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的周恩来

2019-09-10史真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苏方五年计划轮廓

史真

1952年,周恩来领导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和赴苏谈判,为创建新中国工业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向毛泽东自领任务

1952年5月,在领导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继续进行的同时,党中央紧抓经济工作不放松。根据中财委建议,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并积极组织力量着手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于是,周恩来与陈云亲自组织,开始具体编制。

与此同时,周恩来为集中精力编制一五计划,给毛泽东写了封长信:“在7月份,我拟将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五年计划、外交工作方面,其他工作尽量推开……政务会议,当由陈云、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轮流主持并将议程准备好……”毛泽东很快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8月11日,周恩来主持制定的按部门和行业划分的《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终于试编完稿。

然而,当周恩来与陈云开始进入更详细的一五计划编制工作时,发现专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鉴于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实际情况,领袖们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苏联。

赴莫斯科争取外援

8月下旬,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带着编出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几本小册子征询苏联政府的意见,并与苏联商谈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问题。

周恩来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斯大林。斯大林看后坦诚地说:“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沉吟一下又说:“计划不能打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以應付意外困难的发生。”这番十分中肯的建议与指导,周恩来认为很有道理连连点头,很快予以采纳。

可有些苏联领导人看了中方的这一经济计划后毫不客气地表示:你们手里的那个计划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甚至作为指令也不够。这当头一棒的质疑让中国代表团成员十分扫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每人都怀有强烈炽热的报国之心和高涨干劲,没多少实践经验的他们竟有些不切实际地提出在5年内要修1万公里铁路。

苏方一听中方在一五计划里就要修1万公里铁路,瞪着幽蓝眼珠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说:“你们根本做不到。”随后,苏联专家针对实际运作中必然要遇到的具体细节连珠炮似地发问:“你们要修1万公里,铁路器材谁给?你们需要多少机车、车皮,这些机车和车皮又让谁来维修?电动机车少,主要是用蒸汽机车,每个车站都要有上水设备,风、水、煤、电、气,这一套东西又怎么解决?”中国代表团成员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只能感叹:心急加外行,故而想得太简单了。最后,大家压下迫不及待到有点操之过急的心情,重新冷静客观地、切实可行地商量,把原计划砍掉一半,改为修5000公里,苏方这才点头称是。

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中苏双方倾注了大量心血。

压缩高指标制止冒进

一五计划制定与建设期间,从计划的一次次修改、斟酌、完善而最终制定,到一步步付诸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举全国之力去做的。当然,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家对从未经历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都是在艰辛摸索,所以党内高层免不了对“反保守”与“反冒进”有分歧争论。

有一次争论发生在1953年刚执行计划之时,年度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就反映出急于求成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盘子定得过大,基本建设铺得过宽,大投资助长了盲目冒进倾向,导致这年全国城镇人口从1950年的6000多万猛增到7800多万,全国吃商品粮的人口激增到2亿,造成国家粮食供应的极度紧张状况。精明心细、通盘统筹的周恩来很快就察觉到这种异样状况。6月19日他在政务会议上指出:“我们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他马上组织相关人员搞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因措施得当,全国经济得以很快调整,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1955年6月27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对将要提请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作了说明。10天后,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摘自《党史文汇》)

猜你喜欢

苏方五年计划轮廓
跟踪导练(三)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
是爱情就让它纯洁吧
儿童筒笔画
创造早秋新轮廓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