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湘酒产区化、集群化发展历程开启……

对于酒企纷纷打出的产区概念,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表示支持。他指出,未来名酒表达的体系建设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产区表达,二是酒庄表达,而产区表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生态、微生态就是中国酒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和彰显的优势。 “未来中国酒协也将通过构建产区表达,把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品质很好地彰显,到时候我们会有产区标识、产区认定、核心产区认定、产区地理标识、产区地理标准、产区产品等级认定。”

啤酒业集体涨价,行业创新升级效果显现。在2017年底2018年初,啤酒行业开启了近十年来的首次集体涨价。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啤酒企业此番集体涨价除了成本上涨的原因外,还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但这次提价对于行业来说是较大利好,也释放了行业转型信号。

除了“集体涨价”,国产啤酒还纷纷或被动或主动地提升结构,主流产品从过去十年不变的5元以下、3元为主的零售价位,逐渐实现升级,十元档成为啤酒巨头们竞相争夺、对标的制高点。比如,2018年上市的华润superX,其餐饮终端零售价约9元/瓶-10元/瓶,比老款勇闯天涯有所提升; “青岛啤酒( Tsingtao)奥古特12度500m1*12听”为105元,折合每听为8.75元,比青岛啤酒提升约82%; “重庆啤酒( ChongQing)重啤纯生500ml* 12听”为87.8元,单价为7.31元。

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涨价后,啤酒行业的升级效果立竿见影。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青岛啤酒在2018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72.52亿元,同比增长3.01%;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约32.8亿元,同比增长3.35%。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与国产葡萄酒一样面临进口酒的冲击,但国产啤酒更为强势,市场更乐观,在2017年开始产品升级后,国产啤酒已抢回进口啤酒的部分份额, “这种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

不过对于啤酒企业的业绩增长,业内认为,这只是产量与销量达到一个阶段后的止跌趋稳,在市场消费量短期内难以达到巅峰的情况下,国产啤酒还是应该重视普通渠道,大众化啤酒才是未来的主流。在未来,国产啤酒要能够在有限度提升价格的基础上,提升品质、口感、营销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另外,在继续稳固大众消费市场之外,针对崛起的城市中产阶层,贴近他们的口味与消费需求,开发既高于大众化品类,又错开进口高端竞争点的细分市场,或是国产啤酒企业的理智之选。

国产葡萄酒企营收增长,进口葡萄酒降温。在葡萄酒行业,进口葡萄酒一直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進口葡萄酒在进口量和进口额方面均实现接近20%的增长,且连续三年将同比增长率稳定在两位数的水准上。在2018年,虽然这种趋势依然存在,但也出现了一些别的端倪——国产葡萄酒企营收增加,进口葡萄酒开始降温。

记者综合中国酒业协会等的统计数据发现,2013年2016年,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销售收入分别为408.17亿元、419.93亿元、462.64亿元和484.54乙元,呈逐年递增态势。而中粮的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粮酒业旗下葡萄酒业务(包括长城葡萄酒和进口葡萄酒)的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营收逾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三成,净利润大幅增长五成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产葡萄酒企业营收增加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很多公司在市场销售的产品结构是采取“国产+进口”策略,即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增加了进口产品(包括代理或并购)销售,这导致了营收的增加;二是部分葡萄酒售价提升,企业增加了高端产品,这也有可能促进营收额上升。比如中粮营收增加就是因为进口酒占比很高,其业绩受益于进口红酒的消费红利。

在国产葡萄酒业绩微增的同时,进口葡萄酒也开始出现降温预兆。记者从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了解到,2018年6月,中国进口酒5.4万吨,同比下降30.4%;7月进口5.8万吨,下降l9.6%;8月进口6.2万吨,同比下降13.4%;9月进口6.1万吨,下降24.9%。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数据时指出,近几年进口葡萄酒的飞速增长,让进口葡萄酒的渠道和企业的增长速度甚至高于进口葡萄酒消费者的增长速度。进口葡萄酒之间的竞争以及持续走低的价格,正进一步压缩进口葡萄酒相对于国产葡萄酒所具有的渠道利润空间,这有助于引导部分渠道商重新考虑“进口”与“国产”之间的平衡。此时,国产葡萄酒企业要想夺回阵地,需在渠道、品牌、品质等方面下功夫,比如电商平台就是很好的销售渠道。

