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黄旭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操作质疑情境

黄旭

摘 要: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小学生提供机会,让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不断迸出。

关键词:质疑;探究;操作;情境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更为有效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运用非常高效的培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质疑——引领小学生进入思维新境界

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小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小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激励小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例如,我听在一节研究课的课堂上,当老师在讲“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小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2得7,再用10—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课堂上很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而后,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高度评价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随后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可见,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二、探究——培养小学生思维多层面拓展

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小学生思考能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小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促进他们去做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高年级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2、2÷4、3÷6,提出这三个算式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高年级的小学生十分容易得出结论,在讲述理由时教师主要让小学生联想商不变的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教师又提出“三个算式”可以改写成什么形式?它们不相等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小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三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因为除式相等,简单推理出三个分数相同,这种相等是不是真的成立呢?在小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实物拼分,计算结果等方法验证了三个分数相等,这中间是否有类似于商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大胆猜想!大多数小学生会在商不变的铺垫下得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规律是否应用于分数,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猜想的规律逐一验证。最后证明猜想正确。正式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在小学生头脑中再清晰两个问题:第一,不是所有的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都有这样的规律?第二,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与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有没有区别?这样在浓缩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既让小学生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又在不断的辨析中学到了知识。

三、操作——促进小学生思维稳定性发展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16小正方形纸,用剪刀要剪几刀?”这道填空题小学生通常是借助想象通过计算求出答案。如果让小学生实际操作一下就能得出诸如“把这个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6个小正方形必须切六刀,每切一刀就会增加纸,亲手实践,得出结论。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小学生思路,能使小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又如,在平均数概念数学时,教师引导小学生来动手操作一下,三堆图片分别为第一堆6个,第二堆11个,第三堆4个。有几种办法,使每堆同样多。通过操作,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移多补少,第二种合起来等分,第三种以少为标准多出来的平均分,第四种,以中间为标准,找最多的补最少的然后再补差。这样小学生建立了表象认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四、情境——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强烈兴趣

從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学生要进行思维活动,必有有一个启动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妥善安排学习过程,显露问题的本质属性,刺激小学生的思维,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引导小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小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如,在教学“25×24、420÷35”中时,我这样设计的教学开头,出示25×24、125×32、25×44、420÷35、540÷36等,师生对抗赛,不能列竖式,同学们异口同声,愿意接受。比赛刚开始,做两道题,很多同学说不好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坚持比下去,老师做完后等待同学们共同验证,当这个活动还没有进行完时,小学生感到很奇怪,激起了小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自然很想知道窍门在哪儿?这里面一定有个学问,这就为进一步学习简便计算做好了心理准备,启动了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小学生很轻松愉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灵活自如地进行了简便方法计算,巧妙地运用了规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要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让学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要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素材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娄秋丽.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关爱明天,2014(10).

[2]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8).

猜你喜欢

操作质疑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