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策略·创新:解题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9-09-04江苏省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211403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19年8期
关键词:变式线段结论

江苏省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 (211403)

李爱民

“解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层含义,数学中的含义是指解答或演算习题、试题.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就好像游泳一样.[1]刚开始是观察和模仿别人,如果被模仿的人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学习者再勤加练习,技能自然能学会学好.在学习解题时,模仿者是学生,被模仿者和提供帮助的人是教师,教师借助解题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解题.解题教学不是数学教学的全部,但解题能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解题还是考核学生,决定学生升学、未来发展的评价工具.不同的解题教学境界,发挥育人的功能也不一样.

笔者借助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解题教学的境界.

1.解题教学的三重境界

1.1 境界一:授之以鱼,知识境界

问题1如图1,△ABE,△ADC分别是△ABC关于AB,AC边所在直线对称的轴对称图形,若∠1∶∠2∶∠3=7∶2∶1,则∠α的度数为.

图1

本题是在学习“轴对称性质”之后的一道填空题.主要考查轴对称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再由全等的性质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最后再找到所求的角α与已知角的联系,求出α的度数.

图2

思路3:(利用规形图(或飞镖图)求解)如图3,这是在学习多边形内角的时候总结的一个基本图形,因为它被广泛地运用到求不规则多边形内角和之中,形状像圆规和飞镖,所以被称为规形图或者飞镖图.这个图中的角有这样的一个结论:∠DGE=∠D+∠E+∠DAE.证明这个结论不难,如图4,可以延长线段DG与线段AE相交于点F,借助外角的性质可以证明,具体求解略.

图3 图4 图5

现在回到图1,借助规形图可以得到∠DGE=∠D+∠E+∠DAE,而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求出∠D=∠2=36°,∠E=∠3=18°,∠BAE=∠DAC=∠BAC=126°,所以∠DAE=∠BAE+∠DAC+∠BAC-360°=3×126°-360°=18°,因此∠DGE=36°+18°+18°=72°,所以∠α=180°-∠DGE=180°-72°=108°.

思路4:(利用8字形求解)如图5,这是苏科版教材七下“12.2证明”第三课时中的一个例题类似的图形,例题是证明∠G+∠E=∠A+∠C(具体的证明略),因为形状像数字8,故而起名为8字形.

回到题1,由对称可以得到∠E=∠DCA=∠3,再借助8字形结论就可以得到∠α=∠EAC=∠DAC-∠DAE=126°-18°=108°.

解题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借助解题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要最大限度发挥问题的知识功能,教师必须要精选精讲,切忌就题论题,一题一法,只注重问题的结果,忽略对问题多角度的思考.本题虽然是一道填空题,但它提供了丰富的图形背景和数量关系,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主动参与发现基本的数学模型,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试题的知识价值.

通过问题1的解题教学,学生及时巩固了新知,复习了一些基本数学模型,培养了发散思维,达到了授之以鱼的效果,解题教学境界属于知识境界.

1.2 境界二:授之以渔,策略境界

问题2如图6,在△ABC中,∠ACB=90°,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求∠ECD的大小.

图6

本题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为顶角,在直角三角形内部构造出两个部分叠合在一起的等腰三角形.图形中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可以采用整体思想求解,也可以设参数帮助求解,但这两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要求较高,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学生难以解决.结合条件和结论可以看出这里还存在一个有趣的结论,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变式和延伸,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解题的思路,积累解题的经验,获取研究问题的策略,提升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变抽象为具体,笔者采取强化条件的改编策略.

变式1 添加∠A=20°,求∠ECD的大小.

为了进一步强化变式1的解题思路,为后续学生发现∠ACB和∠ECD的数量关系做准备,笔者采取异化∠ACB的度数的改编策略.

变式2 在△ABC中,∠ACB=120°,∠A=20°,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求∠ECD的大小.

有了变式1和变式2的解题经验,笔者自然地采用“弱化条件”的改编策略,将∠A=20°的条件去掉,也就出现的原题和变式3.

变式3 将原题中的∠ACB=90°改编为∠ACB=120°.

在完成原题和变式3之后,笔者采用“一般化条件,探索一般性结论”的改编策略,将∠ACB的角度进一步一般化.

变式4 在△ABC中,∠ACB=α,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猜想∠ECD与α有何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

解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解题策略的指导.一切解题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变换”,就是把面临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易于解答的新题,通过对新题的考查,发现原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题的目的.[2]本题的条件和问题均不复杂,已知的角度只有∠ACB=90°,要求∠ECD的大小.可见,∠ACB与∠ECD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关系.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笔者通过将问题条件强化、异化的策略,引导学生理清问题探究的思路;通过将问题条件弱化、一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探究出一般性的规律,以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

通过问题2的解题教学,学生获取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陌生问题熟悉化、一般问题特殊化等解题经验,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效果,解题教学境界属于策略境界.

