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香源起地 黔茗古韵长

2019-09-09王芳

当代贵州 2019年27期
关键词:仡佬族饮茶茶树

文_王芳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是世界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留下了年代悠久的古茶树和灿烂的黔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公元758—761年即中唐时期完成初稿并广为流行的世界茶文化、茶科学巨著《茶经》曾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贵州是世界茶与茶文化的发源地,留下了年代悠久的古茶树和光辉灿烂的黔茶文化。

黔地古茶 世界茶源

从茶树的起源和自然分布科学研究进展可以得知,茶树亲缘及山茶科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分布在劳亚古北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我国西南地区正处于该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未发生地壳大规模运动以前,这里曾经是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地,当然包括茶树。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和气候都发生了渐进而重大的改变,形成了云贵高原和川滇峡谷,并形成了小区域和小气候区。自第四纪以来,全世界经历了冰河期,植物因此遭受了极大的自然灾害。冰河地区的低温气候致使大批植物灭绝,而贵州的黔北、黔南等地处河谷低地温暖地带,受害较轻,因此至今保留了很多野生古茶树。目前贵州全省古茶树面积分布极广,数量120万株,黔西南晴隆发现的古茶籽化石,据科学验证,距今100多万年,是世界上目前找到的唯一印证古茶发源的最久远的实物证据。

黔茶文化 源远流长

贵州作为我国茶叶原产地中心地带,从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进入到新石器时期以后,或者在上古神农时代,茶叶已经被采集生食、药用是非常有可能的,更何况如今在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原始吃茶的传统习俗。

从史籍文字记载中,贵州茶叶出产可以推算到商周时期,这可以从殷商末年周武王从长江以南一些部落所获贡品茶得到证实。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引《华阳国志》记载,评述了一段话:“可以说明,在武王伐纣时,巴国已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且当时已有人工培植的茶园。这一史料说明巴地在周代已有人工种植的茶园。”《华阳国志》共二十二卷,其中巴志、南中志都与现今贵州地界有很大关系。当时,黔北务川、沿河、德江等地就属于巴国领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又载:“涪陵君,巴之南鄙……惟出茶、丹、漆、蜜、蜡。”从《华阳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商周年代贵州地界上的濮人已经开始种茶,并将茶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同时在贡品中还有提到丹砂,因而也可以大胆推断当时的濮人即现在的仡佬族,作为一个采砂炼汞种茶的民族很有可能是将特产丹砂和茶叶一起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周王朝并在权贵阶层开始了食饮。

其实从最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7—前221)以前很长时间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茶主要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在这样的多次战争和战争以外的原因,导致人口大量迁徙流动的情况下,原产于西南地区的茶树开始传播到后来的其他产茶各地,黔茶及饮茶文化因此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区,两晋时期迅速普及,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在不少地方形成了《茶经》里所说的“比屋之饮”。根据《封氏见闻记》卷六《饮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可见饮茶风尚是从南方,特别是西南向北逐渐传播的,到了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茶道盛行,从上至下莫不饮茶,因此也产生了世界最伟大的茶科学和茶文化巨著《茶经》。唐代封演《封氏见闻记》卷六《饮茶》篇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黔茶古韵 流香依旧

《茶经》云:“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高度评价了黔茶的品质。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词人黄庭坚曾亲历黔地务川制茶现场并亲身品鉴务川贡茶都濡月兔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词是这样描述的:“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可见他对产自黔地务川的贡茶——仡佬族所制都濡月兔茶倍加推崇。清《黔中记闻》载:“黔之龙里、东坡……诸处产名茶。”可知,黔中自古是嘉茗孕育之地,所出的茶鲜香馥郁,醇韵甘美。现在的贵州依旧茶园遍布,茶韵浓郁飘香。目前贵州茶园面积700多万亩,产量30多万吨,培育了如都匀毛尖茶、湄潭翠芽、贵定雪芽、石阡苔茶、雷山银球茶等20多种名优茶,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区。

安顺普定古茶树。(代琼 / 摄)

黔地多佳景,风物久流传。贵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厚重,贵州境内民族众多,居住的苗族、仡佬族等十七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茶树种植、采摘、制作和食(饮)用的古老传统文化习俗,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延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茶祖古濮人后裔仡佬族为例,生活在务川丹砂古县这片厚实而富饶土地上的仡佬族与茶结缘,保存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茶俗礼仪,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别具一格的仡佬民族茶文化。如待客最高礼节“三幺台”中就有茶礼。三幺台是从古代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饮食文化,是仡佬族人民在重大场合接待宾客的一项最高传统礼仪活动。“幺台”,务川方言,结束之意。三幺台即席分三台,茶席、酒席、饭席,每席均为九道菜,取“九九归一”之义。三幺台是仡佬族最为丰盛的礼席。另外还保留了“油茶”“熬茶”“涨茶”等多样的饮茶方式,并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以茶为礼、以茶为媒、以茶祭祀等传统习俗。另外务川仡佬族还有从生到死的茶俗仪式。当孩子出生满月,在举家庆贺时,要在堂屋的天地之位敬献几杯热气腾腾的清茶,将襁褓里的婴儿交给长者在供于天地面前的茶杯上方画圆,以此表示接受清茶的沐浴,走到天地之间,请求天地的护佑。当老人即将寿终离开人世之前,会采当年明前茶叶,用竹匾放在高处晾晒干后,放于口中,传说口含茶叶可以不喝孟婆汤,用一叶清茗将往世的记忆留存,下辈子还可与亲人团聚等等。仡佬族这些茶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非物质性特征,是贵州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宝贵资源,也是贵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对当今和后世茶文化的探究和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仡佬族饮茶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
茶的箴言
不灭的蓝火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