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2019-09-10薛瑛

天津教育·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荆轲文言文高中语文

薛瑛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存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无法感受语言之美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密切相关。但是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多存在着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即为学生文言文知识学习兴趣不足。应试教育理念下,学生多处于“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下,未能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丰富魅力。在缺乏系统认知的情况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内在动力缺失。加之时代久远,也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及语言理解能力。其二即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方向不够明确,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方式下,学生只能够默默地背诵,难以静下心品味文言文中语句的美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影响下,学生仅仅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文言学习之趣难以得到彰显。

(二)基础掌握情况不佳,难以理解语言内涵

其一,学生文化语境缺失,在未得到系统化指导的方式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难以感受到乐趣,有力不从心的问题。其二,课内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有限,多数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其阅读内容多局限于课堂中,对其综合语言能力、语感的提升会产生阻碍性影响。其三,表现在文言文自身的文学性特征方面,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一定差异,其文学性、语言规范以及语境等对学生语文素养均具有较高要求。文言文写作时间与当代间隔数千年,学生对当时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以及作者情况了解不足,则文言文的学习会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体会文章中呈现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的对策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发情感共鸣;注重因材施教,增加课堂交流及挖掘趣味元素,感受语言美感等方式构建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引发情感共鸣

文言文具有工具性特征,加之其行文简练,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阅读能力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其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期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但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基础掌握能力等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为著名景点,包含中国传统传统文化。

比如在《陈情表》课文学习中,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师则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母的孝敬之心,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指导中,发挥知识讲解与情感培养的双重价值,使学生联系生活后能够获得一定的情感共鸣,更加积极地学习文言文知识。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使学生能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将历史故事与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孝道”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在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具体要求、学生特点等基础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相关的知识及文化。

(二)注重因材施教,增加课堂交流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不同学习能力、基础掌握能力及性格特点的学生需要,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现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文言文尽管是一种语言,但是具有特殊性特点,在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时常存在“文言文语感”培育缺失的问题,语法系统的缺失致使学生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多处于简单句型理解、词汇解析层面,对长句的理解则存在较大问题,文言文的翻译力不从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开展语法构建规则、词义的系统化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将3~4名学生划分为1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以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为例,教学的目标在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教师可以在小组划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提出“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發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等相关问题,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学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比如一名学生负责查找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环境背景、时代特征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等资料;一名学生负责标注文章中存在的生词、生字,对同音词进行标注等等。

《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两处音乐的烘托不可不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乐。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声音低沉,声调悲凉,引得众人垂泪。这是一场即将赴死的悲凉之音,但荆轲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处为慷慨羽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从“变徵之声”到“慷慨羽声”的变化,从悲凉到悲壮,从低沉到高昂。

在学生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环境特征,提问学生“淬(cuì)”“徵(zhǐ)”“夏无且(jū)”等字的读法,与学生探究“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中“悦”的内涵及同义词等。在合作教学指导的方式下,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

(三)挖掘趣味元素,感受语言美感

文化拓展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学习内容,对学生文言文知识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以古代文化常识作为切入点实施教学,能够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有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在山水诗词中融入天文地理的常识,在有关求官仕途的文章中则可以为学生适当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使文言文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也是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鸿门宴》一文时讲解座次安排、尊卑礼乐的文化常识,适当融入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美,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自主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理解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阅读、朗读,将学生生活与文言文知识学习相互关联。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心情等等,使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更加多样,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方式的指导,通过背诵经典篇目等方式,感悟和理解文言文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价值。针对学生喜爱的名句或者词汇等,需要让学生进行记录,进一步体会文言文语句韵律美感,增强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为高中学生语文整体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三、结语

文以载道,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诸多语言优美的文言文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及文化内涵的培养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在明确了解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熏陶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文化素养、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发情感共鸣;注重因材施教,增加课堂交流及挖掘趣味元素,感受语言美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荆轲文言文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会背与会默写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