1.3 境界三:授之以塘,创新境界

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出问题2一般性的结论之后,为了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借题发挥,创造出新的问题.

教学片断:

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ACB和∠ECD的一般数量关系,你能借助这个结论重新编制一个问题吗?

生1:在△ABC中,∠DCE=50°,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求∠ACB的大小.

师:把条件和结论互换,是逆向思维的体现,非常好.

生2:在△ABC中,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问△CDE是什么三角形呢?

师:你认为是什么三角形呢?你是如何想的?

师:由对角的关注转化成对三角形形状的关注,改变了考虑问题的视角,很不错.

生3:在△ABC中,∠A=20°,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求∠ECD的大小.

师:你能求出∠ECD的度数吗?

生3:(想了片刻)哦,不能.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知道∠A并不能确定∠ACB的大小.

师:对,一个角是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的.但你想到借助老师一开始的问题,通过弱化条件的方法来改题,活学活用,值得肯定.

生4:当△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判断△CDE的形状.

师:你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呢?

生4:(想了一下)顶角是45°的等腰三角形.

生5: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CDE是等边三角形?

师:不错,改编成了条件探索问题,那你知道满足什么条件呢?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经过一段时间讨论探究,大部分学生表示△CDE不能是等边三角形,也有几个学生认为可以.)

师:能分别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6:(认为不能的代表)因为这个时候,△ACB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两个三角形重合了.

生7:(认为能的代表)△ACB与△CDE是重合了,因为∠DCE随着∠ACB的变化而变化,当∠DCE=60°时,∠ACB也等于60°,点D、E分别与点B、A重合,题目条件中说点D、E是线段AB上的两个点,当然包括A、B两点,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师:(教师肯定了生7的说法,继续追问.)如果∠ACB的度数比60°小,会怎样能?

集体:点D、E会分别到线段AB延长线上和反向延长线上.

师:是两个点都到线段AB的外部了吗?那之前的结论还成立吗?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画图、探究、小组讨论,经过探究他们发现可能两个点都到了线段AB的外部,也有可能一个在外部一个还在线段AB上,但结论都依旧成立.)

师:现在我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8:在△ABC中,点D、E是直线AB上的两个点,AC=AD,BE=BC,猜想∠ECD与∠ACB有何数量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

师:刚刚同学们从点动的角度提出问题,那能不能线动呢?

生9:如图7,在△ABC中,∠ACB=90°,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F=AD,BE=BC,求∠CGF的度数.

图7 图8 图9

生10:将∠ACB=90°去掉,改成探究∠CGF与∠ACB的数量关系.

生11:如图8,在△ABC中,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C=AD,BE=BF,探究∠CGF与∠ACB的数量关系.

生12:如图9,在△ABC中,点E是AB上的两个点,AE=AF,BE=BC,探究∠CEF与∠ACB的数量关系.

生13:如图10,在△ABC中,点E是AB上的两个点,AE=AF,BE=BG,探究∠FEG与∠ACB的数量关系.

图10 图11

生14:如图11,在△ABC中,点D、E是AB上的两个点,AD=AG,BE=BF,线段GD、FE的延长线交于点M,探究∠FMG与∠ACB的数量关系.

解题教学中必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标准(2011)新增的核心概念就是创新意识.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3]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借助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问题2的基础上,学生能自主的从颠倒条件与结论、从形内到形外、从线段到直线、从点动到线动等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以文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形式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优劣暂且不论,但是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通过问题2的解题教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受之以塘的效果,解题教学境界属于创新境界.

2.三种境界间的关系

2.1 递进关系

从知识境界到策略境界,再到创新境界,解题教学境界的层次逐渐提升,呈现出递进的关系.解题境界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理念定位的高低.教学理念是获取知识,解题教学就只会关注问题“怎样解”;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解题教学还会关注“为什么这样解”“怎样学会解”;教学理念是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解题教学就还会关注“还能解什么”.

2.2 促进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知识是培养能力、提升创新意识的本原,策略是获取知识的钥匙,创新可以促进知识的生长.而只有掌握了知识,学会了解题的策略,才能实现创新.所以知识、策略、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结语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解题教学教师首先要有追求高境界的意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选择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题教学课堂效益.努力实现解“好题”,“解好”题[4].

猜你喜欢

变式线段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