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创新路径

2019-09-10林晓玲

高教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林晓玲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主体,迫切需要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加强科研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积极寻求“互联网+科研”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进一步拓展高校科研的全球化发展空间。因此,面对新时期高校科研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高校要从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保障和国际化管理五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创新现实的生成与高效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研;问题与机遇;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025-04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colleges, as the cor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urgently ne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ist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hilosophies and management modes, and actively seek a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rnet+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ization so as to further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pace of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fore, fac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must start from six aspects which are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cher internationalization, stud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t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safegu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Besides, they must als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and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Internet+" era.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novation path

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开始,关于传统行业如何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从而实现彼此的协同创新发展就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常态,并全面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转型。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尤其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科研国际化的核心主体,寻求科研国际化的创新路径,探索“互联网+高校科研”的生成模式,对于拓展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空间,全面提升高校科研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对“互联网+”进行了国家设计层面的理论阐述,并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①

2015年7月4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全国“互联网+”战略实施提供了根本指导,并成为了推动互联网生产实践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社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发展新驱动的关键举措。

简单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非表层的技术叠加,而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在技术、理念、体制等方面的深度整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打造全新的社会发展生态。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不仅需要加强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且要寻求理念体制的突破,如此才能在教育新常态获得新生。对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现实挑战,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就成为了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1]。

(二)高校科研国际化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科研单位在科研合作、协作攻关上的深广度得到了全面增强,国内高校参与国外科研的项目数量和研究领域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与引导下,高校科研主动参与国际科研分工、成果推广、学术交流的范围日益广泛[2]。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国际参与国际科研派遣近4.5万人次,最终接受也近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

但客观来讲,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在科研层次、投入机制、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现實弊端与问题,严重制约了后续健康发展,具体如下:

第一,国际科研合作层次偏低。就现状而言,因国内高校自身科研能力的限制,国际科研合作大部分停留在学术交流的表层,涉及长期、实质的科研项目非常少,而就算能力突出的高校所参与的国际科研项目,所涉领域也十分有限,特别是高端装备、新型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更为稀少[3]。

第二,国际科研合作人才欠缺。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国际科研合作领域依然缺乏专业硬、素质高、竞争强的人才队伍。此外,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最终造成了人才外流问题严重、国际人才引进困难的尴尬局面,极大制约了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国际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就现有的高校国际科研管理体制而言,缺乏专门性、统一性的管理部门,导致特殊依据性不足,高效化管理缺位。此外,国际科研交流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明显滞后性,而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外语水平、产权意识、法律认知等也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国际科研合作的管理要求,成为了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短板[4]。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促进了思维模式、管理手段、推广平台等方面的转型,为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思维模式的转型

以往高校科研国际合作相对保守,思维开放化水平以及管理协作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合作双方优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最终带来了管理效率低、创新成果少等问题,使得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出现瓶颈。而“互联网+”却以一种开放协作、深度整合的多维思维,为传统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出路,高校科研显然也在其列[5]。可以说,只有赶上“互联网+”时代列车,高校科研国际化发展才能打破思维桎梏,在网络思维支撑下取得突破进展。

(二)管理手段的革新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新的创新驱动要素,进而打造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届时,高校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多元、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实现组织结构、流程模式、资源配置、协作机制等方面的革新,实现国内高校与国外科研单位在管理层面上的互通共融,为深化科研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打造科研国际合作的新常态。

(三)推广渠道的丰富

在“互联网+”的理念、技术与制度支撑下,高校科研项目合作与科研成果推广渠道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届时不同院校、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科研合作都有可能达成。同时,“互联网+”将彻底打破高校教育故步自封的局面,促使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研国际化发展步伐,积极构建科研管理国内外无缝对接平台,进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全面推广[6]。

此外,“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将迈上新台阶,再加上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都为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创新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国际化创新要点与生成

“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科研国际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科研国际化理念、教师、学生、平台、保障和管理等维度的创新转型,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相关主体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的关键点。

