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家园联系群里群外的那些事儿

2019-09-10包华丽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群里家园微信

包华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联系一直都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互联网时代,班级QQ群、微信群架起了家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园共育更加方便、快捷。本来可以家园互动更高效率,班级活动更加透明,可是有些人的信息发布,有时候的图像呈现,让群成了“添麻烦”的工具。如何让班级群不“变味”、不“跑偏”呢,怎样建构一种健康、积极、和谐的群聊环境?

一、建群:致力于关注细节,兼顾个体差异

【快到我班的群里来】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家园联系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班级微信群、QQ群、飞信、飞聊、微博等成为搭建家园沟通的重要渠道,其中微信基于通讯录和QQ好友的朋友圈功能,对于小范围的信息传播,其沟通变得更加直接。在这虚拟世界里,家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协助幼儿园完成相关教育工作或者实践主题活动。群里面班主任可以发布通知、倡议、告知、提醒等信息,教师可以分享班级特色活动、幼儿发展情况,如课程与课堂、重大活动等,家长可以与教师讨论幼儿习惯养成问题,家委会可以发布活动信息和讨论整改建议。建立班级群渐渐成为每个班级家园联系不可或缺的新手段、新媒介,于是新班级一成立,“快到我们班的群里来”就成为最重要的召唤。

【一脸的无辜和无奈】

国庆长假过后,孩子们都带来了家长配合制作的成长记录册。可是琪琪和芮芮的成长册是空的,孩子们一脸无辜,家长是一脸无奈。怎么回事呢?原来琪琪是个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大,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上网,更不会制作成长档案册。芮芮妈妈告诉我,没得他小孩的照片,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赶紧翻看班级群相册查阅,就像芮芮妈妈说的那样,我们也无法為芮芮选到合适的照片。仔细一分析,因为芮芮个子不高,坐在桌子的顶头,因此,老师每次拍他们小组作品的时候,拍到的都是他的后脑勺,原来是误会形成了误解。不难看出,虽然班级群是适应新形势的一个家园共育平台,但其作用,并不能以“秒杀”的进度轻松地改变家长之间的个体差异,或者瞬间拉近家园共育理念诠释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

【我可以有一点特殊吗】

家园合作,孩子受益。为满足幼儿和家长的特殊需要,我们在班级群采取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有效措施。例如,针对留守儿童管理,班级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家委会成员自主报名,自由组队,一对一结伴相扶,从选照片、去打印社、到最终的记录、整理,热心帮扶家长都是一条龙服务。留守儿童的家长也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前后都通过班级群跟大家沟通,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并将外地身边的教育资源拍摄分享,在淘宝上为孩子们选购节日小礼品。这样一来,留守儿童不再孤独,周边到处充满温情。针对性格内向不愿意上镜的孩子,我们从心理学教育观念出发,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尊重他们的意愿,生活与学习中尽可能不干扰他们,成人选择远景或侧面拍摄,记录材料尽可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孩子的内心想法,鼓励他们、认可他们、欣赏他们。

【这个,需要有】

为了实现家园共赢的理想局面,需要班主任加强自身的新媒体素养。通常在建立班级群之前,作为群主,班主任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建立这个群以及如何规划实施,如哪些人进群,邀不邀请负责人或者哪个层面负责人进群,一个小孩最多几个亲属进群,群呢称如何规范,群聊时段和时长有无限制,如何回复,爸妈在外奶奶不会微信咋办等等。班级群的通知、告知、提醒、讨论、分享等功能设置一旦明确了,就可以生成相应的群规则,并在与家长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成默契。群里群外的“言谈举止”过于随意,实际上是会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增添不少麻烦的。班主任如果经常在群里留言批评,谁倒了饭菜,谁上课随便说话,家长是“敢怒不敢言”,那就会造成家园共育一塌糊涂。在缺乏职业训练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智力、行为、语言及反应是松弛的、碎片化的。一个幼儿园,如果对广大教师缺乏信息时代相应的职业训练和网络技能训练,不但会影响家园沟通交流的效果,给人以不专业甚至不靠谱的印象,还会严重地影响到家长对幼儿园、对班主任、对教师的信任。建群是小事,但小事也不小。从敬畏小事开始,尽管这只是一个班级群。

