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研究

2019-09-10林秋彤

关键词:创新能力

林秋彤

摘 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的蓬勃兴起,要求改变过去的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发挥中国(湖北)自贸区平台作用,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拓展襄阳、宜昌对外开放度。中国(湖北)自贸区战略定位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本文拟就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以便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湖北自贸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宜昌自贸片区27.97平方公里,涵盖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業园区,四至范围:东至桔乡路、峡州大道、汉宜一路、东临路;南至汉宜铁路、桔乡路、城东体育公园;西至城东大道、西陵二路;北至峡州大道、大连路、三峡专用公路、合益路、双河路。根据《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挂牌成立后的宜昌片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产业。今年将重点建设宜昌综合保税区等5个项目[1]。要实现5个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片区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环境的形成。但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天然的高风险和高成本,而且企业自身无法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战略定位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2]。

一、前言

目前学术界专门针对自贸区创新能力的研究不多,较为深度的主要有:(1)分析湖北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方向和关键点(石超,2018年);(2)实证检验自贸区所在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罗兰芳、叶宁,2018年);(3)实证分析中国自贸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应望江,范波文,2018年)。尽管研究不多,各级政府已在实践层面开始了先行试验,目的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带动自贸区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加快科技进步,是提升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减少“创新湖北”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发挥中国(湖北)自贸区平台作用,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拓展襄阳、宜昌对外开放度。中国(湖北)自贸区战略定位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2]。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创新湖北”。把实行“创新驱动”和“创新湖北”完整纳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创新驱动”强调的是发展动力,“创新湖北”注重的是目建设。湖北是教育大省,有丰厚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些对于湖北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推进。同时湖北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省级知识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各行业领域比较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所有这些基础为建设中国(湖北)自贸区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可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中国(湖北)自贸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二、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创新模式的选择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位居湖北省第二位。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至此,“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高新区、自贸片区建设四大国家级战略在宜昌高新区迭加,促使高新区加速建设成为内陆地区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围绕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需求,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3]。在全省率先探索的“六多合一”改革、集成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加豁免清单管理制度、外国人申请签证免护照留存政策、“多评合一+区域综合评估”改革等制度创新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综保区正式启动建设,“宜汉欧”货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4]。

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内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创新能力与日俱增,应当充分发挥宜昌在全市创新引领作用。依托创新资源,在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从模仿走向创新,促进技术集成与聚变,从创新人才资源驱动向技术和市场驱动型转变,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跨行政区域创新合作、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宜昌的工业发展,曾有令人骄傲的“宜昌现象”,“宜昌创造”,更有“宜昌创造”。目前,宜昌有一批产品成为“世界级”,如深水下潜、图像图形匹配处理,远程图像扫描跟踪技术;世界首台的宜昌长机3.5米铣插数控机床;被国际认可的宜昌船柴公司生产的世界首台智能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黑旋风锯业的复合消音锯片基体达到国际同类水平[5]。

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产品,该集团在宜昌生产的“长江”品牌钢琴,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旗下宜昌金宝乐器公司每年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人民币6000多万元以上。今后企业钢琴进出口只需在自贸片区备案即可,手续化繁为简,进出口通关更加高效,外汇结算更便利,国际贸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大大减轻,与国际市场实现“无缝衔接”,打破政策壁垒[6]。

三、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优化路径

从上述分析可知,提高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的根本路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以构建宜昌片区创新网络为载体,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塑造创新环境,建设创新组织,在较高层次上集成创新资源,提高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度。因此提升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多举措推进自主创业,实现创新模式的逐层升级

目前,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正处于在从工业化中期逐步迈向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创新方式的调整也应该具有超前性,由现阶段单纯地依赖技术引进、吸收与消化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实现创新模式由模仿创新转向集成创新及原始创新的逐层升级。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湖北”目标中的核心作用。

1.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6年7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湖北”战略纳入法治轨道。

2. 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可控性与产业技术的主导权

中國(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大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往往存在技术路径上的依赖,被掌握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外放手中,处于依附地位,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比例和授权比例很低。一方面,相关企业大量引进和培育重点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在“干中学”,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进行技术积累,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可控性与主导权。

3. 加快实现创新模式的逐层升级

现阶段,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的自主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原始创新所占的比例极小。创新活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模仿是学习的低级阶段,创新处于学习的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模仿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节约了研发成本,实现了“弯道超越”。但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创新可谓日新月异,单纯的“先模仿再创造”模式使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集成创新模式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将创新定位在高科技领域,加快实现创新模式的升级。

