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放自如,让课堂活而不乱

2019-09-10董筱波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3期
关键词:磁极回形针磁铁

董筱波

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获取知识。该放时放,该收时收,只有实现了收放自如的有机统一,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益。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科学地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

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凡是自学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小组合作就能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放;通过查阅资料、求教他人能够自行解决的,也要大胆地放。当然,放的前提是对教育对象和教材做了深入研究,并且要讲究放的时机和策略。

1.放中有“纲”

科学课中的放不是让教师当“甩手掌柜”,放任不管,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放。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和解惑,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师还必须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一项探究活动,究竟要探究什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探究?探究过程需要注意什么,这都是教师要重点加以指导的。

在执教《清清的水》中怎样加快溶解这个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实验前,应该先让他们明确:探究的是只改变一种条件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溶解的快慢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几组对比实验,既然要“对比”,就要强调其他条件的“公平”。如:比较冷水和热水溶解糖块的快慢,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两杯水的温度,而水必须一样多,糖块必须一样大,糖块应该是同一种类的,还必须注意要将两块糖同时放入两杯水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探究活动之前请几名学生复述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方法,这是值得借鉴的。

2.放中有“情”

放就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他们探究的动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引导他们去探究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放的乐趣,还要帮学生树立“做自己行为的主人”的观念。在探究活动中,应告诉小组长在操作实验中不能一人“操办”,更不能搞“一言堂”,要让每个组员都积极地发言,允许说错,允许随时改变自己的意见或保留增补意见;对讲得好的同学应给予掌声鼓励,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善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执教《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三个挑战性“玩法”:(1)一块条形磁铁、一块蹄形磁铁和一对环形磁铁都没有用颜色或文字符号来表示不同的磁极。怎样判断这几块磁铁的磁极?学生饶有兴致地利用这些性质,有的用水浮法,有的用悬吊法,还有的用已知磁极接近未知磁极。这时,可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可以知道这个磁极的名称?(2)有甲、乙两根铁棒,一根是磁铁棒,一根是熟铁棒,不用其他物体帮忙,如何判断哪根是磁铁棒?哪根是熟铁棒?运用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的性质,他们所想的方法多种多样,表现十分可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3)在一个烧杯中倒入一薄层水,投入一枚回形针,请同学不能沾湿手把它取出,同时给出材料:细线、塑料袋、条形磁铁等,问学生能有几种方法能将它取出。在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隔烧杯沿内壁吸出回形针;用细线系住磁铁进入水中吸住回形针;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将磁铁放入塑料袋,再放入水中吸住回形针;更有意思的是,有同学利用这一层薄水做“文章”,将细线系住的磁铁挂在离水面不远处,一下子就把回形针吸了上来。

3.放中有“度”

放必须把握好度,放得过度,会导致时间的浪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放得不够,则达不到训练目的,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那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与能力目标,以及各个探究活动中的突破点。对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放的程度可稍大一些,时间可稍长一些,以便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探究活动。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例如,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把问题说清楚,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思路及方法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将时间花在无意义的讨论中,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在放中达到最优化。

4.放中有“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链。放,要放得科学、放得系统、放得有序,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学法指导,教會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在执教低年级科学课时,课前就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摆放到位,不允许让学生将实验材料拿在手里玩耍。当教师讲到相关注意事项时(特别是安全操作),要求学生先拿出什么、怎样做;在他们明确目标后,给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后,让他们收起实验材料并摆放整齐。

适时地收——给学生及时点拨与引领

收是教师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纠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如果把教学中的“放”说成是放开的一张捕鱼的大网,那么“收”便是将这张装满鱼、虾的大网进行回收。如果为时过早,便会收获甚少;回收过晚,也会让鱼、虾溜走。因此,“收”的时机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学会科学地放,同时也要讲究适时地收。用好收与放,就能大幅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1.放后“收一收”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在开放的探究活动中,思维往往停留于表层,虽然想得多但不够周全,不能由表及里地把握科学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多,但并非最优方案。

例如,在执教《看不见的空气》时,笔者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吸好空气,并把出口堵上橡皮,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但当学生描述现象时,总是认为空气跑到橡皮的小孔里去了,结果笔者只得花大气力证明没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费了不少时间。而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将针头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针孔焊死,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讲到空气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效果很好。

因此,如果放后不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适时收一收能帮助学生把知识连点成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收后“放一放”

教学中的“放”和“收”就好像放风筝一样,放线太长,易失控,要适时收一收;收得太紧,在飓风下,容易断线,要适时收放,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两手背在后面而坐,时间长了他们会感到很疲惫,即便没有小动作、没有左顾右盼,但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处于疲惫状态,总想动一动放松下,这反倒影响了听课质量,说明学生被教师“收”得太紧了,失去了自我的天性,那就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

什么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没有定论,但是凸显学生立场、以学论教已是公认了的。在课堂教学中何时该放,何时该收,自然要因课而定、因人而变。

湖北省安陆市教育局(432600)

猜你喜欢

磁极回形针磁铁
回形针浮起来了
地球磁极“翻跟头”
地球的旋转
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起来?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
双别回形针
你答的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