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贝母无公害仿生态栽培体系*

2019-08-31丁丹丹王晓蓉李西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川贝母鳞茎药材

丁丹丹,余 强,王晓蓉,李西文,向 丽**

(1.中药鉴定与安全性评估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2.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 康定 626002;3.成都恩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是药材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川贝母药材来源于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zvalskii Maxim).、梭砂 贝 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暗 紫 贝 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太 白 贝 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及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的干燥鳞茎。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主要来自野生资源,暗紫贝母、川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有少量人工栽培,其中川贝母栽培量最大。《中国植物志》第14 卷记载川贝母主产于海拔3200-4200 m的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在海拔1800-3200 m的甘肃、宁夏、山西、青海及陕西部分地区也有生长,多自然分布于青藏高原、横断山等海拔2700-4600 m 的高山灌丛及山坡草甸地带[1-3]。经人工驯化后,川贝母可生长于海拔2700 m左右的高山槽坝地区或亚高山针叶林带[4]。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生境破坏后恢复困难,川贝母野生资源更新缓慢,通常需要4-5 年才能采收,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列为Ⅲ级保护物种。作为高原濒危药用植物,随着需求的增加及药材资源的稀缺,川贝母药材价格近年来暴涨,约3 000元·kg-1,但仍供不应求,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替代品及伪品,严重影响用药安全。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川贝母的人工栽培便已开始进行。目前,成都恩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二段式”仿生态栽培模式,先后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建立了川贝母种源基地和仿生态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并建立大面积川贝母野生抚育推广体系。栽培周期长导致人工栽培川贝母常有严重病虫害现象出现,容易造成农残超标等问题[5-10]。通过“二段式”无公害仿生态栽培方式及野生抚育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栽培年限,既可以避免农残超标问题,也可以缓解野生资源压力,是未来川贝母生产的主要途径。本文对川贝母无公害仿生态培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适宜的产地环境选择、新品种选育、二段式育苗技术、综合农艺管理技术及野生抚育技术等进行了总结,为川贝母无公害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保障川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1 川贝母野生分布区、道地产区、主产区气候因子阈值(GMPGIS-II)

1 无公害川贝母的产地环境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生长缓慢,喜湿润,不耐旱,忌积水;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照,但忌强光直射;在凉爽湿润荫蔽条件下长势良好。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多生长在亚高山针阔混交林、草甸、高山灌丛、河滩、山谷湿地或岩缝中,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淋溶土、低活性淋溶土、灰色森林土等为主。无公害川贝母生产的产地环境应符合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NY/T 2798.3-201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GB15618-200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等对环境的要求。选择在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地区生产无公害川贝母,产地区域和灌溉上游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避开公路主干线、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的地区,不能选择冶炼工业(工厂)下风向3 km内[11],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二级标准值要求。对川贝母分布区域四川省甘孜县茶扎乡、康定县沙德乡、雅江县河口镇;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塘果乡;青海省玛沁县雪山乡等4 个省(区)12个县13 个乡(镇)的300 余个样点,利用GMPGIS-II 对采样点生态因子进行提取,GMPGIS-II 对上一版本GMPGIS 系统中的气候因子数据库进行了更新,由原有7个气候因子更新至21个,气候因子数据库来源于Worldclime 和Climond,此外采样点数据库也进行了实时更新。由此得到川贝母主要生长区域生态因子值范围(表1)。

2 川贝母优良新品种

随着川贝母人工栽培研究的深入,种植规模的扩大,川贝母新品种选育已成为人工栽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选育性状优良、抗病、抗逆的川贝母品系对无公害川贝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川贝母已审定的新品种“川贝1号”,由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系统选育而成。该公司于2001年开始广泛收集川贝母野生资源,采用系统选育法,开展了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于2015 年8 月审定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川贝母新品种“川贝1号”审定。该品系出苗稍晚,但齐苗快,长势旺,且整齐一致;倒苗晚,生长期约130天,全生育期620天左右,适宜在海拔3 000 m 以上气候冷凉地区种植。株高约48 cm,叶片较大,叶状苞片卷曲,花黄绿色带紫色斑点,果实较大,种子多,平均千粒重达4.11 g。须根达12 条,生长力较为旺盛。4年生川贝母鳞茎干品每公顷平均产量为1827 kg。稳定性好、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佳。鳞茎大、类圆锥形、由3 枚白粉质鳞片互抱而成,鳞茎(干品)平均产量与西贝母碱含量均比现有栽培对照品种增加[12-14]。

