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技术和语言的汉语言教学创新探讨

2019-09-10周辉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汉语言教学创新新媒体

周辉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加,而作为中国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汉语言也越来越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用语更新频率快,汉语言乱改、乱用的现象层出不穷,优化汉语言教育环境,结合新媒体网络是现在汉语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剖析汉语言教育现状,探索新媒体与汉语言教育融合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教学创新

一、规范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新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文化发展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文化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迎合了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文化习惯。但在这种文化下发展而来的网络流行语因以通俗、便捷见长,并没有过多的文化底蕴和规则制约,导致年轻一代特别是学生不加辨识地运用甚至滥用网络用语。而且其中部分内容与汉语言文化内涵相悖,有了错误的观念,就不利于学生掌握汉语言课堂中的相关知识点。而让新媒体运用融合入汉语言教学中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改革中可以抓住传统和继承等关键词,对学生们常用的网络语言的生活化运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并且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用语这个途径创新语言艺术,丰富文化內涵,加强日常用语的规范化和汉语言艺术的生活化。丰富了日常生活用语的同时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探究汉语言艺术的热情,达到该学科应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进行一些现代化改革,添加合适的音乐、图片甚至根据情节演绎一段情景剧,并利用网络的力量传播出去。现今古风、国潮等小众文化风头正盛,而汉语言教学完全可以很好地结合这些文化,进行一些相应的改编,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在该学科上的社会实践经验。这种融合新媒体力量,渗透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符合学生追逐潮流文化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坚决杜绝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不文明、粗俗的语言,坚决抵制乱改乱用传统文化的现象。

二、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借助网络的力量可以通过建立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专业学习平台,为便捷学习汉语言文化提供一个课外专业技能提升和深化文化内涵的平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言教学的重难点在于类似于“之乎者也”的古文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或者当堂理解了,没有后续的支撑很快就忘却了。而将汉语言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构建网络知识平台的方式记录下来供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就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例如可以开设一些制作精良的微课和网课,可以专攻汉语言文学的重难点或者系统地学习。再者可以通过剖析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汉语言艺术,结合文艺性和娱乐性,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解读汉语文化内--涵。在给学生欣赏《杨贵妃秘史》这部影片的时候可以延伸学习自居易的《长恨歌》,通过观看《武则天秘史》可以联想到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等。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倾情奉献,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利用互联网途径来正确引导的。

三、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吸收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传授的内容,但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这种方法传授的知识点较为单一,显然不能很好地概括整个学科的知识点,而且,也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和教学风格。利用多媒体网络,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和艺术风格,开拓有关远程公开课、多元化翻转课堂等形式都可以更加多样地展示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为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学习模式和固化思维。

猜你喜欢

汉语言教学创新新媒体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