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是茶树之源、茶文化之源、茶产业之源
——访中国生态民族学奠基人、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

2019-09-09李坤张天明邱胜

当代贵州 2019年27期
关键词:贡茶茶树茶文化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坤 张天明 邱胜

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生态民族学奠基人、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先生,他认为,贵州是茶树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产业的发源地。

茶树之源:最古的茶树出贵州

杨庭硕:你说的世界茶起源于贵州,至少应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一是茶树之源,二是茶文化之源,三是茶产业之源。可以说,贵州既是茶树的起源地、茶文化的起源地,又是茶产业的起源地。

杨庭硕:关于茶树的起源,一百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在贵州出土发现就是一大铁证。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有精彩的故事。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贵州之地早就是上等茶的故乡。《茶经》行文虽简略,但信息丰富,视野高远。该书第一章《一之源》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的“南方”,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巴山峡川”在唐代乃是黔州都督府的辖地,其下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含有今贵州的遵义、铜仁等地,该书称这一带多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足以说明唐代时贵州产茶已闻名于世。

至于为何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唯独出土于贵州,同样事出有因,那就是贵州拥有茶树生长的绝佳自然环境。贵州不但产茶,而且产上等茶。《茶经》记载:“(茶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也就是说茶生长的地方以“烂石”地为最好,沙石砾壤稍次,黄土最差。

杨庭硕: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出土于贵州,说明贵州拥有茶树生长的绝佳自然环境。贵州不但产茶,而且产上等茶。(受访者供图)

所谓“烂石”,就是河流冲刷和山体滑坡泥石滚落至山脚形成堆积层。这样的区段有石、有土、有间隙,因而适合茶树的根系呼吸,这种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贵州的乌江、可渡河、樟江、北盘江、濛江、清水江、都柳江等河流中下游的宽阔平地有大面积的土、石堆积层,这种堆积层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现存的普安古茶树林在北盘江一带,务川、湄潭古茶树林在乌江流域一带,平塘西关茶在平里河一带,都生长在堆积层的“烂石”上。这足以说明,贵州大部分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种茶的好地方。

茶文化之源:贵州各民族最早懂茶用茶

杨庭硕:贵州各世居民族自古以来就用茶。这得从“茶”字的起源说起。《茶经》记载,茶“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著《茶经》将“荼”字去掉一画写作“茶”,除“茗”字外,其余称谓都是贵州在内的西南各省古代民族词汇的音译。例如,“荼”和“槚”是出自古氐羌族对“茶”的称谓,“蔎”则是由古百越族词汇音译而来,“荈”是古苗瑶语词的语音记载。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在《凡将篇》将“茶”记载为“荈诧”,就是从古苗语里翻译过来的。而真正的“茶”字是出现在唐代。唐高宗让长孙无忌等修订《唐本草》,将“茶”字统一规范,这是关于“茶”字最早的记载。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发现茶、懂得茶、植好茶、用好茶是贵州各族先民的功劳。而把茶变成产业当作饮料商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主要由汉族先民推动。

杨庭硕:这又不得不提到《茶经》。《茶经》里面提到的茶饮和茶事,在今天贵州大部分地方仍然能找到其遗风。《茶经·茶之饮》篇记载:“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意思是可先捣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浸泡,称为痷茶。这是贵州少数民族做油茶的真实写照。在古代,贵州的少数民族是把茶叶当成蔬菜来吃的,这种饮茶习惯,与汉族有所区别。汉族是只喝汤,不吃茶叶,贵州的少数民族甚至把茶叶磨成粉来吃。都柳江一带的侗族历来有吃油茶的习俗,就和《茶经》记载的差不多。

除了《茶之饮》,《茶经·七之事》也值得一读。其引用《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茶经》这一记载所描写的内容正是后世所称的苗族“跳月”( 或称“跳花”) 活动。就是现在苗族的几个家族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吹芦笙。这一记载说明,当时的武陵山区有大面积的茶树林,而且这一区域正是古代苗瑶民族生息地,当然也包括贵州部分区域在其中。那个时候,苗族先民在茶树下跳花,谈着恋爱采茶叶。在今天的贵定一带有的地方也是如此。采茶的时候,男孩子用斧头把枝条掇下来,《茶经》里记载的“伐而掇之”,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古代苗族茶文化中的采茶遗风。

各民族对茶的用途不尽相同,对茶的认识也就不同,茶既可以作为饮料,又可以作为蔬菜,还可以作为饲料,用茶树来培育茶树菇,茶树的木材可以做工艺品,这些都是各民族茶文化的宝藏。

茶产业之源:各民族交融互动催生茶市场

杨庭硕:不滞后,不比云南滞后,也不比中原滞后。茶作为产业起源,要看它是否带来交换价值。中国古代,贵州有中国南方的三大族系分布:氐羌系、苗瑶系、百越系,他们在和汉族杂居的过程中,促进了茶叶之间的相互流通,这就形成了早期的茶业形态。道教出现之后,为求长生不老,靠茶去修炼,于是产生了庞大的茶叶需求市场。到了唐德宗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收“茶税”,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茶产业国内市场的形成。宋代开展“茶马互市”,规模宏大,茶叶贸易扩展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圈,进而传到国外。