国产葡萄酒大多数比较注重酒店、烟酒店、普通零售店,而随着商超KA渠道的成熟和电商渠道的崛起,国产葡萄酒在原有传统渠道建立的市场优势荡然无存,这成为国产葡萄酒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目前电商渠道已经成为诸多中小型国产葡萄酒企业想要扭转线下布局劣势的主要抓手。未来随着进口葡萄酒品牌与电商渠道的合作日益增多,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渠道之争,在线上也将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乳业:盈利越来越难

企业纷纷开发高端产品

自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全面实施后,截至2017年12月27日,共有128家工厂的940个配方完成注册,率先拿到入场券的乳企纷纷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现阶段液态婴幼儿配方奶无需配方注册,于是引发企业纷纷试水液态配方奶。2018年上半年,已有圣元、美赞臣、光明乳业三家乳企试水液态配方奶。

为何乳企要试水液态配方奶?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分析指出,大致原因是暂未受国家严厉监管,虽要报备但暂仍无需进行配方注册申报。再者,新政监管严苛,奶粉配方已受到限制,企业要开发新的产品市场。知名乳业专家宋亮补充称,现阶段液体配方奶集中出现,主要原因是乳企想重塑产品价格体系,构建除了有机、羊奶粉之外的第三个高端产品体系,从而为企业业绩增长带来好处。但王丁棉认为,由于婴奶粉对中国人的消费教育与引导20多年,对奶粉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已很高,接受饮液奶并非易事,且前期教育市场宣传要投入很多,加之它的保质期没有奶粉那么长,基于这些因素考虑,近几年不会有太多的企业跟风。宋亮也认为,因为国内消费者消费习惯及产品运输短板,且市场空间有限,液态配方奶不会爆发式出现,但龙头企业均会参与其中。

其实,乳企之所以要开发各种高端产品,无非是要提高盈利能力。近几年,由于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比较粗放,奶源成本始终较高,再加上各种销售成本、广告费用等,乳企盈利越来越难。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生鲜乳+大包粉)占比50%以上,包装材料+辅助材料占比约35%,以生鲜乳为主的奶源成本是乳制品成本中的大头。而且,奶源成本一直面临着上涨压力。农业部发布的生鲜乳产量指数显示,2017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同比下降1.42%;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48元/公斤,同比涨0.19%。奶源成本上涨的背后,是奶牛养殖成本的上升。据了解,国内奶牛养殖所用的苜蓿草大部分从美国进口,受关税提高的影响,进口苜蓿草的价格上涨了约10%15%。因此,奶牛养殖成本也随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奶源成本上升的同时,销售费用却在增加,最后导致利润总额降幅扩大。

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门槛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乳企的销售成本、奶源成本等也越来越高,为此业内认为:未来乳企换取收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企业会越来越难。目前已有企业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布局高端产品,例如有机奶粉等,这样可以在产品矩阵上进行区隔,通过多档次的布局来赚取量和利润。

另外,在2018年,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畜禽养殖生产稳定向好,畜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总体是个丰收年。

第一是“增”。按农业农村部前10个月的监测数据分析预判,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专家判断,全年猪肉产量预计增加0.2%,牛肉基本持平,羊肉增加4.2%,鸡肉增加4.5%,牛奶同比增加2.6%,鸡蛋同比增加2.2%。在当前畜牧业区域结构和产业链结构进行大调整、一些地方养殖场因环保压力拆迁较多的情况下,畜产品产量没有滑坡,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抗压性、抗逆性逐步增强。

第二是“盈”。畜禽养殖效益总体较好,增产的同时又能够增收,十分难得。预计全年出栏一头活猪平均实现盈利40元左右。肉牛肉羊肉鸡养殖效益较好。蛋鸡养殖效益大约能达到每只赚30元,是历史少有的好年景。生鲜乳价格回升,奶牛养殖困难有所缓解。

第三是“提”。养殖、屠宰规模化水平、生产水平、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预计可提高到5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快于近年来每年2个点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预计可提高到72%,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其他品种规模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据对养殖场户生产水平的定点监测,每头母猪年提供肥猪数增加0.7头,猪肉产出量同比增加6.2%;奶牛单产达到7.4吨,同比增加9%。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第四是“调”。饲料行业产品结构和消费趋势都在调整优化。配合料增加,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下降;蛋禽、反刍饲料销量增加,猪、肉禽、水产饲料下降。这反映了生产端散户退出和规模化比重提升后饲料产品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正发生改变。

