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读书流于形式

2019-09-10邵长城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态度监督习惯

邵长城

聚焦热点

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读书,并在读书后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分享,“百日读书好习惯”“21天打卡阅读”等活动,如今风靡家长朋友圈。有家长表示,通过这样的形式,每天将孩子读书照片、所读书目等发到朋友圈,希望在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也可以在朋友圈众多朋友的监督下坚持下去。但也有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大于内容,为“晒”而“晒”的所谓“打卡”,对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多大作用。

多维解读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不例外。朋友圈阅读打卡试图用强制重复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体验来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这样的活动设计忽略了孩子主体的差异性,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强制性的重复当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与之相比,阅读体验和阅读后产生的成就感可能更有利于孩子产生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朋友圈阅读打卡只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方法,并非万全之策。我们应该回归阅读本质,回归到兴趣培养中去。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养成积极的态度做起。朋友圈阅读打卡活动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和孩子对待“打卡活动”的态度和执行力决定了活动的效果。如果家长和孩子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严格按照活动的要求执行,家长和孩子会在外在力量的监督下参与阅读活动,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反,如果家长和孩子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项形式化的活动,敷衍了事,那么这项活动不仅会成为生活中的累赘,还得不到良好的阅读体验,更严重的还会引导孩子形成做事情敷衍了事的习惯。

3.朋友圈读书打卡活动是自我监督活动,更是全民读书推广的有效途径。朋友圈阅读打卡不仅可以督促打卡人持续读书,还能引领读书新风尚。朋友圈早已从传统的个人生活圈转型为社交圈、商业圈。无论是从社交圈的角度还是从商业圈的角度,朋友圈都具有极强的传播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朋友圈阅读打卡显然是一种变相的读书推广活动。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将“读书”视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朋友圈的读书活动的传播足够广泛时,必然会令一大部分人产生阅读冲动,从而落脚读书行为,呈现全民阅读的大好局面。

青年视角

我们向来不讨厌阅读,我们讨厌的是当下教育给阅读设定的一系列要求。我们享受阅读过程的喜悦,但是我们讨厌阅读过程中时刻出现在脑海中的“读书笔记”,它们就像不速之客,频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让原本愉快的阅读之旅变得糟糕透了。如果能让阅读回归到自由阅读中,我想家长、老师们也不必冥思苦想来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了。

(作者:孙淑敏)

阅读打卡是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对我这种想读书但又缺乏自制力的人来说。尽管这种阅读是用隐形的强制力来督促我们进行阅读,但是殊途同归,都能促进我阅读。既然是一种方法,我们就不能总盯着它的弊端,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一种方法解决多种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认真地履行。

(作者:程燕森)

自律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方式。朋友圈阅读打卡不过是一种借助外在力量进行自律的方式,只要我们时刻自律,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阅读行为,关注阅读体验本身,那么这个活动本身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所以说,是否有益于培养读书习惯的核心不在于活动,而在于活动参与者的态度和执行力。

(作者:杨晨钰)

众说纷纭

“80后”小伙:网上共读、打卡阅读克服了惰性,且有一种竞争的乐趣。

的圈圆圆:突然间,朋友圈里刷屏的变成了孩子们的读书打卡,一到晚上就开始:我是某某学校的谁谁谁,阅读好习惯养成打卡第几天。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也开始阅读打卡。我不明白孩子们阅读为什么要录成视频发到朋友圈,为什么要打卡。阅读是很美好的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应该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而不是成为一种绑架!

教师观点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孙学敏

“今天你读书了吗?”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这句话已经变得像“你吃饭了吗”一样普遍。随着读书浪潮的汹涌,五花八门的促读模式应运而生,名目繁多的朋友圈读书打卡层出不穷,一线教师也纷纷效仿,试图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打卡等方式培养孩子读书的良好习惯。然而此类促读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朋友圈打卡真的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是否定的。毕竟阅读打卡监督的是读书的外在形式,而阅读的关键在于读书的内在本质,两者相差甚远。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要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是要我们对阅读行为持积极的态度。所谓对阅读行为持积极态度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一次进入阅读时都万分欣喜,这未免有些苛刻,毕竟人生中每一段向上的路都不是那么轻松。那么这种积极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开卷有益”。只要你认同了读书这件事,即便你现在还没有进入读书的状态,但总有一刻你会踏入其中;即便你进入阅读状态时的姿态不够优雅,但你也一定会奋力前行。面对阅读的积极态度是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的原动力,要我们自己去取得,朋友圈打卡是萬万不能得到的。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是要我们将阅读行为归于生活。阅读行为向来不是我们社交的谈资,更不是我们炫耀自己的资本,它只是我们和自己的心灵谈话的简单行为,它属于且只属于我们自己。试想,那些人迫于外力参与朋友圈读书打卡活动时,难道仅仅是向圈中的朋友们寻求监督吗?我想,在监督的背后,会不会有人掺杂了些许的虚荣心,试图向朋友圈中的好友传递“孩子积极向上”“个人勤学善读”的信息呢?当然,我不否认,很多人朋友圈中的读书分享只是单纯的分享,但是这种强制的打卡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要复杂得多。久而久之,离开实际生活、浮于云端的读书行为就离阅读本身越来越远。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是要我们亲近作品的阅读。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自己亲自阅读了,才会有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切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于是,我们给阅读也准备了坐骑。品种丰富的梗概、评论陈列在展厅内,用它的经济适用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我们或许会因图一时方便按下了购买键,可是走马观花式的猎奇,哪里寻得到“一千个哈姆雷特”呢?亲近作品的阅读是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的底线,朋友圈打卡的形式断然不能为我们守护这样的底线。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就是抛开形式的浮华,脚踏实地地进行阅读。我们不排斥用活动引领孩子阅读,但是我们要关注活动本身是否接近作品。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沉入到作品本身的阅读,才能称其为阅读。

郑玄道“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愿我们从“心”出发,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猜你喜欢

态度监督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什么是四个监督?
好习惯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