3 无公害川贝母综合农艺管理措施

3.1 川贝母种子与鳞茎质量标准

川贝母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以种子和鳞茎繁殖为主,鳞片繁殖和子贝繁殖方式较少[5,8,9,15-18]。

3.1.1 川贝母种子采收与储存

川贝母植株通常5 年生开始开花结果,花期约30天,果实成熟期短。7-8月“八卦锤”期,果实开始饱满膨胀,待果皮颜色转为枇杷黄(深黄色)或黄褐色,种子干浆时采摘,筛除瘪粒、果皮等,并进行后熟处理,待种子完成胚形态后熟后即可播种[19]。若提前采收,种子不成熟,发芽率低,且次年植株生长不良;若采收太迟,种子容易脱水,直接影响其发芽率,或果实开裂种子掉入土中,影响种子采收量。川贝母种子有后熟发育特性,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通过层积处理可有效打破休眠。通常川贝母种子从8月采收到次年3月左右播种萌发,层积处理时间约200余天。其中,自然层积约90 天,完成形态后熟,生理后熟完成需要180-210天。在形态后熟发育过程中,川贝母种子胚在形态和结构上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长和分化。低温是种子后熟的重要条件,低温处理可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春播出苗率。川贝母种子胚发育的最适温度为5-15℃,形态发育期以15℃较宜,后期以10℃左右为好,于5℃低温下进行生理后熟,完成后熟后即可播种[20-24]。种子后熟处理通常采用自然层积法:将当年采收种子直接沙藏,种子与细沙比例为1∶3,适时浇水使基质湿度保持在50%-60%。川贝母种皮无吸水障碍,层积后的种子在24-25℃时发芽率较好[25-27]。后熟后的种子宜在当年使用,储存时间越长,种子失水越多,发芽率越低。储存2年后的种子基本不能发芽。

3.1.2 川贝母种子质量标准

用于留种的川贝母植株应无病、健壮,剔除病籽、虫籽、瘪籽。种子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川贝母药材的品质、产量,而关于川贝母种子的质量尚无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伍燕华等以川贝母种子的净度、千粒重、种子活力、病种百分率、含水量、发芽势、发芽率和外形特征为指标,制定了川贝母的种子分级标准,将川贝母种子标准分为三级[28]。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多以种子净度、发芽率、千粒重及含水量为川贝母种子质量划分指标,其中净度和发芽率为主要定级指标,在生产上将种子质量分为三级。无公害仿生态培育川贝母种子质量应符合相应二级以上指标要求(表2)。

3.1.3 川贝母鳞茎质量标准

作为多年生百合科植物,鳞茎既是药材也是繁殖材料。由于川贝母生长缓慢,1-3年生鳞茎太小,通常只用于作为繁殖材料。向丽等通过快速样本聚类法对1-3年生川贝母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鳞茎高、鳞茎直径、根数与鳞茎单粒重进行分析,建立了川贝母幼苗的质量分级标准[29]。郑军等以单粒重、直径和高度为指标将1年生、2年生、3年生鳞茎进行质量分级[30]。川贝母鳞茎翻挖后应除去夹杂的石子、土块及杂物,挑出干瘪、破损及有虫口的鳞茎,优选出没有创伤和病害的鳞茎作种。川贝母无公害生态种植鳞茎选择应符合相应川贝母鳞茎二级以上指标要求(表3),并且鳞茎饱满、无病虫害、无破损。

表2 川贝母种子质量分级表

表3 川贝母鳞茎分级表

3.2 川贝母播种

选择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且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施加基肥后拣去杂草、石块,将育苗地耙细整平,作宽1.2-1.3 m的厢面,沟深20 cm。

播种有秋季和春季两种播种时间。秋播时间为9-10月,在冻土前播种;春播时间一般为4月土壤解冻后,由于冬季户外管理难度大,一般以春播为主。不论春播还是秋播,种子均在完成后熟后才可播种。播种前先施入底肥,使之充分腐熟发酵并杀死虫卵。播种有撒播与条播两种方式,撒播时将种子与过10目筛的腐殖土一起拌匀均匀撒于畦面上,覆盖1-2 cm的牛粪腐殖土;条播先在畦面挖一条深1.5-2 cm的横沟,将拌有腐殖土的种子均匀撒在沟中,覆盖1.5-3 cm 的细腐殖土。播种量3 000-30 000粒/m2。

图1 川贝母“二段式”育苗(A:1年生种苗;B:2年生种苗)