(一)国际化理念:网络思维,协同创新

“互联网+”时代,加快转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国际科研理念,树立互联网科研思维,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科研国际发展整体转型的根本前提[7],特别是当我们以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来衡量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高校科研国际化理念的转型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模式,让高校科研管理者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科研”的重要价值,促使其由以往“闭门造车”的保守观念向协同创新的网络思维转变。

其次,高校要加强“互联网+”的理论建设与推广,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实际指导,让科研管理者在实践层面充分了解“互联网+科研”的高效性,强化科研管理者自觉意识,推动科研国际化理念的时代转化[8]。

最后,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十三五”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指导下,加强思想、管理和体制维度的创新实践,积极构建以资源共享、协作联动为核心的大数据挖掘、科研服务、技术交流等平台,充分彰显高校在国际化科研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通过科研国际协同创新,汇聚优势创新资源,促进知识技术和创意更好更快更多地转化为产业,确保协同创新科研理念的现实落地[9]。

(二)国际化教师:本土强化,外援引入

高校科研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要以数量和质量为两大抓点,积极构建完善的国际人才引入与培养机制,增进国内外教师的多维互动,全面落实“本土强化,外援引入”的双向战略。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本土强化,坚持落实“走出去”方针,不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而且是高校科研国际化的核心内容。首先,高校要完善政策体系,鼓励教师出国研修。如加大出国研修资助力度,为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提供全面支持。当然,对于出国研究的教师,高校要为他们保留国内相关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走出去”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渠道,进一步开阔教师的科研国际视野。如高校创设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教师参加权威、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另一方面,加强国际教师外援引入,坚持落实“走进来”方针,这是实现高校教育和科研国际化的关键路径。首先,高校要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国际人才招聘体系。高校要构建立体化、全媒体的宣传体系,借助互联网、国际知名报刊杂志等平台,发布人才招聘信息,扩大人才引进的覆盖宽度和深度;其次,高校要加强科研团队创新,优化科研组织结构。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倒金字塔”式的科研团队结构,以本土教师构成的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外来“学术大师”领衔,这样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团队聚合效应,而且能够优化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当然,高校要根据国际标准,构建完善的外来人才科研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确保由其领衔的科研团队能够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最后,高校要采取柔性引入模式,充分发挥海外智力效用。高校要打破空间、国别与身份的局限,在柔性引入理念的指导下,以孔子学院等平台为切入点,积极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全职或兼职讲座,实现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双向流动,提高智力共享水平。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柔性引入人才的真正效用,高校要与他们签订正式合同或协议,明确职權范围,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和物质环境[10]。

“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素养的标准化体系建构,并结合科研国际化现状建立相应的科研人才“准入机制”,以及“互联网+科研”入职培训体系,在强化教师互联网科研意识与思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科研能力。同时,要构建完善的国际科研激励机制,尤其对于海外公派教师,国家和高校要鼓励他们回国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支持与保障,充分挖掘这些“外援”的纽带性价值,推动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与团队的合作[11]。

(三)国际化学生:拓展渠道,全面打造

“互联网+”时代,高校要树立弹性管理思维,采取柔性管理模式,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实现国际化学生的全面打造,并使之成为科研国际化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

一方面,高校要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可以说,无论是教育国际化,还是科研国际化,根本目的都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科研国际化实践中,地方高校要立足全局,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理念与模式,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同时明确自身定位,利用本土优势,形成个性化办学风格与特色[12]。

另一方面,高校要从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国际化学生流动两大维度展开国际化学生培养理念的落实。首先是国际化课程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格局下,全球各国高校纷纷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并将其作为国际化科研人才的核心途径[13]。所以,我国高校在学科设置、内容体系上要紧跟国际潮流,在课程建设国际化方面不断发力,以达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科研竞争力,为未来科研国际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其次是国际化学生流动。高校在向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为本校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交换、访问创造良好平台,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双向有序流动,为创建国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四)国际化保障:优化环境,拓展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科研国际化不仅是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而且是大学教育绩效评价的一大核心指标,并已经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诸多领域。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科研保障体系,确保国际化科研的健康发展。

