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课堂教学探讨

2019-09-10李爱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5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李爱莲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揣摩、认真研究,充分利用课文中和课外的史料,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证据意识;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感悟历史,并引领学生运用史料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笔者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例进行教学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掌握教学重点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它们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和启示性,这些史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内容,分析史料,把思考题有机地融合进教案中,以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就有丰富的史料,讲到魏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中《海国图志》书影,以加深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理解。讲到洋务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中“知识链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思想的实质,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历史史实的内涵和本质。

在课文的正文中有大量关于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基本活动的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概括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适当补充课外史料,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篇幅有限,课文中一些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充足的史料来支撑的,这就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魏源的思想主张时,教师可以补充史料和设计问题如下: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问题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魏源编写此书的目的?

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相关史料的补充,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的同时,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心选择能突破教材难点的史料,还要精心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能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

如,教材在叙述“中体西用”时,对其评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妨碍了学生对洋务派这一思想主张的全面认识,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李鸿章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德国首相俾斯麦

上述两则史料分别从局限性和积极性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利于学生对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再如,课文第50页中的“学习思考”: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这是本课的难点,但课文中给予的史料不多,教师很有必要补充史料,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补充两则史料:

材料一: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学生通过对史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可以比较容易得出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的原因。史料实证素养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史料为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史料来论证一些难点问题,以提高学生历史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运用史料探究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新课程新高考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形成个人见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完这节课后,可以引用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证据意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论述了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材料一、二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材料三中,美国学者费正清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理由。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时代,谈谈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批判继续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019年高考全国历史试题尤其关注学生对新问题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够规范地运用历史逻辑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本课小结部分,老师可以引自史料“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本课进行小结。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证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新的高考命题以考查核心素养的具备為目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在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发挥桥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深化历史认知,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世臣.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略初探[J].上海:新课程下旬,2017(5).

[2]王建玲.关注史料教学提升学科素养――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为例[J].哈尔滨: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1).

[3]徐永琴,何成刚.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3-22.

[4]叶长庚.以“人”勾勒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心路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J].陕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3-10.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