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语文”与“育素养”的统一

2019-09-10陈颖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5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人文性

陈颖

【摘要】语文课程较之与历史、地理等直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等科目,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语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状态。换言之,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纯粹的物理性结合,而是一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化学性整合。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教语文”与“育素养”的统一,才能实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教语文;育素养;教学价值;人文性

一、背景分析

小学低学段是学生开始系统、正规地阅读汉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与他人沟通相处,体会个体生命世界的美妙,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上,统编教材通过对课程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跨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纸船和风筝》出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之间的动人友谊,小小的风筝和纸船是它们友谊连接的纽带。初看《纸船和风筝》,似乎人人都懂,教师似乎也认为除了教学生生字词和练习朗读,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小熊、松鼠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外就再没有其他可教的了。细读后,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也”字的句子,而这也是一个隐藏在文本中的极具教学价值的内容。

于此,围绕“也”字,笔者在教学中作了有关设计。

二、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用横线划出文中带有“也”字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所划出的句子?

生: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

生: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生:松鼠也很难过。

生: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师:什么时候会用到“也”字?

生:当别人跟你做了一样的事情的时候可以用“也”字。

师:必须是同样的事情吗?课文中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但是它还没折呢!

生:也不是……没做的时候也可以……

师:你已经感悟到了!当两句话的内容相同或类似时,第2句可用上“也”。

(生点头表示理解)

师:既然第2句可用“也”,必然存在着没有用“也”字的相对应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生:小熊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

生: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生:小熊很难过。

生: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师:真棒!试着将两个句子连起来读,再次感受“也”的用法。

(多媒体展示句子,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如果去掉“也”字,你觉得怎么样?

(生思考)

生:如果去掉“也”字,感觉就没有那么好了。

师:为什么没有那么好?具体说说?

(生思考,不作声)

师:“也”字在字典里有“同样、并行”的意思,松鼠想和小熊成为好朋友,小熊?

生:(齐声)也想和松鼠成为好朋友!

师:对的,当松鼠和小熊中的任何一个为对方做了一件事时,对方也想为他做一件事。从这里去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生:当好朋友对我好的时候,我也会对他好……

师:当你的好朋友难过时,你会怎么样?

生:我也会很难过。

师:也就是说,“也”字串联了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友情应该是相互付出、相互宽容、相互为对方着想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当双方都有珍视这份友谊的心,友谊才能经久不衰。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关于朋友间相互谅解、宽容的事情?试着加上“也”字说一句话。

(生踊跃举手)

生:儿童节的时候,XXX送给我一颗糖果,我也送了一颗糖果给她。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为了让我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下午放学值日时XXX主动过来跟我调换值日的时间,从那以后每当XXX需要帮忙时,我也会去帮助他。

……

三、案例反思

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热烈的发言中结束了。阅读课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更要正确地理解语文的表达形式。然而,现在的阅读课普遍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思想内容,一味带着学生走“感悟课文”的路子,而忽略了文本中最原始化的语言文字及蕴涵在其中的生活气息、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教,也就是说,不仅要“教语文”,引导学生习得包括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本体性知识,更要在“教语文”的基础上“育素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濡化中得到提升。

(一)教语文——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者的言语意图与编者的编排意图往往隐藏在课文深处,这种言语意图通过特定的语言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教师只有在对文本进行反复研读、琢磨时,敏锐而准确地提取出这种言语表达方式,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实现为“教语文”而教。

面对《纸船和风筝》这样一篇看起来不能再普通的童话故事,笔者在反复朗读中独立思辨。当读到“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等带有“也”字的句子时,我惊叹:“这正是友谊最本真的体现啊!”于是,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友情应该是相互的,这种相互体现在双方的情绪和付出上。学到此处,学生自然便懂得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即当朋友为你付出时,你“也”要学会投桃报李,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显然,这种思想的领悟是教师在凭借自己个人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来对文本作深入思考,挖掘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最具意义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经验来获得的。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价值呢?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回归文本。阅读教学所需“教”的内容俯拾即是,这些教学内容大多来自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市面上玲珑满目的教学参考书。但这些教学内容又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从原始的文本入手,深入探究,提炼出切合语文课程目標,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点。例如,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一课中,我们可以选取“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中“才”字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才”是“刚刚”的意思,是感叹曹冲人虽小,但办法好,“才”字用在句中,赞叹曹冲智慧过人。从《纸船和风筝》中选取“也”字亦然,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课文整体内容读出“友谊”的主题,但极少有学生能关注文本深处。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对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有了独到的发现的同时,对文章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二)育素养——关注文本的生活气息

把目光聚焦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必然,但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技能训练,都不可能脱离人文性进行。人教统编教材在编排上进一步发挥了教材的“育人”功能,渗透“立德树人”理念。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文性让学生在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自然地感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从“学语文”中提升自身素养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回归生活。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在《纸船和风筝》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刻意地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千方百计地将个人所“挖”出来的人文精神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面文本,通过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悟出友情是相互的,应该珍惜友情。这样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不至于枯燥无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脱离生活谈语言实际上是在掏空语文。唯有引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语言在学生心中扎的根才能愈发深厚,语言的生成能力才愈发强大。“教语文”与“育素养”的统一,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人文性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