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人到编辑的成长经历

2019-09-10李红军

侨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院山东省

我出生于1957年7月7日,这一天正巧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0周年,父母便给我取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李红军”。

8岁那年我进入本村小学读书。在我的孩提时代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能成为编辑记者,或者是专职作家。因为我有着文化基因,五世祖李邦珍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李邦珍(1515~1593),明朝人士,字子怀,号同川,祖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现福建省莆田市)白马山前驿马村李家大楼,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山东济南府肥城县(现山东省肥城市)石坞村。他自幼聪慧,且在“惟善以为宝”的家风熏陶下,养成优良的品德,少时就读于肥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之屋。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李邦珍中进士,位列三甲第七名,赐“同进士出身”,任职于行人司(正九品),后在山西等地任职,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嘉靖后期进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正七品),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升授“文林郎”(正七品升授之阶)。在福建任职期间,正值沿海频频遭遇倭寇侵略,李邦珍基于“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忠心,奋然曰:“遇变而通之谓才,临难不避之谓忠,贼在境上,讵可坐视而泥职守之常经邪?”虽为文职巡按,却勇于挑起武职重担,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他举起抗倭大旗,担任防守台(州)、温(州)、福(州)、兴(化)和福宁中路等处的总兵,又上疏朝廷,请任戚继光为副总兵,合力一举重创倭寇。福建民众深感其德,在李邦珍离任时特赠《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表彰其平寇安边的丰功伟绩。嘉靖末年任太仆寺少卿(正四品)。1567年(隆庆元年)三月改任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正四品),十一月改任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升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之阶);1567年(隆庆元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兼任河南巡撫,期间秉公执法,廉洁为官,百姓曾为其立生祠以示纪念。1573年(万历元年)被明神宗任命为“提督操江”。万历初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1575年(万历三年),60岁的李邦珍致仕故里,回到肥城后携子女迁居较场屯附近,将少时读书处改建为“同川书院”,聚集亲友和子孙讲学授业,众学子多有成名者,书院曾有两名进士金榜题名。书院内筑有聚乐堂、悠然台、环翠亭、甘霖池等胜景,现书院旧址被辟为军用库房,尚存李邦珍亲手栽植的一对龙凤柏。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邦珍辞世,享年78岁。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之阶),明神宗御制祭文,并遣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汪应蛟前来致祭文。

李邦珍祖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维翰,二儿子叫李维成。我们这一支就属于六世祖李维翰一支。我的老家有一座古楼,世代居住,是邦珍祖为大儿子李维翰修建的。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古楼前后还有很多四合院,可惜,随着年久失修,这些四合院已成尘封的记忆。据悉,因为邦珍祖抗倭有功,皇帝赐良田千顷,家里曾经挂过“千顷牌”。据老人们讲,当时祖上可谓富甲一方的大户,牛马跑出一天,竟然吃不到别人家的庄稼。

有言道:富不过三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道开始破落,到了我爷爷李瑞生那一辈,家里只有良田几十亩了。土改那年,我们家只划了个上中农的成分。现在想来,亏了家道破败,不然我们真成了“地富反坏右”了。

到了我爷爷那一辈,家里开始穷困潦倒,爷爷李瑞生是个穷秀才,每年过年要靠卖字画为生,家里的千顷牌竟然用来堵鸡窝了,想来可谓悲凉。

我的老家地处泰肥平原(泰安肥城),村中有一条小河,发端于北部的牛山,离我们村约八华里。牛山海拔平均500多米,只有泰山的1/3。五世祖李邦珍所建的同川书院就坐落于山脚下。到了我念初中时,学校时兴学工学农,时常组织学生到牛山上采集中药材。在那里,我看到了五世祖李邦珍所建的同川书院,书院已经破旧不堪,倒是书院前面的两棵松柏树依然挺拔。

1975年在工厂做工的父亲退休了,我顶替父亲来到工厂当了一名工人,那一年我18岁,正读高中二年级。我参加工作的企业是一家施工企业,驻地在淄博却常年在外施工,可谓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1978年我参加了全国高考,最终因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由于常年在外施工,根本不具备复习条件,高考梦就此作罢。所幸的是,1985年我有幸考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三年的电大学习,我系统学到了各种写作知识,为实现我的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我便尝试着给报刊投稿。

1987年8月29日对我来讲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的一篇散文终于在《淄博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尔后《淄博日报》《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报》《齐鲁晚报》时常发表我的文章。

1991年山东省安装总公司要办一份企业报——《山东安装报》,鉴于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山东省安装总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将我调往济南任《山东安装报》编辑。

1996年山东省政协《联合报》改为《联合日报》,面向社会招考15名编辑记者,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在500多人参与的考试竞争中,我脱颖而出,以第十名的成绩有幸入围,成为一名职业报人。

编辑记者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在报社从业二十多年我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秉持“双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写作理念,为民鼓与呼。二十多年里,我编发了2000多个版面,先后获得泰山新闻奖等奖项三十多个。业余时间我积极向报刊投稿,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等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3000余篇,先后出版了《议论风生》《激浊扬清》《柳下走笔》三本杂文集,成为山东省杂文学会理事。我在人民网、新华网还开有个人评论专辑。

前年我光荣地从山东省政协《联合日报》退休。退休后的我不忘初衷,坚持当一名自由撰稿人,同时还被济南电视台聘为“和事佬”,参与话题讨论,化解民事纠纷。

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我伴着共和国共同成长,尤其是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电视大学这一没有围墙的大学,如果没有电视大学的求学经历,我也许永远定格在“工人”身份上,儿时的编辑记者梦想可能永远都是一个梦想。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把我的人生故事写出来,旨在告诉人们: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是新中国由弱到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猜你喜欢

书院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致知书院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