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2019-09-10姜雪莹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异同

姜雪莹

摘要:只有儿童有了社会地位以后,才可能出现为满足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需要的文学,儿童文学才会应运而生。因此无论中西,儿童文学的兴起都是比较晚的。但是我们发现,文化相对更为开放、社会解放的程序较深的民族,其儿童文学的发生也较早。

关键词:中西儿童教育文学;异同;原因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是最大众化的文学,门槛低、容量大,拥有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催生了儿童文学,反之,儿童文学又以爱的传播滋养着人类,并通过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来揭示中西儿童文学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和美学风貌。

细究人类文学的发展史,儿童文学是历史发展的晚期产物。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衣食尚且堪忧,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尚未产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求生压力的减轻,人类开始寻求精神方面的粮食。精神活动的扩展又使文学艺术的诞生成为可能。但文学出现之后,它本身的性质分化却非常迟缓,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通常意义的文学之中是不包含儿童文学的。

通观中西方的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品,皆取自民间传说或上古神话,带有原始艺术母体的痕迹,最接近自然状态人生,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中西儿童文学的历史演进历程完全不同。

二、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西方,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各国还没有“儿童”这个观念,“儿童”是一个历史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建构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儿童不是早期文学作家重要的描写对象,早期文学史上的作家也无意在儿童身上汲取创作灵感,把他们变成创作素材。“教育之父”夸美纽斯使十七世纪成为转折点,他率先提出“普及教育”的观念,认为儿童不管贫富与性别都应该全部进入学校学习。他提倡教育应适应自然规律,所有强迫儿童學习的行为都是违反自然。1658年,他发表了《世界图解》,这是一本用国语编写、图文并茂的专门针对幼儿的看图学话读本,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这本图画教科书开启了人们深刻认识儿童的第一窗,使人们意识到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既不是缩小的成人,更不是成人的预备。《世界图解》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创作了教育学名著《爱弥儿》,这本书被誉为继《理想国》之后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与新时代的教育宪章。这部书影响深远,人们对于儿童的研究随着教育事业的展开而日益广泛和深入。自此,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从19世纪到20世纪,安徒生、科洛迪、马克·吐温、林格伦这四位儿童文学巨匠的作品使儿童文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作品流传深广、深入人心。安徒生的《豌豆上的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及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长袜子皮皮》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使儿童文学在文学史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2]晚清时期为我国“三大翻译高潮”时期之一,其中西学译作层出不穷,这直接催生了现代儿童观的出现。晚清时期,留学潮兴起,这些学成归国的学子们带回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他们翻译成中文,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启蒙了国人对于儿童的认识。自此,成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儿童的审美需求,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的译介和对于中国民间童话、故事的整理。晚清儿童文学意识因此萌生。1908年《童话》丛书的诞生和第一编《无猫国》的问世则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正式出现。晚清时期,林译小说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震撼性影响。[3]众多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冰心、钱钟书等在相关文章中都曾谈及自己幼年、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读林译小说的印象与深切感触。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正是通过“林译小说”和其它译作而逐渐开始接触域外文学,从而迈入了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儿童文学世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儿童热”和“儿童文学运动”。1924年,“儿童文学“专栏在《小说月报》首次登陆,专门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大多都是译作和介绍,但也有国人的创作掺杂其中。比如高君蔑的《熊与鹿》、《白雪女郎》、叶绍钧的《牧羊儿》等等。这一专栏的开设,标志着中国文坛又确立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张天翼、严文升以及郑渊洁被公认为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公认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如叶圣陶童话的代表作《稻草人》算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的最初尝试,“为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先生如是说。十年后,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出版,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成熟的标志,因为其较好地克服了初期左翼儿童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化和成人化的欠缺。大林完全没有优点,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而小林却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完美无瑕。

四、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发生发展跟中西方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与教育都是分不开的。西方儿童文学具有城邦经济色彩,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的需要与成就,中国儿童文学带有农业经济成分,崇尚集体主义,重视家庭与国家。西方儿童文学崇尚自然、歌颂生命、重视人生欢愉,这种审美个性的自由发挥,造就了西方儿童文学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异彩纷呈的美学风貌。中国儿童文学强调表达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情感、避免流入神秘主义和纵欲的宣泄,重视想象的现实基础和符合“逻辑”规范,因而造就了中国儿童文学端庄平实、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貌。随着历史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中西方文学会越来越逼近。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3]张建青.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23.35.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