鳞茎繁殖时施加基肥后将畦面做成弓形,通常选择条栽法栽培,同时对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大小的鳞茎进行分级栽种。鳞茎鲜重0.25-0.4 g,栽种深度为3 cm左右,株距1-2 cm,每亩用量100 kg左右;鳞茎鲜重>0.4 g,栽种深度为4 cm左右,株距2-3 cm,每亩用量120 kg左右;鳞茎鲜重1.0-1.4 g,栽种深度为5 cm左右,株距3-4 cm,每亩用量150 kg 左右;鳞茎鲜重>1.4 g,栽种深度为6 cm左右,株距4-5 cm,每亩用量170 kg 左右。按行距20 cm 挖沟,将鳞茎均匀播在槽底,使顶部(心芽)垂直朝上,紧致压实[4,6,21,31-34]。

3.3 无公害川贝母仿生态种植田间管理

3.3.1 川贝母“二段式”育苗及苗期管理

目前川贝母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由于种子较小,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和保苗率极低,仅5%左右。川贝母生长缓慢,种子播种后第1年只生长1枚细长的针状叶(传统习称“一根针”);第2年发育为1枚较宽的叶片(习称“鸡舌头”);第3 年地上部分为1-2 片较宽叶片(习称“一匹叶”);第4年后生长迅速,通常第4 年开始抽茎(习称“树儿子”),但一般不开花;第5 年开始发育花茎并开花结实(习称“灯笼花”)。由于生产周期长,种植管理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川贝母种子的萌发率和保苗率,降低种植难度,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将高原温室大棚与大田种植/野生抚育相结合,形成了川贝母“二段式”人工种植新模式。即首先在高原温室大棚中进行集约化育苗,再将大棚中种植2-3年生的鳞茎作为种苗在大田种植或野生抚育基地进行营养和生殖生长[35,36]。由于1-2年生川贝母幼苗非常弱小,光合作用有限,第一年川贝母鳞茎质量大小,会直接影响第2 年倒苗时间,故1-2年生幼苗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可在温室大棚或塑料大棚中进行育苗,选择牛粪腐殖质土或泥炭与土1∶1混合作为川贝母生长基质。苗床宽1.2 m,高10-20 cm,沟宽30 cm左右。后熟的种子撒播于厢面后覆土约1 cm 以提高出苗率[23],或者在床面覆盖黑膜至贝母幼苗出土,保持大棚内土壤含水量为50%-60%,遮光度50%-70%,喷雾保湿,注意防旱、防涝、适时控水除草,等到2-3个生长季后,再移栽至大田或野生抚育基地[8,31]。通过“二段式”集约化育苗不仅极大提高了川贝母种子的萌发率和保苗率,可达到85%以上,出苗整齐度高,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大棚中生产的2-3年生鳞茎较大,进行大田仿生态种植或野生抚育成活率更高,更利于推广种植。该模式已成功应用于康定恩威基地以及国内其他川贝母种植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高原杂草多,生长周期短,一年可开花结果2-3季,除草难度极大。苗期杂草对川贝母影响较大,应勤除杂草,遵循除早除小、有草就除的原则,多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对温室大棚实生苗和一匹叶多采用镊子夹住杂草拔除,尽量避免带出川贝母苗,若带出应立即将其埋入土中。“树儿子”时期和生殖生长期行间杂草多采用特制的小锄头除掉,株间的杂草采用人工拔除。川贝母倒苗后,厢面上铺上青稞杆、玉米杆或覆盖黑膜,翌年春天再揭开[17],少浇或不浇水,以减少杂草。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

3.3.2 水分管理

川贝母喜湿润,不耐旱,忌积水。1 年生和2 年生贝母怕干旱,春季久晴无雨时需及时补水,帮助出苗。生长季中根据川贝母苗生长情况及时浇水,保证土壤湿润。灌溉水应符合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夏季久雨或暴雨后应注意排水防涝。冰雹多发区还应采取防雹措施,防止打坏花茎、果实[37]。冬季也可在土面上覆盖树叶,不仅能有效减少水分挥发,而且能保持土壤温度,其分解残体还是很有效的有机肥料。