杨庭硕:明清时期,由于贡茶制度的实施,贵州各地所产的茶叶被运往京城。贡茶产地所在的州府,设有专职的贡茶司。例如,贵州平塘西关一带有很多贡茶大户,把最好的茶选出来上贡给皇帝。实际上,当时贡茶的量并不多,各个地方贡茶司就贡一斤茶,剩下的进行售卖,客观上催生了一批茶商,而贵州茶流入国内市场就是从贡茶开始的。至此以后,茶叶的消费遍及全国各地,不同民族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并进行了符合本民族文化惯例的消化与吸收,进而演化为各式各样的饮茶习俗。宋元以降,贵州正式纳入王朝版图,茶作为商品进入全国市场,乃至进入世界。贵州茶参与贸易流通主要是走北路,分三条,一条是经襄阳到兰州再到新疆,乃至中亚各国。一条是做成茶饼从四川的雅安卖到西藏。明朝时贵州的遵义称播州,为了向西藏运茶,国家的茶库就设在这里。清代时,还有一条茶路是从呼和浩特卖到俄罗斯甚至到德国。民国时期,贵州茶产业发展为活跃的商品经济。

立足大生态保护贵州茶

杨庭硕:贵州少数民族历来有放牧的习惯,这里的彝族放养山羊,他们冬天把山羊赶回河谷越冬。人工修剪后的矮化茶树,正是山羊越冬的饲料。同时,山羊也要吃半老半嫩的枝条,这样才长得肥壮。于是,当地彝族把茶树枝条砍掉,让羊啃老树干发出的嫩芽,山羊越啃,茶长得越好,一棵茶树能活三五千年。夏天山羊转场到山上,修剪过的矮茶发了新芽,正好租给汉族民众去采茶。各民族之间各得其所。西方学者倡导所谓适度干预理论去维护生态,他们并不知道,上述关于茶树的修剪,本身就是一种适度干预,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

茶林相间的生态茶园,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图为凤冈田坝茶园。(陈晓燕 / 摄)

总结各民族对茶树的管护技术,可提炼为“以修代种,千年不衰,仿生种植,无病无害”。茶是小乔木,种在烂石里的茶,可以长到十多米,如果一直修剪,它就不会轻易枯死,所以才有“千年不衰”。

《茶经·一之源》又载:茶树生长的最佳日照环境是“阳崖阴林”。指的是朝南的悬崖,下面有茂密的森林,这里长的茶树是最好的。现在搞农事的人只关注茶园怎么管,但是古代种茶不是茶园,是半野生种植。锄草需要人修剪管护,还要进行配树。如果茶树旁没有配树,正午的太阳直接照射茶叶,就有可能灼烧致死。这是因为茶树的生物属性需要漫射光,也就是太阳照在阳崖反射下来的光照射的茶树才长得好、营养价值才高。同时,配树遮阴遮过头了也要进行修剪。总之,种好茶不容易,掌握好专用技术,才能出好茶。《茶经》推崇野生茶,贬低园圃茶,正是这个道理。

杨庭硕:实际上,每一棵古茶树都是高产值,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人偏好“红茶”和“黑茶”,而这些茶品都可以用老茶叶生产,古茶树用得好不仅可以产茶,还有文物观赏价值,市场前景广阔。有的地方把古茶树挖了做盆景,古茶树盗卖成风,实在可惜。因此,贵州把古茶树保护起来,开发利用很有必要。同时,古茶树也保护了贵州的生态环境,茶的根能扎入土很深,具有稳定次生堆积层的生态作用。

实际上,贵州现有120多万株古茶树,有的树龄可达到五六千年。从普安到七星关区一带分布有大量的古茶树,不排除源起于汉武帝时期的可能性。花溪久安的古茶树有的是明代金筑安抚司种的。明清两代贵州各通志对久安茶都有记载。当下应该对这些古茶树逐一编号进行保护。

有的地方保护古茶树,全部进行封闭管理,把当地居民全部搬走,这种方法也不可取。没有人管护,古茶树反而会枯死。需要有人进行修枝、配树,杜绝“剃光头式”种茶。久安古茶树焕发生机,这里的古茶树定植在石灰岩山体的低洼区段,但茶树的立地位置已做过人工改造,即将山间碎石堆积成高垄,高垄上再覆土,在山间洼地上形成带状的土垄。垄的两边开辟成水田,垄上定植茶树,茶树周围再种上青冈树,青冈树用作柴烧来炒茶,形成了稻—茶—林共生体。

杨庭硕:除了茶,贵州的楠木栽培系统也可以申请农业文化遗产,贵州有岑巩、黄平、印江等楠木基地,当时修建天安门城楼的大柱都是出自贵州。

此外,贵州的柞蚕也值得申报,柞蚕依靠青冈、毛栗等树养殖。清代贵州的丝织业一度闻名全国,与养殖山蚕有关。贵州的桐油、大方的生漆也很有特色,都是原生态的,申报很有必要。现在倡议用原生态的东西,推行垃圾分类,说明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是个趋势,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是个好抓手。

猜你喜欢

贡茶茶树茶文化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茶文化的“办案经”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武皇贡茶园 七佛茶品香
茶的箴言
美丽的山茶树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