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2019-09-10王改林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其思政价值使之更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古代各学派、教派和其它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与培养当代师范大学生的目标相符合、与中国发展方向相契合的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自成一脉,绵延传承五千多年,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2、民族特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与其他文化不同,是因为它能够生动形象的反映本民族的精神特征,具体体现在中华儿女每一次战胜内部艰难险阻背后的凝聚力和外部列强入侵时奋力抵御外辱背后的的向心力,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3、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领域非常之广,包括有农业、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应用性极强。既包括有饱含睿智的中国哲学,又到处体现着精深的伦理道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教化作用相似

在儒家学说中就处处体现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教导着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注重言传身教,深刻地告诫我们正直立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一个问道济世的贤人,从而起到教化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化性是指老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素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对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在教化功能上存在共通之处。

(二)教育原则相通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理念始于孔子,他提倡这一理念并亲身实践。因材施教就是在实施教育之前先搞清楚教育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而要使教育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就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扬长补足。在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也应切忌对所有教育对象等同对待,而应具体学生具体对待。

2、言传身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曾子为了教育孩子做人当诚信,宁可杀掉一头猪的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此外,孔子还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都在说明着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在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言教和身教统一起来,凡事都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接受教育。

3、循序渐进。教育活动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过程,其本身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在施教和受教中都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能懈怠,也不能急躁,要一步一步地來,遵循事物规律。正如古语所说“欲速则不达”。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更大进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一种软实力,而站在教育的角度,它更是一个装满文化资源的宝盒。在当今社会,提起“成人礼”或许大家都会觉得它似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在一些地方它仍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且在其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时成人礼始于西周,终于明朝,是指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表明此刻已正式步入成年之列。女子是在15岁之后便要行成人之礼,表明至此之后可以嫁人。现代成人礼是指每个人年满18周岁时要举行的象征成人的仪式。透过这一表象,我们不难可以挖掘到这一文化现象后面的深刻教育意义。在“成人礼”之后我们不再是可以依偎在父母襁褓里的孩子,而是必须自己承担责任,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社会人”。因此“成人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深层次上讲,它是对青年责任感、使命感的激发,旨在教育青年发愤图强,建功立业。由此可见“成人礼”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维度。以上只是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来说明思政教育的思想资源之所在,其蕴含内容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师范大学生良好师德的养成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就赋予教师特殊的尊严和使命,历代统治者都把教育摆在突出地位,这也决定了师德的极端重要性。“一国之兴在教育,教育之兴在教师”,而教师能否承担起教育兴国的重任,重在师德建设的好坏。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撑,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际,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抵御外辱。在民族和平繁荣时期是鼓舞人们把建功立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因此当代师范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民教师必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逐渐养成这种品质。

2、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必备品质,也是传统师德修养所必需。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以民为本”,便是最好的印证。孔子的所有理论也都是以“仁”为出发点,“仁”的核心精神就是爱人。由于师范大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面对的都是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就更要求其把“仁爱”作为一项特殊的道德选择,作为其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尤其是在提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这种“爱人”理念就越发值得借鉴和传承。

3、淡薄名利,忠诚教育的高尚情怀。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身处这大洪流中,各种功利主义思想或多或少的占据着一些人的心灵。面对这种变化,作为教师,必须守得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根底线,忍得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甘于平庸,忠诚于教育,在自己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为国家输送各式各样的合格人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在说教育者应恪尽职守,忠诚于本职工作。故而作为师范大学生也应该继承此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尽早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有利于师范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当代师范大学生即将走上从教之路,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种子撒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所以作为教师第一要求就是必须具有过硬的文化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师范大学生要想将来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与所学学科相关的学术动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术业有专攻”这就为当代师范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提供了启发。

2、广博的文化知识。师范大学生作为一名“准人民教师”除了要深刻钻研自身所学学科,又要涉猎其他各领域的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要求教师必须是“博学多才”的“经师”。因而作为师范大学生也必须扎实的文化底蕴,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作为一个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备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则是必需的,通晓教育规律,唯有此,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家这一思想用同样适用于师范大学生未来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规律。

(三)有利于拓宽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1、陶冶教育方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的被环境所影响,环境影响了人,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一个角度,即在进行师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让身处于其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陶冶,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2、内省方法。《论语》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个人要取得进步,必须学会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及时改正,完善自己。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的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更要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促使学生通过自身反省,不断成长进步。

3、示范教育方法。《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告诉我们当管理者行为端正并以身作则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就会自己跟着行动起来。反之,若管理者自身行为都有所欠缺,即使命令反复强调,也不会起作用,被管理者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一样,作为一名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只有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感化学生,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教诲,师生之间才能达成一致,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只会愈变愈好。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愈发显得深邃和博大,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不断探索的产物,更成为我国立足于世界舞台的重要根基,是我们个人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理论依据,这正是我们当下仍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由。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富裕,但精神生活却处于跛足状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严重失衡,社会诚信危机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严重淡化。师范大学生由于历史使命和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是最不能遭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的,因此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有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J]群言,1995,第30页.

[2]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第34页.

[3]张秋娥.论《论语》中的关系比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5)第47页.

[4]杨强杨学光王涛.浅谈教师的职业素质[J]出国与就业,2010,(3)第35页.

[5]黄有东.“同归而殊途”:孔子与老子“无为而治”治道思想之比较[J]船山学刊,2007,(1)第49页.

注释:

①周有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J]群言,1995:第30页.

②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第34页.

③张秋娥.论《论语》中的关系比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5)第47页.

④杨强杨学光王涛.浅谈教师的职业素质[J]出国与就业,2010,(3)第35页.

作者简介:王改林,女,汉族,山西吕梁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