二、管群:致力于班群守则,敢于正面引导

【你家小孩怎么又打人了】

小韩妈妈和甜甜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小韩妈妈,你家小孩怎么又打人了?”双方都为自己的孩子叫屈,指责对方“教子无方”。其实,班级群也是一个虚拟的公众场合,部分敏感或尖锐的话题,是不适合在这里直接表述。尤其在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当事人的家长们也会紧张起来,在群里面找对方家长理论,只为一时痛快,文明抛之脑后,在群中大肆抒发负面情绪。

面对矛盾,我勇敢地站出来,并及时加以正面引导。首先我在群里安抚甜甜妈妈的情绪,并正面引导两位家长有效地沟通,小韩妈妈也道出自己的苦衷。哪个家长不希望被别人表扬,每次听说小韩又打人了,自己都很沮丧,只是没办法,也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办。听完了小韩妈妈的苦恼,家长们的情绪也渐渐稳定下来,接着所有的话题都转到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上来,此次因幼儿攻击性行为而产生的家长纠纷才就此平息。处理完这次纠纷之后,我就在想,到底要不要在群里面开启禁言。可是,即使封住虚拟世界的网络言论,问题还是存在的呀,因此,逃避问题不是办法。

【群里的新规则】

那么,班主任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让保教信念与共育实践达成一致,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家长都能从中受益呢?在回到现实生活后,我们冷静思考,终于明白“解铃还需系铃人”。

新规则1:我来献一计。班级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会利用班级群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汇总出家长现阶段关注的育儿热点和难点,结合家长的休闲空档期,通过预约和定期沙龙的形式有规划、有目标、有评价地开展“我来献一计”话题研讨、献计献策,实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目的。

新规则2:交流面对面。班级群只是辅助班主任进行工作的小工具,绝不能代替和家长的当面交流,最好的交流方式还是离不开面对面交流沟通。用心的交流,家园互动会增感情、更和谐。

新规则3:个性化私聊。孩子之间的小纠纷在所难免,很多小事情,不涉及恶性事件,是可以和平协商解决的,毕竟“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可以互加为微信好友,进行正能量的个别交流,转变家教观念,形成1+1>2的良好氛围。

【我不是旁观者】

班级群信息量大、宣传力度强,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每一个家长都想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部分家长却把孩子当作一个炫耀工具,时不时地自我虚荣心爆棚,直接把班级群作为私有的“炫儿大舞台”,给其他家长带来困惑,对班级群的管理带来干扰。有一次,晓晓妈妈在班级群发了一条微信,说小孩子带回了歌咏比赛一等奖的奖状回家,真是太惊喜了,感谢老师。保育老师回了一个大拇指后,就引发了一波集体点赞高潮。群里跟风点赞、讨好刷屏,其实我是拒绝的。我抓住一次群聊的机会,在群里讲述自己的困惑:班级群谁是主人?经过引导、交流,大家知道了班级群是大家的,是集体的,同样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大家都是主人翁,不是旁观者。于是逐步改变了对班级群不全面、不对点的片面认知,不单纯地把它作为发送消息、布置任务的便捷之门,而是作为教师与家长心与心交流、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桥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实现着家园共育的双赢局面。

【班群守则,你值得拥有】

国家关于《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10月8日起正式施行。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经过群聊,大家约定俗成,有了我们的班群守则。

第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在群中发布任何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不谈论与政治相关话题,包括转发。

第二,为了避免班级群干扰到大家,家长微信群应尽量保持安静,请勿随意发言。除必要的通知,教师及家委会分享和讨论的时间通常会在晚上7-9点,并提前通知。

第三,请勿擅发如下信息:家校、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的私人恩怨;涉嫌暴露隐私的信息;传销、推销;家务事;攻击或羞辱性言辞;与本群无关或有违班级文化的所有信息;任何生意链接或是自己未经查实的其他救助、求助等信息。