第五是“控”。8月初非洲猪瘟传人我国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会同各有关部门强化关键防控措施,坚决拔点、灭源、防扩。目前,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处于点状散发态势,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行,总体可控。同时,通过深化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机制试点,探索实施分区防治策略,严格活畜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等措施,继续高质量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包虫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全国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第六是“减”。深入推进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和“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紧紧围绕打好“产好药、用好药、少用药”三张牌,在全国首批选择100家规模养殖场启动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对试点场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试点场的示范带动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百千万接力公益行动。停止喹乙醇、氨苯胂酸、洛克沙胂等3种有风险隐患的产品在食品动物中使用。

商超:实体零售回暧

便利店风口回归理性

实体零售业绩回暖,二三线城市表现更亮眼。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零售业一度被唱衰,业绩连年下滑,但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在2018年,实体零售业回暖明显,零售商超大佬的报表也越来越好看。

2018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基本平稳,消费升级势头不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实体零售方面,便利店、超市、百货店等实体业态增速加快。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企业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4.6%,较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6月当月同比增长4.8%。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零售趋势半年报》也显示,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指数呈波动性上升趨势,考虑到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实体零售行业回暖趋势初现。从零售商超大佬们的半年“战报”上,便可见一斑。

根据步步高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步步高半年营收95.68亿元,同比增长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3.54%。报告期内,公司新开门店超市业态17家,同时关闭了4家在2 3年内扭亏无望或物业无法续租的门店。天虹股份发布的201 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95.23亿元,同比增长6.02%;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29.52%;线上交易额总计8.18亿元。卜蜂莲花业绩公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2.57亿元,同比增长5.5%;毛利达9.256亿元,同比增长6.4%。利群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24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1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4.70%;在线上业务方面,2018年上半年,利群网商实现销售2.66亿元,同比增长51.7%,利群采购平台2017年8正式上线,2018年上半年累计销售7778.41万元。

虽然也有部分实体零售企业的业绩没有那么亮眼,但它们有的是因为被日益高企的成本所拖累,有的是因为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占用了大量资本。有意思的是,在亏损的企业中,一线城市的要多于二三线城市的,于是有人提出“一线城市已经不适合传统超市生存了”的观点。

斑马消费分析ll家连锁超市上市公司(A+H股,剔除了利亚零售、卜蜂莲花和高鑫零售)2017年的年报发现,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超市业绩泾渭分明。整个连锁超市板块中,上海的联华超市和深圳的人人乐业绩垫底。2015年2017年,联华超市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2.23亿元、266.66亿元、252 .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97亿元、-4.50乙元、-2.83亿元。同时期,人人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2.18亿元、101.57亿元、88.5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75亿元、6048万元、-5.38億元。而非一线城市连锁超市的表现,普遍优于一线城市的同行。行业增速的前三甲,永辉超市、步步高、红旗连锁,均来自非一线城市。2017年,它们告别此前三年的颓势,增速恢复到两位数,引领了板块的回暖。

那么为什么一线城市的超市亏损严重呢?这是因为一线城市的连锁超市经营者们,为了市场份额不得不祭出了价格战这一大招,但与此同时,成本却在不断走高,因此拉低了利润。比如主要布局北京市场的华联综超,2017年的销售费用为21.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8.3g%,其中租赁费用4.89乙元,占营业收入的4.16%。而深耕胶东市场的家家悦2017年销售费用18.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01%,租赁费用2.9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9%。正是多花的2个多亿租金,让华联综超比家家悦在2017年少赚了2.32亿元。

