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019-09-10管淑君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3期
关键词:沙子蚂蚁物体

管淑君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课堂上的核心问题呢?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呢?笔者结合实践浅谈一些有关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无效提问引发无效教学

片段一:在执教“溶解”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结果有了以下教学片段。

(实验结束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生:我们看到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而沙子却没有溶解。

生:食鹽在溶解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水好像变颜色了,有点白白的。

生:装沙子的杯子里面的水很脏,很浑浊。而且水面上浮着几根草。杯壁上也有白白的物体。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这个教学过程看起来习以为常,但是笔者认为,这位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到底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是食盐和沙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还是水的颜色有没有变化?还是沙子里面除了沙子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呢?这位教师真正需要的回答并不是“你们发现了什么”的具体描述,而是让学生回答出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教师在最后总结学生发言时也只提到了食盐和沙子到底有没有被溶解的问题。这里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让学生说了一大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结果教师还是围绕一点——物体在水中溶解了吗?导致后来让学生观察味精、面粉、食用油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时,很多回答与教师的设计意图背道而驰。这位教师为何不一开始抛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问题呢?——请仔细观察一下,食盐和沙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片段二:在观察“蜗牛”的探究活动中,有位教师提出问题:对于蜗牛,你想研究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我想研究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想研究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留下痕迹。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想研究什么,进而自己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没有在提问时明确学生观察的侧重点,从而导致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甚至有的学生提出了蜗牛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缺少可研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没有侧重点,跟着学生感觉走,导致学生的提问过于宽泛,指向不明,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点拨、引导作用。

如何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科学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问题林林总总,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只有那些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困惑,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冲动的问题才能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归纳结论的关键处、科学思想的聚焦处等,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着很强的认知张力,因而能成为驱动课堂教学进程的“引擎”。

那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如何环环紧扣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呢?

通过以上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粗略地谈一些有关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1.简洁明了地问

提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的手段,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行为进行点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周密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案例:“蚂蚁”教学片段

师:很高兴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蚂蚁,说说你们在哪里捉的

生:路边草丛。

生:墙角处。

生:一条水沟旁。

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捉到蚂蚁的呢?

生:我把盒子放蚂蚁附近,等它进去后马上盖上盖子。

生:我在花坛边撒了一些面包屑,过了一会儿就来了一只蚂蚁。

生:我什么也没用就捉来了。

师:你认为哪种办法最科学?

生:什么也不用比较好,方便。

生:是的,小时候就这样玩的。

生:如果手用力一点,蚂蚁会受伤的,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生:蚂蚁受伤了,不利于观察,肯定不是科学的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蚂蚁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爱护它们。

(同学们安静下来了。片刻,一只只小手稳稳地举了起来。)

生:用盒子好,这样不会伤害到小蚂蚁。

生:用面包引诱不仅不会伤害到小蚂蚁,而且还能给它们提供食物。

生:我也认为用面包引诱最科学,这样还可以观察蚂蚁是怎么吃面包的。

师:是呀,我们最好用食物引诱法来捉蚂蚁。用这种方法还能观察它是怎样爬行,怎样搬运食物的,或许还可能找到蚂蚁窝呢!

(接着,就顺利进入”观察蚂蚁”环节。)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通过“哪里捉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蚂蚁的生活地点;接着通过“怎么捉的”引导学生关注蚂蚁的食物;最后,通过“哪种捉的方法更科学”让学生找到更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这样3个问题,顺应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全班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比教师直接传授来得更有趣、更有效果。循循善诱的问话,也鼓励了学生不断展示自己,最终找到更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做到简洁明了,直指目标。

2.“铺天盖地”地问

在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尖子生”,教师不能只针对这些学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会让绝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不敢回答或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简而言之,就是提问设计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这样做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科学的欲望,达到让尖子生带动全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预期效果。

案例:“不同的声音”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耳是如何来听到声音的,那接下来,老师就来试试同学们的听力如何。老师会发出两个声音,你们听听看,这两个声音有没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位同学听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

(教师用鼓槌在鼓面上轻轻地敲了一下,又重重地敲了一下。)

师:听出来这兩种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个小(弱),一个大(强)。

师:声音的大小(强弱)我们称为音量。刚才两个声音的音量不同。

师:怎样发出两种音量不同的声音呢?

师:为什么用力大些,发出的声音音量就大;用力小些,发出的音量就小呢?

教师提的前两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可以让那些平时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使其获得自信,树立信心。第三个问题的难度就相对大一些,要求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用力大后,物体振动的幅度就大了,声音音量也就大了,所以可以要求科学素质较高的学生来回答,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教师弹拨古筝上最粗的琴弦和最细的琴弦发出两个声音,让学生听。)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虽然和刚才的第一个问题一样,但是它考验的是学生对音调高低的认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所以,可以让学过乐器的学生来回答。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这种“铺天盖地”式的提问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3.层层递进地问

比如,在执教“声音的产生”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提问:

(1)你能用保鲜袋制造出声音吗?

(2)你能不借助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吗?

(3)你观察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吗?

(4)如果你用肉眼观察不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能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观察吗?

前两个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借助物体,和不借助物体来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第三个问题聚焦于发声物体的状态,关注物体在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发声状态是在振动。第四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用肉眼观察不到现象时能借助其他物体来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发声时物体的状态去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延伸。可谓前后呼应、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在递进提问中从制造声音到辨析声音的产生,进行对比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认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穷追不舍地问

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得到体现?教师通过何种手段来有效地控制课堂呢?笔者的实践体会是: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在学生展示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不断地补充和深化问题,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有新的发现。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执教“导体和绝缘体”内容时,学生用简单电路检测了一些常见物体的导电性后进行汇报,发现有些组检测出铁尺可以导电,有些组的铁尺不可以导电。

师: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拿出检测用的不同铁尺,一把外面有油漆涂层,一把外面没有涂层。)

生:不导电的那把尺子不是铁的。

师:是不是铁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快速检测出呢?

生:可以用磁铁来检测。

(学生用磁铁检测铁尺,发现两把都是铁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铁尺,一把能导电,另一把不能导电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两把铁尺有什么不同?

(学生继续观察两把铁尺,发现一把铁尺外面涂了油漆。)

师:到底是不是因为涂了油漆才不导电呢?谁有办法再来测试一下吗?

生:可以用已经掉油漆的部分来测试一下。

(师生共同用油漆磨损的部分测试,发现小灯泡亮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追问引发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材料的差异,从而把这个差异和灯泡的亮灭联系起来,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关注物体,而是关注构成物体的材料本身,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启思导学,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科情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情、行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设置疑虑、制造空白或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充当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促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能提出合适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杨市中心小学(214100)

猜你喜欢

沙子蚂蚁物体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绝望的沙子
一粒沙子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蚂蚁找吃的等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