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幼儿园大班孩子在研究活动中学会生成研究问题

2019-09-10林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0期
关键词:知识性事物学会

林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以往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我个人感觉研究的问题由孩子自己提出相对会更有意义,孩子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更能引发孩子研究的兴趣。

本学期我将继续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研究活动,虽然在上一个大二班已经有两次开展活动的经验,对研究活动的开展程序有一些基础的认识,但当我再次接触新学期的大二班后,在初次进行教研活动后我还是出现了担心和担忧。

一、班级现状分析

主要的担心和担忧是由于本学期这个大二班的班级状况、孩子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等都与前一个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发现研究问题、生成研究问题的结果。这些差异是:

(一)孩子们虽然很聪明,但相对天真、幼稚,纯真,对事物的观察力、敏感度略差。

(二)随意性较大,稳定性弱。

(三)惰性较明显,比较被动。

(四)规则意识较弱,但凡有规则、有要求的活动兴趣都比较弱。

(五)曾经接受过“小记者”的采访,但未能明白研究活动的具体与明细要求。

基于本班孩子的这些特点,我担心在真正开展活动时会出现难以发现研究问题的现象,就算老师引导也可能需要绕一个很大的弯才能导入到主题上,才能使孩子学会发现研究的问题。

二、改善幼儿研究能力的途径

由于对活动存有顾虑,为能使活动正常开展,为能让孩子们顺利参与活动,我在开展研究活动的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为研究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和铺垫工作。

(一)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细心观察身边周围的事物,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例如,观察户外景物的变化、观察天气、天空的变化、观察同伴间物品的变化、观察同伴与家长、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变化等等,让孩子感知观察的重要性,感知每时每刻事物都在变化中,感知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很多微妙的事情。

(二) 加强讲述能力的培养

1.每天有意识地为孩子设计讲述的主题,设计用语言表达的主题,让孩子们学会围绕主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旅游经历、所见所闻讲述给大家欣赏,既培养讲述能力又能加强自信心。

(三)加强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活动中先有意识设计值得思考的生活常识小问题,让孩子在生活活动中逐渐学会有序地思考、学会层层分析的方法,然后再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逐渐过渡到有知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而让孩子学会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推理、简单的判断,逐渐掌握简单的逻辑思维。

三、所得成效

由于开展了一系列的铺垫活动,在再次开展研究活动时,研究活动的初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环节),孩子非常容易就能进入活动的状态,很快就能融入到活动中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问孩子:“你们想问什么问题、想了解什么、想研究什么问题时,孩子们一定会很直接地提出很多例如:“飞机怎样飞”“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等等关于知识性的问题的。

果然,幼儿们十分积极,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可惜所提出的都是知识性问题,作为引导者的我在一旁虽然有点干着急,有几次还差点使用了说教的方式引导。后来总算稳住状况,把这些知识性的问题解释为:这是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的问题,科学家、书本都会把答案告诉我们,会为我们进行解答的,我们暂时不需要进行这些研究的。我们可以去了解、研究一些没有固定的答案的问题,可以去设计一些了解别人的不同想法的问题。

弄清研究问题的性质后,部分孩子逐渐清晰,逐渐学会转移,逐渐学着模仿以前曾接受过采访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形状、喜欢什么毛公仔、喜欢什么动物、喜欢怎样的汽车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是模仿别人的,虽然未能马上成为我们班的研究问题,但毕竟孩子们弄清楚、弄明白了我们要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能逐渐理解和区别知识性问题和社会性的问题了,逐渐学会生成研究问题了。

幼儿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相关的细节调整。因此,在探究以及引导幼儿发现生成性研究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幼儿的状态进行灵活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兒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

猜你喜欢

知识性事物学会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的三条教学路径
学会分享
单独中的洞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学会分享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学会尊重
谜中谜
春天来啦(2则)
空中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