四分之一便利店亏损,风口回归理性。2017年绝对算是便利店元年,各种势力都在“入侵”和颠覆这个行业。但仅仅过去一年,在2018年这个行业便渐渐回归了理性。

根据国际便利店经验,当人均GDP达2000美元3000美元时,为便利店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市场便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1992年,7-ELEVEN引入深圳,二十多年来,我国便利店数量不断增加,人均GDP也不断提升。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201 7年人均GDP达到8836美元,中国便利店个数超过10万家,便利店行业迎来激烈竞争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 2017年,大多数便利店的毛利集中在20% - 30%,而毛利在30%以上的企业由2015年的3%上升至l6%;高毛利企业数量、占比均增加。同时,净利集中在O%4%的便利店企业占多数,但这一比例已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净利率在4%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和更多亏损的企业。高净利与亏损企业旗鼓相当,均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行业进入易亏损。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指出,当前便利店行业面临三大发展痛点:一是缺乏便利店特色,便利性优势难以体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便利店都与中小型超市没有明显差异。在货品选择上,没有自主开发新的商品或者领导其他人开发特色商品的能力。商品种类与陈列也都雷同,大都只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是超市概念的复制,或者说是延伸,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突出便利店的特色。二是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物流配送环节较弱。当代的连锁便利店仍然延续着传统用纸笔记录的管理经营方式。虽然有不少连锁便利店已经引用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行一些交易经营记录,但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形成较为完善的营运办公网络,在信息共享、物流配送和商品采购等方面还是使用人工操作过多。这些对于连锁便利店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三是自身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落后,缺乏合理政策支持。便利店经营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而目前很多连锁便利店缺乏这一方面的技术支持,使得各个连锁便利加盟店之间在日常经营中出现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影响正常经营活动。

虽然便利店有发展痛点,但资本仍然持续关注便利店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7月9日,便利店市场中共有71起融资事件,而大多数便利店的融资目的均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无人便利/无人零售。其中,天使轮、Pre-A和A轮融资占比过半,无人便利初创企业发展火热。

对于传统便利店的未来,前瞻研究院认为应在供应链、客户管理和智能门店等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变革。同时,便利店也应紧密围绕自有品牌和鲜食、半成品建立商品差异性,贴近目标客群的生活方式,细分商品、店群或子业态,整合复合业态和增值业务,提供一站式体验。前瞻研究院认为,便利店需根据短、中、长期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目标,来逐步实现全面能力提升。

社区生鲜告别盲目扩张。除了便利店,这两年,社区生鲜也被视为一条拥有万亿规模的赛道,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拥有互联网背景的资本大鳄,都瞄准了这块巨大的蛋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第三只眼看零售》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社区生鲜报告》显示:社区生鲜品牌大部分是2015年之后创建的,特别是2017年,新诞生的社区生鲜品牌数量达到了高峰,而在2018年这一数字有所回落。

《报告》显示,社区生鲜呈现三大特征:首先是门店小型化,62%的社区生鲜店的门店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其次是生鲜占比逐步增加。多数社区生鲜品牌的生鲜销售占比超过了40%,其中有2g%的社区生鲜品牌生鲜销售占比超过了80%。这意味着,经营全品类生鲜、以生鲜品类为主的专业店越来越多。最后是客单价低。由于社区生鲜品牌以解决消费者一日三餐为主要目的,它的经营面积与综合性卖场相比要小很多,这使得它的客单价相对较低。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社区生鲜店客单价在20元30元,社区生鲜平均客单价为23元。

雖然社区生鲜也是一个风口,但从目前来看,多数社区生鲜还不盈利。 《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3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企业是整体盈利的;另外38%的企业是亏本的;还有24%的企业是盈亏平衡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社区生鲜店无法实现整体盈利。至于社区生鲜经营的难点在哪里?《报告》一共统计了六大难题,分别是:竞争过于激烈、资金短缺、盈利模式不清晰、网点获取难题、供应链瓶颈以及人才短缺。而在上述难题中,最能引起业界共鸣且得票率最高的是人才瓶颈。因此,社区生鲜若想发展,最先解决的应是人才难题。

食品电商:无人货架变“凉凉”

生鲜电商继续探寻盈利模式

无人货架进入洗牌期,80%将被淘汰。没有售货员、无人监督、用户随意挑选商品、手机扫码付费全程自助……资本的加持让无人货架的赛道挤满了创业者,每个无人货架创业“玩家”都想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但从2018年年初开始,持续火爆了近一年的办公室无人货架骤然降温,甚至要“凉了”。

