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有多强大?这些“硬核技术”来回答

2019-09-06

新传奇 2019年24期
关键词:草纸核技术黄泥

在同时代欧洲,铁锅是金贵的稀罕物。大型的铁锅甚至被欧洲王室当作传家宝。在明朝平民价的铁锅,卖到日本就是数两白银,卖到欧洲更是价格翻番,年年在“国际市场”卖断货。其背后的“烘模技术”,今天依然在沿用。

中国历代王朝里,大明王朝凭借强大的“核心技术”圈粉无数。在明朝,一些看似平常的“小手艺”,却都是远远领先同时代欧洲的“硬核技术”(意为很厉害的技术)。不止撑起了大明朝强大的国力,更生动证明了“核心技术强国”的硬道理。

“硬核技术一”:造纸术

在明朝同时代,欧洲人其实也掌握了造纸术。但当时欧洲人的造纸方法还十分简单粗暴,连必须的“竹帘”和“纸药”都没有,产品也够“硬”:只能生产粗糙僵硬的“草纸”,最大不超过53英寸,否则一扯就破,产量也奇低。价格虽说比羊皮便宜,却也物以稀为贵。连当时欧洲名画家作画,都得先在木板上打草稿,反复修改定稿后,才敢在“草纸”上来一张。但在造纸术鼻祖的中国,发展到明代的造纸技艺,却是真“硬核”。

明朝的造纸产业,主要以青竹为原料,形成了浸沤-槌洗-两次蒸煮-舂捣-漂白-抄纸这一整套流程。而且捞纸时用竹帘,抄纸时放“纸药”,百分百保证纸张质量。所以当欧洲人连造“草纸”都费劲时,明朝的纸张却是琳琅满目,既有精美超薄的宣纸,也有各色颜色的用纸,还有硬质的卡纸和军用的“纸甲纸”。特别是12尺以上的大幅纸张,对于同时代欧洲人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

直到“康乾盛世”年间,在中国活动且拥有丰富“偷窃经验”的西方传教士们,受欧洲各国政府指派,偷偷把中国的造纸技术绘制成图画带回去,欧洲人才正式结束了只能造“草纸”的历史,造出他们梦寐以求的巨幅白纸,给18世纪的西方文化来了场重大助力。

比起唐宋元各朝代,明朝造纸产业规模庞大。造纸作坊遍布全国,且有水力水锥等新装备,仅江西铅山石塘镇一地,造纸工人就有6万多。产量当然大幅飙升,于是明代纸张不但质地精美品种多,价格也十分亲民,普通的“连七纸”九两白银买一万多张。科举专用的精美“抬连纸”一匹麻布就能换两千张。纸,已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用品。

这“硬核”的造纸技术,捎带推动了明代图书市场的火爆。不但大多古典名著都是“明朝造”,大量中国书籍还走出国门。不仅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年年爆买明朝书籍,欧洲人到来后,也是跟着买。仅明朝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就收入中国书籍1100多本。席卷欧洲的“中国热”,就是这么“砸”出来的。

“硬核技术二”:黄泥水淋糖法

比起昂贵的“草纸”,另一件明代“生活消费品”,却叫当时的欧洲人,拿着钱都难买,那就是糖果。

在当时的欧洲,“吃糖”有多难?欧洲人的制糖技术,本身就比亚洲晚得多。基本只靠进口的糖果,是当时欧洲贵族才能吃到的奢侈品,今天炒菜做饭常用的白糖,在那时更是奢侈品中的珍品。在明朝同时期的英国,白糖是医院里限量出售的“名贵药品”,只有重量级的王室成员,才能在生病时用上一点儿——能不能在病中吃口白糖,就是英国权贵的身份象征。

但放在同时期的明朝呢?白糖,却正渐渐变成一件家常用品。凭的正是大明另一样“硬核技术”:黄泥水淋糖法。

作为制糖产业鼻祖,唐宋元各朝代时,中国制糖业就突飞猛进。但制作白糖,无论技术还是成本,还都是桩难事。直到明朝中期,新颖的“黄泥水淋糖法”横空出世,才攻克了这道难题。

黄泥水淋糖法,即将甘蔗榨汁后火熬,先按常规方法制成黑砂糖,然后把制好的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再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这个操作最早出现在福建,随后火遍全国各地,更成了世界制糖史的里程碑。低成本的简单技术,辅以明朝“蔗车”等新型制糖装备,曾经昂贵稀少的白糖,就这样快速生产出来。

如此火热生产,也叫明朝的“白糖出口”異军突起,成了直追丝绸瓷器的火爆产业:“隆庆开关”后,明朝每年输往日本数万担白糖,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也靠向欧洲倒卖明朝白糖赚差价。绕开“中间商”的英国船队,崇祯年间起每年更是动辄数万担的进货量。在明朝已是“白菜价”的白糖,就这样风靡欧亚大陆,甚至“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白花花的糖,赚足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硬核技术三”:烘模技术

东南沿海的白糖生产里,铁锅是煮糖必需的装备。特别是佛山产的四尺大铁锅,一次就可煮糖汁七百斤,快速生产大量优质白糖,源源不断“吸金”。而大铁锅背后,也深藏着大明朝又一项“硬核技术”:烘模技术。

明朝的冶铁业,一直名号响亮。如焦炭冶炼技术,就甩开西方数百年;“复合炮管技术”,能以优质高效方式,成功吸纳世界先进军火装备,让西班牙军官发出“比我们造的好”的惊呼。但要论影响最深远的,还是烘模技术。烘模技术,是明代佛山独有的制锅技术,它以佛山特产的红山泥,制成内外双层泥模,将泥模用高温烘烧后,再将融化的铁水注入。这种方法制作的铁锅,不但质量精美,甚至能造出煮两石米的大锅,产量也十分高效,平均每个化铁炉,一次就能产出各种铁锅700口。东南地区发达的制糖业,就有这技术加持。

但这“烘模技术”的影响力,比热销的白糖还深远。在同时代欧洲,铁锅也是金贵的稀罕物,大型的铁锅甚至被欧洲王室当作传家宝。于是产量高、质量强的佛山铁锅,当然也成了明末的“硬核物资”,惹得东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在明朝平民价的铁锅,卖到日本就是数两白银,卖到欧洲更是价格翻番。这硬实力的“铁货”,从此卖得“帆绰二洋,攸忽数千里……获大赢”,年年在“国际市场”卖断货。比这价值更深远的,还有“烘模技术”本身。欢欢喜喜扛锅走的欧洲人,也把这技术掰碎了研究,将其变成制造近代工业大型钢铁件的必需技术,今天依然在沿用。

“核心技术强国”是真理,只有在开放中积极学习核心技术,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手工业技术通史》等)

猜你喜欢

草纸核技术黄泥
黄泥水
关于核技术利用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方法的探索
“草纸糕”趣话
民间草纸
赤脚黄泥郎
雪地是春天的演草纸
凤庆诗礼 一张草纸著乡愁
环保部门在核技术应用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挖“黄泥公公”
探讨核技术专业强化单片机应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