第四,成员交流以交流科学的、积极向上的育儿经验为宗旨,形成一切为了本班全体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且拥有较高素质的家长群体氛围,不在群里宣扬或是发泄不良情绪,不发红包等等良好氛围。

第五,本群为班级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群,实行群成员实名制,请不要拉进无关人员。

第六,若违背了以上班群守则中任何一条,群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采取私下或公开提醒、公开声明、移出班级群等措施,敬请理解。

三、用群:致力于启发潜能,共享教育资源

【亲子郊游的故事】

春暖花开,是组织亲子郊游的大好时机。大二班的家长们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在班级群里积极投入到这一次活动的讨论、策划之中,也纷纷表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定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家长们都在为活动的内容而头痛。家长委员会代表来找我,希望我做最后确认。我看了活动内容后,觉得整个活动有点乱,其中还有安全隐患。

沟通是一种过程,沟通是一种相互作用。于是,我在群里发出一项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家长对此次活动目的性的认识。家长们通过问卷的填写,进一步理清了自己教育的思路,纷纷表示必须抓住本次春游的机会,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根据以上目的和要求,最终筛选出:跳蚤市场、风味烧烤、亲子游戏三个活动环节。

【为家长点赞】

活动当天,所有家长按照事先的分配,各负其责。

场景一:成成家负责布置场地,他们带领一帮家长将准备好的彩旗、彩绳捆绑在树桩上,这样的布置,一方便为活动渲染气氛,另一方面也将场地进行了巧妙划分,三段彩旗形成三大区域,孩子们在对应的区域游戏,虽然是陌生的环境,却是井然有序。

场景二:珍珍家负责跳蚤市场的开张,珍珍妈妈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制作了宣传广告,还号召家长为幼儿准备了摆放玩具的台步。跳蚤市场办的是有声有色。

场景三:苗苗家是做饭店生意的,爸爸早早地就将新鲜食材一一准备好,不一会儿,阵阵香气迎风飘来,妈妈奶奶们都去帮忙,烤的烤,串的串。在家長的感染下,孩子们也变成小主人,帮忙铺垫子,端盘子,拿出自己带的水果,与其他人分享。

场景四:琪琪妈妈参加的是亲子游戏,她设计的是筷子夹珠和踩气球两个游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幼儿在活动中快乐着、学习着。

【大家一起来】

有了家长班级群里的精心策划和班级群外的积极配合,我的精力也得到了释放,不再是事事亲力亲为的“保姆”,也不再是跌跌撞撞的现场“救火员”了。指导,不要越俎代庖、不可过分干预、不能干人一面、不必始终如一。那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聚焦投射到孩子们的身上,成为一次又一次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中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们幼儿园积极践行课程游戏化,其中区域游戏中的操作材料大部分都是来自家长的鼎力相助。其实让家长们收集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带过来的材料并不符合要求,不是外形对不上号,就是卫生安全过不了关,徒劳无功。细想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家长们不配合,而是家园沟通不顺畅。自从班级建立了微信群,我将生活中有利用价值的废旧材料进行文字整理,把它们的图片和尺寸往群里一发,再在教室门口摆上一个收纳箱,这样一来,家长们养成了协助收集废旧材料的好习惯,群策群力,优质资源得到共享,让游戏材料的收集工作变得常态化,从而保证了课程游戏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传播时代的主角正在迁移变化。班级群成为记录和总结教育故事的有效平台,便捷、客观、经济。为发挥其最大的保教保育功能,班主任要相信广大家长的能力,把家长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的引领作用。后退一步,他们就能成为活动的主人,推上一把,他们的才华就会得到绽放。相信家长的力量,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和资源优势,群主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现在,我的班级群已经成为了帮助我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

猜你喜欢

群里家园微信
奶茶群里戏精多
梦中家园
金主爸爸的炫酷
买奶茶
人兽表演
微信
温馨家园
微信
微信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