无人货架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的无人货架在功能性上乏善可陈,依然只是提供纯粹的商品售卖服务。而且其成本极低,基本上只是普通原材料的堆砌、加工而已。如果说无人货架还有一点点科技含量的话,那么就只有二维码、移动支付元素的加入了,但这也只是“绣花枕头”而已。

除了本身成本低廉、科技含量不足外,目前的无人货架在落地运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弊端。在应用场景方面,猛一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似乎有着几近无限的生存空间——全国范围内的写字楼、办公室等都是相关企业的最佳场景,它们试图去构建一个健康、可循环、高收益的办公消费场景。但现实却是很残酷的,无人货架进入办公室的路并没有那么顺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与企业进行沟通的难题。而在进入办公室后才发现,其提供的商品并不是必要的刚需。更尴尬的是,无人货架很难达成初期的设想——以白领人群为基础,通过售卖商品及延伸至广告领域等来盈利。毕竟加上广告,会让办公室气氛变得怪异,也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此外,无人货架因为门槛低,导致企业纷纷入场,由此带来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比如千篇一律的外形、相似度极高的商品。而无人货架最大的软肋,还在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加剧导致设备成本水涨船高,冷、热柜等在逐渐普及,一个点位的硬件设备成本就得千元左右;包括BD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奖励等在内的地推成本也在上升,一个点位的地推成本就高达2000元左右;初始商品铺货的成本也在千元左右……再加上物流、供应链等,运营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目前,业内认为相关企业只有拥有30万个左右点位才能占据绝对优势。这也就意味着,一家无人货架企业至少得投入数十亿元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数字。

对于无人货架未来的走向,有业内人士认为:其或许会成为新型便利店的补充部分,去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差异化消费诉求。

生鲜电商仍面临盈利难题,各玩家纷纷寻出路。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年度综合分析2018》数据显示,2015年是大量资本涌人生鲜电商行业的时期,众多垂直类生鲜电商备受资本青睐,但经过几年发展,烧钱补贴和价格战已经难以维系,市场开始重新洗牌,各生鲜电商玩家也开始通过精细化运营和多样化模式寻求出路。

第一条出路是抢占新零售市场。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快速增长,交易额达900亿元,但生鲜电商市场渗透率却不到2%。随后,企业倒闭、供应链断裂等消息频出,一时间让行业前景黯淡。然而随着新零售的布局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生鲜电商注入了新的动力。众多生鲜电商平台开始加码生鲜供应链及物流等基础建设,并谋求多种创新模式以打造核心竞争力。阿里、京东、美团、腾讯等巨头纷纷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超市+餐饮等全新业态备受追捧,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阿里的盒马鲜生及京东的7FRESH。

第二条出路是走差异化道路。作为生鲜电商行业最早的一批玩家之一,沱沱工社一度是后入局者模仿的对象,但如今它正摘掉电商的标签向生产商的角色转变。实际上,寻求转变的不只是沱沱工社,当综合类电商成为线上流量的集中地与分发地,难以形成流量竞争壁垒的生鲜电商纷纷通过转变商业模式寻求出路。比如另一生鲜电商易果,也已从垂直的电商模式转型为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并全面接盘了阿里的生鲜运营工作;天天果园与本来生活则通过拓展线下店寻求新流量,前者通过入股城市超市,将社区生鲜便利店天天果园生鲜店更名为“City Farm好菜集”,主攻中高端社区,后者则落地了融合餐饮与零售的自营门店;每日优鲜除了生鲜零售外,还在加速布局无人零售市场,铺设每日优鲜便利购智能货柜。曾经仅依靠线上销售发展的生鲜电商,如今呈现出了明显的经营差异。

第三条出路是丰富品类。一些生鲜电商平台上除核心的生鲜品类外,厨具用品、海外零售等品类整合成为新的栏目;每日优鲜则上线椰子灰冰淇淋、可口可乐纤维汽水等网红零食;天天果园推出品牌衍生品。

作为高频且刚需的市场,生鲜电商一直被视为可以产生万亿价值的有生力量,但有限的渗透率却让生鲜电商的发展难以明朗。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整体交易额大约913亿元,而整个生鲜市场规模则到了1.36万亿元,电商的渗透率还不到7%,2017年生鲜电商线上渗透率也仅有7.9%。生鲜电商的入门门槛较高,产品是吸引用户的外在表象,服务、供应链以及物流的品质才是衡量生鲜电商是否具有竞争力的硬实力。基于行业普遍的痛点,转型和升级便成为生鲜电商必做的功课。

