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2019-09-04丽,张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代偿抗病毒乙型肝炎

范 丽,张 婷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常见原因,有资料[1]报道,肝硬化首要原因为HBV感染,每年约有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若未及时处理,则会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累积患病率为20.0%。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常会合并门静脉高压,病死率明显增加,在陈邦涛等[2]指出,乙型肝炎5年病死率为2.0%,代偿期肝硬化为14.0%~20.0%,失代偿期为65.0%~86.0%。故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抑制及清除病毒感染,维持稳定的病情状态。核苷(酸)类似物是常用抗病毒药物,有70%患者应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等高耐药率药物[3],但从长期效果看来,应联合用药或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而ETV成本较高,部分患者负担不起。故研究采取LAM联合ADV治疗,并与ETV单药治疗进行比较,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两组,A组75例,男性49例,女性26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3.75±7.19)岁;慢性乙型肝炎5~21年,平均病程(11.25±2.49)年;乙型肝炎家族史51例,酗酒史24例;B组75例,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28±7.23)岁;慢性乙型肝炎5~20年,平均病程(11.30±2.52)年;乙型肝炎家族史50例,酗酒史2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入组对象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4]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②Child-Pugh评分≤12分;③近6个月未接受其他抗病毒治疗;④无肝癌细胞;⑤患者精神正常、认知良好,自愿签署研究书。排除标准:①伴肝癌细胞证据;②依从性差,无法定期复诊;③合并戊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等病毒感染;④抗病毒治疗期间自主停药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A组:LAM联合ADV治疗:患者每次口服LAM(国药准字H20094020)100 mg,每天一次;ADV (国药准字H20060666)10 mg,1次/d;连续12个月.

2.2 B组:ETV治疗:患者每次口服ETV(国药准字H20052237)0.5 mg,1次/d;连续1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常规使用保肝降酶药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注意输注白蛋白,积极并发症预防。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以第一次抗病毒时为基点,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①记录患者12个月内生存率;②评价患者Child-Pugh评分;③依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5];确定患者是否合并肝细胞癌;④检测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⑤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有无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结 果

1 两组生存率 随访12个月,A组生存率97.33%(73/75),B组生存率97.33%(73/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ALT、ALb、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b、ALT显著下降,TBIL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3 两组 Child-Pugh评分 治疗前两组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比较(分)

4 两组治疗前后eGFR比较 两组治疗前eGFR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eGFR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GFR比较(%)

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A、B两组肝癌、腹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讨 论

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到终末期常见并发症,每年有2.0%~5.0%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展为失代偿期[6]。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腹水、肝性脑病、感染、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为主,是患者死亡、肝细胞癌死亡的最高阶段。目前临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时,一旦确诊为HBV感染,需立即采取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癌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用抗病毒药物,但干扰素治疗期间容易出现感染、肝炎活动等并发症,属于临床治疗禁忌证;而核苷(酸)类似物则成为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唯一抗病毒药物[7]。

LAM治疗效果经大量资料证实,是第一个被批准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可高度、快速抑制病毒复制过程,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降低肝癌发生率;但LAM耐药性较高,5年病毒耐药性高达70.0%,效果欠佳[8]。ADV是阿德福韦的前体,属于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抑制病毒DNA合成,延长DNA链,起到显著抗病毒作用;ADV耐药性低于LAM,但药物起效速度慢,抗病毒能力较弱[9];故此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临床多选择LAM联合ADV治疗,且ADV与LAM无交叉耐药性,两药相互弥补,旨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目前ETV耐药性较低,广泛用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初治,或经LAM治疗后耐药的补救治疗。ETV属于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在酸磷化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抑制病毒多聚酶的三种活性:阻断乙肝病毒多聚酶的启动途径;抑制前基因mRNA逆转录负链形成;阻断HBV DNA正链的合成途径,以此可高度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10]。

本组研究中,随访12个月,A组生存率97.33%,B组生存率97.33%,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LAM联合ADV、ETV单药治疗,有较高生存率;且两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评分降低,肝功能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联合用药或单药治疗,均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且A、B两组肝癌、腹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因此两种充分抗病毒治疗,并不会增加患者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LAM安全性经大量资料证实,ADV经肾脏排泄,长期应用会影响患者肾功能,但在12个月期间,两组治疗后eGFR比较无差异。说明在12个月内ADV应用,有较高安全性,但在后续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经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均取得显著近期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生存期,应用价值高;LAM联合ADV治疗费用低于EDV单药费用,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差异,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对患者后续治疗安全性及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及监测。本次研究因研究数量及时间限制,结论仍需设计严谨、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代偿抗病毒乙型肝炎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阿德福韦酯联合加味逍遥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观察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诊断及侧支循环观察中的作用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