1.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环境。高校在推进科研国际化发展中,不仅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且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具体来讲,高校要构建柔性化、人性化管理平台,并对职能流程、科研数据、专业信息、众包需求、科研成果等进行集中整合,构建多位一体的资源获取与管理平台。同时,在基础数据共享的同时,要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有意愿的师生可申请入网后进行平台内部交流互动,集各方之力攻克相关科研难关[14]。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资源配置失衡、学科交叉困难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科研优势作用,而且能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将国际化科研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内化为高校科研保障的常态化存在,实现国际化科研环境的优化。

2. 打造动态联盟,完善协同机制。高校要积极寻求与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构建多维、立体、开放的科技研发联盟,在资源互补、整合、优化的基础上,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协同解决各领域内的科研难题,并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形成集群效应,实现真正的协作创新、互利共赢,进而为科研国际化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具体来讲,高校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以实验室为核心依托的协同机制,推动各学科领域科研实验群的集成发展;以科研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以行业需求为依托,构建以科研任务为渠道的科研难题协同攻关机制;构建以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的科研服务保障机制。

(五)国际化管理:信息建设,智能推广

依托于信息化技术构建的高校科研国际化管理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互联网+科研”战略生成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志,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将其纳入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体系内,而且要将其作为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建立国际化科研信息平台的研发流程。首先,以科研信息需求为导向,精心制订以协同创新科研理念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方案,以形成国际化科研信息数字化建设策略。其次,要加强国际化科研信息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通过国际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的优化,实现国际科研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与高效保存,同时通过对国际科研信息的全程化、动态化监测,实现国际科研信息管理的安全、高效、常态运转。最后,构建完善的国际科研信息共享机制。在国际科研数据共享平台的打造方面,高校既要加强国际科研数据的资源整合,又要构建国际科研数据网格化共享空间,同时要全面建立国际科研数据库,拓展国际科研数据的服务价值空间[15]。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国际化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十分繁复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进行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坚持贯彻以人為本的原则理念,做好现实需求与科研可能、科研基础与集成应用、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集体诉求和个人价值的结合,根据自身实情,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化科研管理目标和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主体要在科研信息管理平台架构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增进与国内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互动交流,有效解决以往国际科研合作信息失衡的问题。如此,既可以有效降低国际化科研成本,又可以形成资源联动、互补共赢的局面,提高国际化科研的生成效率。最关键的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作用,构建国际化科研成果的智能推广平台,以实现国际化科研成果快速推向市场,最大程度地挖掘国际化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高校科研管理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通过对数据、课题和市场的深入分析,帮助相关科研主体优化国际化科研选题,加快国际化科研项目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促进现实推广及应用。

四、结束语

本质上来讲,“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外在资源,是对传统行业的一种升级与提高。对于我国高校科研与管理而言,“互联网+”无疑是国际化科研与管理创新的核心驱动要素。随着“一流大学”战略的全面推进与实施,构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核心依托的国际化科研管理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构建互动化、开放化、智能化的国际化科研管理平台,助推高校科研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保障、国际化管理的全面实现,充分释放“互联网+科研”的潜在价值,使得信息化真正融入高校国际化科研建设之中,这不仅是高校建設“一流大学”内涵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新常态下高校国际化科研的显著特征。

注释:

①中国政府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2016-03-05].

参考文献:

[1]杨登才,朱相宇,韩宇.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之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69-74.

[2]宋强.国际视野下高校文科教师科研动力及引导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23-227.

[3]陈赟畅.高校科研国际化进程中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7):20-22.

[4]刘彩玲.“互联网+”国际化教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93-95.

[5]翟星红,仲子午.“四个全面”大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问题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37-39+53.

[6]林珊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74-77.

[7]刘毅.解构“互联网+科研管理”的科研众包模式——从国内外若干案例谈起[J].广东科技,2016(07):60-66.

[8]谭瑞娟.科研事业单位借助互联网+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64-65.

[9]林珊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5):97-99.

[10]刘新颜,张生芳.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探索与实践——以大连交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161-162.

[11]马爽.论以英语辩论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188-193.

[12]杨云母.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109-111.

[13]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05):27-32.

[14]孙先民,李裕琢.高校科研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综述及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1):4-8.

[15]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3-118.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