电商纷纷转战线下,线下门店成争夺目标。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国内电商增速开始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年内电商增速从49.7%降至26.2%。线上红利逐渐消失殆尽,用户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电商转战线下成为大势所趋。于是京东宣布:未来五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将在农村;阿里宣布,将在2018年覆盖100万家天猫小店;苏宁小店也宣布,计划2018年在全国开出1500家门店。为了完成目标,京东、阿里主要通过改造“夫妻老婆店”的方式迅速扩张,苏宁则选择自营做连锁便利店。在2018年,他们的计划实施得如何呢?

据京东新通路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3月,京东便利店每周开的新店数量都在1000家1200家,每天接到5万份申请,而这其中,有很多打工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争夺“夫妻老婆店”的战争中,阿里也毫不示弱。 “截止到今年4月份,阿里零售通已经签约了全国接近100万家的小店。”阿里零售通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云通说,而在2017年8月份,这个数字还仅仅只有50万。而据苏宁官方给出的数据,截至2018年4月29日,苏宁小店开设的数量达到了100家。虽然业绩貌似很亮眼,前途也很明朗,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三巨头都遇到了难题。

对于京东、阿里来说,它们改造“夫妻老婆店”采取的是“翻牌”模式,较少涉及门店的运营管理。鲜生活CEO肖欣对此就表示,“‘翻牌模式更多的是一种供应链端的完善,无法把这些千千万万的夫妻老婆店链接起来,达成经营协调的作用,没有规模化的经营协同,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门店的运营效率,永远做不到‘一盘棋、 ‘一盘货。”

相比较而言,苏宁做自营,能够从各个方面控制便利店的运营,但是挑战同样不小。对于苏宁小店,无论是选址、开店、经营管理还是供应链、物流配送,苏宁都是一手操办,在这几家互联网巨头中,苏宁的模式可以说是最重的,成本也最高。据介绍,以南京为例,一家80平米-100平米的小店,光开店成本就在40万元50万元左右。过重的商业模式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这使得苏宁小店短期内盈利的压力会很大。虽然苏宁在线下的零售经验丰富,但实体商超跟便利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意,运营起来也更为复杂。此外,以生鲜作为主要消费品类,这对苏宁整个供应链以及物流的运营效率都会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便利店领域尚未出现像超市业态的大润发、永辉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也尚未有站队的情况出现。在未来,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们的便利店行动成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食安事件篇

事件一: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lrus,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2018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这是该病在我国首次发生。截至12月14日,全国共有22个省份发生87起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疫情、2起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疫情。

据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或采食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物品而经口传染或通过昆虫吸血而传染。短距离内可经空气传播,污染的饲料、泔水、剩菜及肉屑、栏合、车辆、器具和衣物等均可间接传播本病。蜱可通过交配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此外,吸血昆虫,例如蚊、牝等,可以通过叮咬将非洲猪瘟病毒经感染猪向健康猪传播。非洲猪瘟传人我国的可能途径,其中以通过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携带病毒污染的肉品风险最高,此外,引种和野猪活动也可能造成疫情的传人。而国内疫情蔓延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因异地调运引发的疫情共有13起,占全部疫情约l9%。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共有23起,占全部疫情约34%。三是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生猪调运车辆和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后,不经彻底消毒进入其他猪场,也可传播疫情。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农业农村部对非洲猪瘟疫情加强部署督导,果断处置已发疫情,全面开展监测排查,切断传播链条,着力保障市场供给。全国累计扑杀生猪63.1万头,所有已发疫情均得到有效处置。按照养殖、交易、屠宰环节排查全覆盖,生猪养殖场(户)监测全覆盖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监测排查。同时,及时采取禁止发生疫情省份及相邻省份生猪跨省外调、关闭生猪交易市场、对生猪运输车辆实行备案、禁止餐厨剩余物喂猪等措施。目前疫情传播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已有8个省的35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

虽然此次的非洲猪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损失,但我们也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非洲猪瘟的爆發说明我国生猪养殖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散养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为此下一步应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完善防控机制,推进生猪生产转型升级。