(二)多路径鼓励协同创新,加快区域创新政策转变

产业协同作为创新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纽带,起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转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和模式,从“鼓励自主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

1. 构建官、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共解协同创新难题

官是指政府,在创新协同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不断深化创新体系改革。通过公共财政、科技项目、税收政策、政府购买、成果转化与共享等方式从源头上营造产、学、研用的合作环境。产从宏观上讲是产业,具体来说是各企业,通过产业集聚能够强化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技术和共用技术,避免同领域内的重复投入和盲目竞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领头羊”,共同驱动协同创新。学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协同创新,高校应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将基础研究,社会发展需求同产业发展相衔接。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协同的基点仍然放在企业内部),紧盯市场需求,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在技术研发经费、政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2. 构建关键共性技术共享平台与扩散路径

共享技术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可以通过协同的方式共享关键技术,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协同创新必须要解决共享性问题。以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孵化器这些载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公共技术平台、攻关型高新技术平台、行业平台的扩散作用,使共性技术交流与交换更为顺畅,减少阻碍,加快协同创新的进度。

(三)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 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和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湖北”的升级版,也是我省实施创新部署,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湖北行动”。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要进一步清晰实施方案与建设思路,进一步凝聚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建设任务。通过实施“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培养、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大力推进自贸区创新建设,使创新成为引领宜昌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实抓好。目前,宜昌作为创新试点城市,湖北省主要从科技项目、产业布局、考核评价、创新体系等方面为试点创造良好条件,争取更多的创新试点城市。

2.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从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政策环境和科技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创造最优的创新环境,夯实创新能力培育与提升的基础。具体来讲,宜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科技管理体系,完善科技投人结构,合理分配财政投人、人力投入在各环节的比例,找准创新方向,合理整合与分配创新资源。通过加快高技术企业培育,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官、产、学、研”用网络建设,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方位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3. 优化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统计、强化考评监督,齐心凝聚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的合力。政绩考核体系中应把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摆在突出的位置,调整政绩考核标准及各指标的权重,彻底改变过去片面考核经济总量的做法,增大技术进步指标权重,使政府主动追求科技创新。同时,体现绿色创新的理念,加大对绿色科技的考核力度,“创新湖北”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从机制和体制上得以体现和贯彻。

(四)培育现代创新意识,树立绿色创新理念

1. 培育全民性、前瞻性的创新意识

“创新湖北”战略和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得以解,放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引领、激发各类创新的“源泉”。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都是创新环境,创新,人人能为、人人可为,重要的是形成种全民性的创新意识,“厌苟同,喜歧见”,让创新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反过来,使科技成果惠及普通大众,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政府要放远眼光,在科技制度、政策导向等宏观性服务中体现出前瞻性,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创新示范城市和科技中心。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如组织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加强创业人才培养,推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加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2. 借梯登高,强化开放意识

宜昌市的区域创新竞争力虽然在湖北省排第二位,但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沿海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意识极强,十分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对宜昌而言,开放的意识在工作上具体的体现就是借力东部地区和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引智、引制、引资,要扭转过去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局面,合作共赢、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3. 树立绿色创新理念

中国的未来发展面临着生态创新或绿色创新的严重挑战。绿色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石,只有倡导绿色创新理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有可能。“绿色创新”是以面向资源能源节约与节约化利用,保護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为基本的出发点,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为实现途径,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为最终目的,推进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进步。绿色创新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改造,而是从全新的技术路线出发,着眼民生安全与健康,成功地开发出成本更低、更易于普及推广、靶向定位更准确的创新技术。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科技引领绿色生产,避免单纯地追求技术的经济效益,应该将环境绩效纳入到考核范围;另一方面,宜昌市要用技术创新挖掘出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寻找稀缺资源的替代品,不能再出现“消除污染,再造资源”,努力开创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so.com/doc/25701220-26787897.html.

[2] 吴文娟,雷闯;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获批[N].湖北日报,2017-04-01.

[3] 宜昌高新区:“三生”融合逐梦未来[EB/OL].http://www.sohu.com/a/280861975_120060468.

[4] 刘振华:宜昌高新区:打造“三生”融合发展新名片[N].三峡日报,2018-08-10.

[5] 章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挑大梁[N].三峡日报,2013-06-17.

[6] 宜昌高新区管委会:魅力宜昌 先行先试开启发展新篇章[N].2017-04-0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双创背景下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试论服务科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基于AHP原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例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