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时代如何整合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

2019-09-10肖影玲

高教学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摘  要:视觉时代文化表达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已发生改变,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契合路径主要有: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认知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情感契合;加大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推进教育平台发展;开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推进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奠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

关键词:视觉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1-0023-03

Abstract: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cognitive mode, thinking mode and educational mode in the visual era have all changed. The main methods to combine the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discovering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cognitive integration;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cultural and emotional integr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Internet plu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latform; carrying out "Internet plus"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to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visual age; heritag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習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九大报告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揭示了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意义。报告78次提到了“文化”,特别是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更是把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和做好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现实之问。

目前,我们正处视觉文化时代,相对于口头文化,印刷文化,“视觉文化”以形象、影像为中心,包括影视艺术、多媒体、绘画、雕像等。影像技术特别是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出现后,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开始以图片视觉刺激为中心,视觉表相已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我们的文化表达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拍摄、记录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摄像头遍布大街小巷,天眼无处不在,图片成了认识人和事物的第一感觉,视觉感观已经遍布于日常生活之中,甚至成为了我们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构型。图像和视觉的刺激无处不在,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本身。本文所探讨的视觉时代是指智能手机广泛全面使用之后这一时间段的视觉文化冲击。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网络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文化学习传播出现了以便利、快速、经济为导向的碎片化和快餐化,阅读以图像、电子产品为主,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被弱化,而图像文化的构建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契合的路径。

一、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认知契合

视觉时代,学生们喜欢看的是网络小视频、影视广告、MTV、流行音乐、画面唯美的报刊杂志等等。相对于需要费脑思考的纸质作品,强于刺激的视觉化的东西显然更容易被接受。面对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同样需要传承与变革、发展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嬗变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在人类发展和演进的浩瀚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文化体系,如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文化等等,但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从未中断,并在现在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与与时俱进,而对时代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所创新。

引导大学生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素材,提炼其精髓,融合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找到符合当今时代的契合点和共通之处并加以应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放在今天仍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如孝文化,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儒家思想“仁”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君轻民重”。群体精神为中心的义利观:“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行为文化。历代爱国先驱们留下的强烈爱国精神,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等。诚实守信为本的中华民族德文化。如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言善信”,《庄子》中有“德厚信矼”的名句,都强调与人相处要讲究诚实守信。而我们的语言也有大量的“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有关诚信的话语。也有“商鞅立木”为信、“曾子杀猪”“宋濂抄书”等诚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因此,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正是这些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民族担当等精神文化,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前提,使得中华民族永远高昂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适应视觉时代的认知特点,使用新媒体技术,运用网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等,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们勇于担当,积极上进,荣辱与共等强烈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激情,培育他们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共进退,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推进文化认知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契合。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情感契合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核心是人,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人有二种属性,自然和属性社会属性,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关系。而人之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文化更是根植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的丰富涵养,又熔铸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从人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是从触网到深网的一代,网络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常态,生存方式,更是他们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他们的行为一方面受到视觉时代和图像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为这时代创造新的感观,用以建构他们的世俗世界和精神家园。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化人功能,必须潜移默化进行熏陶。校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育人化人功能的有效平台,可通过固化的物体如文化长廊、文化墙、名人馆、历史文化名人塑像、绿化设计等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通过诵读古诗词、了解历史文化、历史名人能够感受到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吸收经典文化的精神营养;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活动,促使师生深入研究,纵横了解。

三、加大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推进教育平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便是创新过程,对于传统文化,要在忠实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的广泛和深入应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海量传播导致信息的吸收和利用有效率降低,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这个现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占据网络高地,并以民族的智慧和先进的思想加以引领,让互联网成为弘扬浩然正气、传递正能量的现代科技平台?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有效分析信息接受人群,精准定位,实现有效傳播?

(一)推进传统文化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提高传统文化张力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容量,速度的空前发展。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度,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是网络一代,是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出生长大的。他们有着颠覆传统、反叛现实的个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们更追求文化的价值认同,敢于突破传统文化的局限,乐于创造新的文化类型。倾向于个性化、多元化的规范标准。

因此,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创新,不再单纯地强调传播开去,而要在传播的过程中,更接近每一个独立的受众个体,需要更有针对性、因时因地做出调整,突出文化传播内容的可信性、普适性、贴近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实现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的“精确传播”,提高传统文化张力。

(二)建设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网站,推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需求融合

网络媒体具有方便、快捷、新颖、信息量大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立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推动传统文化进入新媒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宣传传播,做到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立体化覆盖。开展微博原创、微视频、微讨论等文化活动,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同时,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发挥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建立定期参观公共文化机构的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推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需求融合。

(三)开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活动,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社团和其他校园活动,提升品味和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以往此类活动受到指导者、场地、资源和财力物力等条件制约,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已解决这些难题。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调研和虚拟实验,并从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潜移默化中吸收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如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人文大讲堂、我喜爱的传统文化名人评传、经典剧目展演、名著阅读沙龙及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将物的固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视可传可动的视觉文化,运用微信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号进行传统文化推送。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参与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把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更加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的境界、修养、素质和终身受用的独特气质。

四、推进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奠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

互联网社会要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及育人的教育者,要培养学生传统素养,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大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教师的国学,诗词,历史知识教育,使教师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素养。

文化有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划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依据已有的精神文化为逻辑起点和前提,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就更多的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将无形文化变为有形存在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料选取、课件制作、活动设计、效果评估等方面一定创举,并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能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行为上,展现出优秀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应有的内涵,赢得教育的主动权,以身作则,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甚至要把教师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素养的情况纳入到教师基本素质考核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曹瑞明,董阳.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50-15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刘雪妍,杨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30-34.

[4]郝书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优势的发挥[J].湖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130-136.

[5]丁俊萍,林建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4:33-38.

[6]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信[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00-156.

[7]费孝通.中国文化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研究”(批准号:16ZZD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批准号:15JDSZK094);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项目资助计划“网络时代大学生人格权保护研究”(编号:YQ2015211)课题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肖影玲(1976-),女,汉族,广东梅州人,法学硕士,中山大学访问学者,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