事件二:果汁行业曝丑闻

用落地果生产果汁成行业潜规则

2018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港股上市公司海升果汁旗下青岛工厂收购腐烂变质水果,其生产线上的苹果几乎都不符合公司合格原料果标准。此次事件也引出了行业的一些黑幕,其实一直以来,果汁行业以落地果为原料生产乃普遍现象,另外部分“鲜榨果汁”实为添加剂勾兑,标称“果汁饮料”的实则果汁含量较少。

其实早在2013年9月就有媒体称,安德利果汁、海升果汁品牌向果农收购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甚至是腐烂变质的水果,用来制作果汁及浓缩果汁产品,后涉事企业因安徽省食药监局送检样本未检出问题而恢复生产。有果汁生产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使用“落地果”生产果汁其实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收购环节很难控制得好,尤其是反季水果,需要保鲜冷冻成块后再进行加工,如果第一步就有烂果子混入,后期很难发现。”企业会控制不合格原料比例,但具体收购多少要看厂家的品牌影响力及其他因素。 “一般来说,小厂家的危险非常大,大厂家相对会好一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落地果如没有损伤和腐烂是可以使用的。由于果汁生产企业用量大,很少敢用腐烂果生产,因为有可能导致产品无法通过品质检测。但也有不法商家铤而走险,将腐烂水果做成果汁浓缩液。

除了用落地果加工果汁,果汁行业的潜规则还有很多,比如“鲜榨果汁”乃添加剂勾兑。一直以来, “鲜榨果汁”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新鲜、纯正的印象,但令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些鲜榨果汁却极有可能是糖精、色素勾兑出来的“赝品”。2016年,宁波市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抽查发现,一些所渭的鲜榨果汁其实是使用浓缩果汁、果酱、果汁粉之类的复合添加剂勾兑而成,以糖来增加饮料的甜度,以果酱、香精来增加稠度、香味。一些商家为了让勾兑出来的果汁颜色与鲜榨果汁相同,还会使用一定量的色素,色素如果超量则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销售的lL装鲜榨果汁,最便宜的也要30多元,而用浓缩果汁勾兑,成本不到2块钱。有的店铺确实是用水果榨汁,但水果含量不足,需要添加水跟添加剂调味。 “除非他当着你的面榨汁,否则还是不要轻信是直接用水果榨汁的。”

另外,除“l00%果汁”、NFC(非浓缩还原)果汁外,许多产品还标称“果汁饮料”、“果味饮料”,使不少消费者常常将果汁饮料与果汁混为一谈。根据GB/T 10789- 2015《饮料通则》,果蔬汁及饮料可以分为果蔬汁(浆)类饮料、浓缩果蔬汁(浆)、果蔬汁(浆)。其中,果汁饮料要求果汁含量>10%,允许添加食品添加剂。业内人士指出,低浓度果汁需求量大,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便宜。而在口味方面,低浓度果汁会也因添加调味剂、白砂糖等,使口味更加香甜,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但专家建议,这些果汁因含有添加剂还是要少喝。

事件三:速食包“黑暗产业链”遭曝光

外卖速食包的安全性引关注

2018年11月,一则名为《揭秘廉价外卖速食包:生产过程令人作呕》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了人们对于速食包的关注。

所渭速食包,就是商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做成成品然后冷冻,制作时只需将速食包拿出,然后进行简单的烹调就可以快速出锅。其实,这种速食包在一些连锁餐饮企业中早就普遍存在,餐企使用由自己中央厨房制作的料理包,不仅产品质量可控,也可以减少门店设置上的壁垒,对企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需求都有好处。

反对速食包的一方却认为:这一模式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发现,上面有包括梅菜扣肉饭、香菇滑鸡饭、鱼香茄子饭等不少速食包,价格甚至低到只有五、六元。全球领先的采购批发平台1688网站也显示,咖喱鸡丁2009料理包的售价仅为5.6元,叉烧肉l50g的售价也仅为5.3元。如此低的价格,让人不免担忧它的品质。外卖商户也对记者表示,现实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不法商户在没有实体店也没有合规操作间的情况下滥用料理包,这就会造成很多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比如,有些外卖商户根本不具备餐饮服务的相关资质,只是通过加热料理包的方式制售外卖,但其实这些商户可能根本不具备仓储条件,加工环境也并不合规,这也存在较大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更重要的问题是,即使商家使用了速食包,却并未在包装上标明,专家表示,这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哪个法律或规定对外卖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其中到底允不允许使用“速食包”的规定,目前处于一个模糊地带。按照法无规定皆可为的市场伦理,外卖商家售卖外卖“速食包”并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售卖“速食包”就是外卖商家可以随性而为的行为,而是必须依法经营。

