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小学道德法治教育的思考

2019-09-10王泽琴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3期
关键词:适龄儿童法治教育小学教育

王泽琴

摘要:在我国,注重对小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积极响应。本文就如何对当前学龄儿童的道德法治教育问题,提出了学校应如何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法治机制,培养学校制度的民主,平等,契约精神的基本观点,其目的是提高培养青年学生法治的概念和能力。最终将完成法治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关键词:法治教育 适龄儿童 小学教育

当前,国家和社会把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关注的热点。加强青少年的法治和道德教育,使大多数青少年能够从小就建立法治观念,具备法制意识,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部编版教材从2017年秋季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它将意味着将法治教育正式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是积极响应依法治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对青少年道德法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本文拟从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方面简析,希望对青少年法治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法治教育现状的分析

1. 从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看

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虽然能正常开展,法治宣传、法制教育的形式和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在小学教育阶段法治课基本实现了常设课。 可是,由于小学法治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小学校与城市学校法治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老百姓对小学的法治教育工作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学校单一的教育方式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还很普遍,造成了法治教育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法治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很多地方出现了小学教育只是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不考试测验,有的直接去掉这个课程,导致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

(2)大多数学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绝大多数的法治教师是由语文教师兼任,这些老师中有不少人根本不懂法制专业知识,仅靠自学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由于對法律概念的不清晰,对法律内在逻辑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学中存在表达不严谨、引导不自信等情况,道德法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在农村社会整体协同性严重不足

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

体”的法治教育网络。而在实施宣传教育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把教育的重任推给学校,家庭缺位尤为明显。不少家庭虽然重视孩子的学业,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使得青少年缺失家庭这一法治教育第一课堂,即使有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但法治教育效果不佳。

二、必须把青少年法治素养的主阵地放到学校

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约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他们祖国的希望。因此,学校法治教育一直是普法宣传的重点,让学生的法治素养、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在孩子头脑中生根发芽,是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学校应尽的职责。

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因此,无论是被教育对象,还是教育经验、途径,学校都是最合适、最重要的法治教育平台。

三、在新形势下学校具备了哪些开展法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1. 法治教育系统地实施了大中小统一规划的教学方式

在我国,实行大中小统一规划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教育实效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出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就是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整体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体系结构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各年级内容分布各有侧重,螺旋上升:如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这也是我国首次对法治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分层递进、纵向衔接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与青少年心智发育及知识结构层次相符,从而提升了农村小学生学习法治教育实效。

2. 课程设置制度化有利于法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独立的课程,大多数是采取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这种属于附带性的教育方式,它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整体性,势必难以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改变了教学方式。目前,小学教学计划明确列入法治教育课程,要求统一教材使用,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要求做到专课专授,不能代替和兼课。学校要保证法治教育时间,不得以各种手段挤占、减少课时和活动时间。如规定小学3-6年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四、关于做好小学法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 以部编版新编教材为导向组织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小学法治教育。

首先,道德与法课程而不是法律专业课,课程仍以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其次,学校法治教育要围绕“培养知法、守法、用法、信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了解法律基础和增强法治意识,防止掌握法律条文和研究法律的司法解释教育倾向。第三,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要求人们守法,更要建立良好的秩序,为人们生活提供稳定的保障。

2.加大师资力量建设,保障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效

大家知道,课堂是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法治师资队伍

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在法治课程专门化之前,法治渗透教育在我国不少学校都进展得有声有色,现在虽然有了专门的法治课程,渗透性教育仍不能丢。作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其体系严密,分支庞杂,术语讲究,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我们应当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一支稳定的小学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3.坚持依法治校,为法治素养的培育搭建实践平台

法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学校生活,是理解法治最好的教育实践平台。学校应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加强基于法治精神的校园制度建设,推动学校生活法治化、规范化,通过学校制度制定、执行过程中蕴含的法治观念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法治

精神的成长。比如,学校依法实行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校规校纪的制定、论证,决定如何选班长、评先进、参与决策郊游地点等,培养现代公民的民主、平等以及契约精神,在校园实践中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法治精神将得到增强,成为真正信仰法治的合格公民。依法治校离不开依法施教,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增强教师的法治意识,杜绝少数教师侵害学生权益的情形。

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将会推出更多地实施计划,学校和各行各业都应该利用这个新课程。更新观念,以学生为基础,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促进社会治安,加强对少年法治观念培养,落实完成好立德树人的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① 左梦飞. 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 [J]. 湖南教育,2016(10).

②李挺. 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 思考及思路创新[J ]. 法制与社会,2017(4).

猜你喜欢

适龄儿童法治教育小学教育
“全面二孩”政策对陕西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
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早期教育中防止适龄儿童沉迷电子产品等行为引导初探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