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学期项目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9-09-10周海丹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周海丹

摘 要:为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机电专业《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及实施方法,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取企业真实案例,共建双师团队,创新教学组织,阐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考核的突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学期项目课程;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86-03

Abstract: For improving employment compet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Product Control System, curriculum reform method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putting forward. The true cases are extracted form cooperative enterprise, "dual-teacher" teaching staff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optimized. Teaching targets determination, teach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teaching assessment are describ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the curriculum reform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post skill and obtain quit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term-project cours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一、背景

機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传统优势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全国开设此专业高职院校超过600所,仅浙江省就有23所。据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有38%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亦是“薪资待遇偏低”以及“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均为49%)[1,2]。

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机电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校企共建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促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3,4]。为此,按照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工程学期项目”理念,进行了学期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以本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典型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改造,以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在教学组织、教学资源上进行优化。

二、学期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期项目课程是以企业项目为教学载体,针对机电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养要求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都较强的项目化课程。在学期项目课程内容设计上,自大二下学期起,各学期的学期项目课程设计成一组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模块,学期项目成为该学期主要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载体,并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将学期项目设计成三个项目,从低级到高级,从部分到综合,如图1所示。

自2013年以来,专业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期项目课程”理念,打破传统的成建制班级上课、平行班上课的形式,以项目载体为核心重组教学内容,解决了以往在黑板上和实验室讲授机电设备装调维修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 教学中采用的“项目”非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项目虽来自企业,却是对企业真实案例经过加工得到的案例。

2. 授课教师团队单一,授课团队主要由专业组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

3.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我们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发现,大面积学生面对综合性强、 系统性复杂的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表现得束手无策,在短期内很难适应。

4. 评价方式不够完善,目前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部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实习实训报告、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等方式,形成学生综合评价成绩。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机电专业学期项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学期项目课程二(《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本课程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四学期《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应用》及《典型传感器应用》等控制方面的课程的一个综合,是一门典型的“教学做合一”的课程。

(一)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深入机电行业相关企业调研,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装调类岗位分析,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制定适合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结合选取杭州知名企业的三个典型机电产品为载体来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教学环境即企业工作真实环境,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岗位能力需求,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不再按照传统的规定每周具体节次来排课,而是为课程分配一个适合的教学周期。在教学实施时,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导师制”的指导思想,课程实施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

(二)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校企共析职业岗位

课程组专业教师深入杭州的机电主流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进行机专业的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为知识点、技能点、关键点和工作流程,结合区域经济机电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校企共商课程开发思路,共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设计,实现以杭州机电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逆向式”[5]开发思路,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定教学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机电专业约70%的岗位的工作领域与《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内容相关,所支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检测、产品电气设计、机电设备的操作、机电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根据调查,除了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之外,在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6,7]。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梳理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四)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校企共构教学内容

要处理好学期项目与课程的关系。作为各专业课的综合应用载体,学期项目选取的真实企业项目须反映企业岗位所针对的实际任务领域,而课程的学习内容应与学期项目的需要相匹配。

因此,根据对杭州地区多个企业的调研,本课程选取选择了最典型的两个制造业上经常使用的设备——叉车,生活中常见的电梯设备以及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供水设备作为教学载体,并选取了合作企业的三个真实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贯穿整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构建基于载体(真实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图3所示。

(五)以现代学徒制为引领,校企共参共育共评

1. 创新教学组织,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学安排上,不再按照传统的规定每周具体节次来排课,而是为课程分配一个适合的教学周期,通常以一个学期为教学周期。学期项目的指导须根据师生的课外时间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故与正常的课程教学管理有所区别。学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时地点安排在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学生利用理论课程以外的时间定期到杭州岩田友嘉空压机有限公司、杭州友高叉车有限公司、电梯安装维修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学,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上课即上岗。

2. 共建双师团队,实现双师共育

本课程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导师制”的指导思想,课程实施采用双导師联合授课制度,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成立了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工和企业岗位工艺主管组成导师组,对教学工作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学校、师傅、徒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内含考核指标)[8]。导师组共有7名教师,其中1名来自本校本专业,主要负责课程标准的撰写、教学设计及理论教学,及负责主导该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协调工作;其余6名来自企业,主要负责课程实施:2名为杭州岩田友嘉空压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2名为杭州市水业集团泵站分公司高级工程师,2名为杭州容安特种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课程的学习方案并负责实施,并遵循“自愿原则、双向选择原则”做好师徒结对工作,课程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为保证教学效果,每位企业导师带学徒约5人,最多不得超过6人。教师在任务中展开教学,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六)建立“重过程、考技能、提素养、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多采取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模式较单一,只能简单检测学生对课程部分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根本没有涉及。故在改革教学模式后,也同时对本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突破性改革,提出课程教学考核的改革的原则是以过程考核为重点,以技能考核为突破,以职业素养考核为抓手,从“最终学习成绩”的考核向“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变,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考试结果”往“学习过程”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中有考,考中有学。

1. “重过程”是指考核伴随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如课堂测试、阶段测试、项目评比、期末考试等,分过程分阶段多次提取考核信息。重过程考核可以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考技能”是指课程最终的考核重点由“考知识”往“考技能”转变,建立以考察综合技能和素质为主体的考核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用于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施,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实现学生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到到岗位技能的转化,才可能真实确切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符合机电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提素养”是指学生在提升职业技能及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

4. “多元化”是指考核内容与考核模式的多元化。考核内容上来讲:笔试、在线学习讨论、项目阶段汇报、PPT交流、项目验收、技术资料的撰写等相结合,其中技能考核占60%,职业素养考核占40%;考核模式上来讲:学生(学徒)互评占20%,学校专业组教师评分占30%,企业教师(师傅)评分占50%。

四、教学实践成果

为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机电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结合现代学徒制,针对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和定位,对《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课程进行重新开发设计。本次课程改革基于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程组教师深入杭州的机电行业相关企业调研,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装调类岗位分析,结合岗位需求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制定适合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开展各个项目的过程中来建构《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知识体系。

1. 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以现代学徒制为引领,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并建立“重过程、考技能、提素养、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也使考核更加公正、公开、公平、合理。

2.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两名学生在2017年浙江省高职高专“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决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课程的项目之一——移动式泵站控制系统在2017年浙江省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4. 学生也得到了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反馈其适应岗位快,职业综合技能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契合度高。

参考文献:

[1]http://news.timedg.com/2017-01/16/20543007.shtml.[EB/OL].

[2]http://news.timedg.com/2017-01/16/20543007.shtml.[EB/OL].

[3]张淑英,李春美.基于浙商职业精神传承的高职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论坛,2016(4).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

[5]原红玲,李柏青,杨占尧,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家电产品模具工艺与制造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6]刘玉娟,崔健,周海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PLC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5(6).

[7]徐兵.学期项目运行模式的构建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8]潘建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