我国《价格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明确有类似的规定,即商家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需要进行明碼标价。而根据《餐饮业明码标价规定》等,商家售卖饭菜要进行明码标价,包括要对饭菜的数量、质量、来源、时限等进行必要的事前明确标示和说明。也就是说,具体到外卖商家,其外卖“速食包”必须事先进行说明,可不是经营者想标不想标的问题,而是必须标示的法律行为。否则,就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知情权。但在目前外卖“速食包”的售卖过程中,外卖平台和商家并没有对其所售的“速食包”来源、期限等进行必要的说明,不但与人们通常认为的外卖都是现做现卖的认知不符,涉嫌经营不够不诚信,更是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直接相抵触,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就现实来看,一些外卖经营者不但不对售卖的“速食包”进行必要说明,而且有意无意地暗示和引导消费者相信其所售“速食包”就是新鲜蔬菜的错觉。由此可见,一些外卖“速食包”经营者,不但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更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为。我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等还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总之,对外卖“速食包”来说,虽然并非完全不可,但其前提是必须事前明码标示,告诉消费者所售“速食包”的“来龙去脉”,不说明、不有效标示都是不被允许的。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就要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理。

事件四:同仁堂被曝回收过期蜂蜜

始创于1669年的同仁堂,在中药行业可是个金字招牌。他们坚守的二十字箴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让其成为百年老字号。可近期,这家让人信赖的老字号却遭遇了危机。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新浪微博发布视频,曝光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蜂业”)的委托生产商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被举报的企业名称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稱“盐城金蜂”),位于盐城市滨海县,是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

视频中显示:12月12日,在一间封闭的车间里,记者发现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车间里被撕下来的标签数量非常多,被满满地装在几只蛇皮袋里,标签显示其产品名称为北京同仁堂蜂蜜。这些标签中,有的生产日期为2017年12月份,还有的是2016年11月份。蜂蜜的保质期为18个月,很明显,这些蜂蜜有的临近过期,而有些已经过期。

知情人表示,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量还不算多,更多的被存放在了十多公里外的大型仓库里, “据我了解,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就有好几万瓶退来的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蜜。”

企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他们回收过期蜂蜜是退给蜂农用来养蜜蜂的。然而,记者发现,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陈尚武教授介绍,蜂蜜在生产脱水环节如果加工不慎,有时会出现微生物过度生长的问题。涉事车间在回收倒蜜过程中,也极易发生蜂蜜二次污染问题。

事件被媒体曝光后,12月16日,同仁堂蜂业发布声明称:公司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声明称:1.盐城金蜂是我公司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产单位。2.关于报道中提及的违规处理退货蜂蜜问题,我公司于2018年8月与盐城金蜂签订了退货处理的相关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从退货中“清理的蜂蜜只可用于养蜂基地进行喂养蜜蜂,不得做除此以外的任何用途”。经初步调查,由于我公司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但尚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我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3.对于报道中提及的更改标签日期的行为,经我公司初步调查,由于2018年年初工厂搬迁,在不同生产地址的标签转换时,对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所涉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依法处理。4.在委托生产过程中,我公司存在监管不力和严重失察的责任。我公司已通知盐城金蜂在调查期间暂停其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我公司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对于同仁堂回收过期蜂蜜事件,有媒体评沦称,在市场上,只要是打着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这样的溢价,说明是消费者对于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作为企业,应当珍惜这份认可,珍惜“百年老字号”的声誉。

“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当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痛点,同仁堂蜂蜜事件无疑再次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打造和传承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对产品质量,当然需要零容忍的态度。希望经历此次风波之后的同仁堂,能够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全流程的监管,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便利店生鲜电商
新电商 潮涌风劲向未来
各地便利店有多绝?全国网友吵翻天了
便利店指数
生鲜灯的奥秘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超市集体推进生鲜合伙人制度
步步高年内将开10000家便利店
数据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