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分析与事实分析

2019-09-06王远才

新丝路(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共同富裕总书记

摘 要:精準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是各级政府在“十三五”时期需要着力落实的政策。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分析与事实分析,旨在全面揭示这一政策的主观合理性和客观合理性,加深对该政策的理解。

关键字:精准扶贫;价值分析;事实分析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1]一项公共政策合理不合理、正确不正确需要对其进行价值与事实两个方面的考量,即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与事实分析。

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在于确认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它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因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为谁?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2]公共政策的事实分析在于确认政策的时机是否成熟,支持、资源、能力条件是否充足。一言以蔽之价值分析强调主观上的符合,事实分析强调客观上的符合。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分析

1.精准扶贫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我国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根本性质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必须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为人民服务自然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为富裕阶级服务,为特权阶级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扶贫具体到个体,可以说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大挑战,也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力体现。

2.精准扶贫政策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落实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3]如果说过去我们偏重于解决先富问题,那么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在着力解决后富问题,是对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理念的具体落实。

3.精准扶贫政策是党和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从古至今公平正义都是时代的主题,是最响亮和不朽的口号。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行政执法的合理合情,体现在发展机会的公平(主要指就业公平、教育公平),也体现在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贫困往往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不够勤劳、不够智慧),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原因(阶级固化,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因此,解决贫困社会有重大的责任。精准扶贫政策也说明政府对罗尔斯正义观的一种遵循,即使处于条件恶化的社会成员的收益增加,则是正义的行为,要考虑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再分配福利最大化。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应当这样建构:他们允许存在的任何不平等有利于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4]总之,政府应该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并同情他们。

三、精准扶贫政策的事实分析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全面”二字有着丰富的内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都要发展好,不能有短板;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体中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等等。而且习总书记曾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我们看的是经济规模,实现的是总体小康,今天我们关注个体,实现的是全面小康。这个个体不是一般的个体,它有明确的所指即“老乡”。“老乡”就代表了整个社会中的底层群众、弱势群众、贫困群众。可见“老乡”就是精准扶贫的对象。

2.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要求精准扶贫

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极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 0.479,2008 年达到最高点 0.491,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 0.469。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 0.3 左右。[5]贫富差距过大的严重现实,要求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正如国内著名学者孙立平所讲:“在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底层的沦陷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个问题首先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公共政策不能满足于将下层‘不出事作为目标,而是要改善下层生存的生态,使得那里能够成为一个可能比较贫困,但仍然是有生存机会,有向上流动希望的空间。”

3.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精准扶贫

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底我国GDP达到80多万亿人民币,许多专家学者都有预测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说,目前我们的“蛋糕”做的是足够大了,这就为我们“分蛋糕”提供了保障。精准扶贫就是“分蛋糕”的重要举措之一。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推动精准扶贫。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高层的支持。精准扶贫政策就是由习总书记提出来,并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习总书记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述过精准扶贫政策,回答了“扶贫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没有习总书记的大力支持,就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加快落实。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7-248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4][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第二版.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4

[5]张霞.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J].商,2015(48)

作者简介:

王远才,男,中共涟源市委党校理论教员,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领导科学。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共同富裕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时局图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