3.3.3 光照及温度控制

川贝母喜冷凉,怕高温,生长在高山灌丛及草甸,要求适宜光照,光照过强,叶片被泥土污染处易灼伤,1-3 年生川贝母植株近地面叶片易污染,导致存苗率不高。黎开强等选择4年生中等大小规模的川贝母鳞茎,通过人工气候箱观察不同光强下川贝母的生长变化,发现在6000 lx的光照下,川贝母生长较为适宜;同时强度过高时致使鳞茎产量降低[38]。川贝母仿生态种植基地光照和地温控制可采用搭置荫棚、套种和覆盖等较传统的方法,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光照控制措施,不同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当出苗率达到80%或地表温度达25℃时,为避免晒伤晒死川贝母苗必须搭建遮阴棚。为便于操作,遮阴棚通常高60-120 cm,第一年荫蔽度50%-80%,第二年50%-80%,第三年30%-60%,天气炎热时可相应调整[32,33]。天气晴好时需要遮阴,阴天则需要亮棚炼苗,以提高川贝母苗的质量及抵抗能力。7月以后,川贝母的地上部分逐渐枯萎,转入地下鳞茎活动期,形成新芽。1-3年生植株地上部分矮小,对光照敏感,过强光易引起地表温度陡高,引起枯苗,应以搭置荫棚和覆盖两种方法控制地表温度;而4 年生以上川贝母苗地上部分生长茂盛,既可适应较高的光强,同时遮阴也不妨碍其光合作用[39],马靖等认为在大田栽培的川贝母“树儿子期”和“灯笼花期”等3年生以上的川贝母则需要适量加大光照强度,不宜采取遮阴措施[40,41]。

土壤温度主要决定于光照和季节变化,搭置荫棚、套种和覆盖树叶等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土壤温度;浇水也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温度,通常在夏季连续干旱时采用。黎开强等[42]选择1.5-1.65 g·个-1中等规模大小的鳞茎经不同温度处理,观察川贝母的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差异,发现在较低温度15℃和20℃下川贝母生育期稍长,鳞茎产量及生物碱含量也有所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时,其光合作用会有所下降;在较低温度下,川贝母还可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地下部分鳞茎产量也相对较高温度时产量较高[43]。冬季气候寒冷,保证地下鳞茎安全越冬的手段主要有覆盖树叶或稻草,覆盖时间为每年冻土前,覆盖稻草垫或树叶厚度2 cm 左右。同时雪可以影响光、热、水和养分的再分配,从而对川贝母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44,45]。陈文年等[46,47]的研究结果表明,积雪晚融有利于提高川贝母种子的产量,而早融的积雪对于鳞茎的生长则较为有利,但对于川贝母枯黄期等植物生长后期影响较小,晚融的积雪环境则更适宜川贝母植物生长。

3.3.4 川贝母合理施肥

无公害川贝母仿生态栽培中所允许使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如农家肥(厩肥、堆肥、清肥和油枯肥)、越冬度夏覆盖树叶等;有机肥应经过高温腐熟处理,杀死其中病原菌、虫、卵、杂草种子等;无机肥主要有尿素、磷肥和钾肥等;叶面肥为磷钾肥[48],质量应符合NY 525-2012《有机肥料》、NY/T 1105-200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氮肥》,NY/T 1869-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钾肥》等质量标准。川贝母对氮、磷、钾肥需求量在不同时期不同,过量使用氮、磷、钾肥后会影响川贝母鳞茎产量,因此在使用时需遵循“缺则施用”的原则。不同发育时期,施肥量对川贝母生长影响不同[49]。过量施氮肥会导致地上部分生长过度,减少地下部分鳞茎产量,故应针对性施用肥,提倡施用专用肥、生物肥和复合肥,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

基肥多使用农家肥,播种前做好畦后,每亩可选用1 500 kg 堆肥、厩肥,50 kg 过磷酸钙,100 kg 油饼或每亩施加腐熟的厩肥4 000 kg,经堆沤腐熟后均匀撒于畦内。8 月份秋季倒苗后每亩可用腐殖土、农家肥、25 kg过磷酸钙混合后覆盖畦面3 cm厚,然后用树枝树叶等覆盖畦面,以保护贝母越冬。川贝母仿生态大田栽培过程中,随着磷钾比例的降低,鳞茎的产量降低。在“树儿子”期以鳞茎产量为主,所以应当适当的增加磷钾比例;在“灯笼花”期不仅要保持鳞茎的产量,而且要保证果实种子的质量,可以适当的降低氮磷比例。在川贝母花期、果期可以喷施以磷、钾无机元素为主、生长调节剂为辅的复合叶面肥,可以提高川贝母的挂果率[32,50]。

3.3.5 川贝母病虫害综合防治

川贝母的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其常见病害有锈病、菌核病、白腐病、根腐病、立枯病等,前三者较为常见,是影响川贝母生长及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害虫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当温度在22-30℃时,害虫表现活力最强,食量大,繁殖力强,死亡少,会造成虫害大量发生。最常见的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对环境植物危害作用较小的防治方法,尽量不采用或少用高效低残药物的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采用秸秆覆盖、间作、轮作等方式;物理防治主要有灯光诱杀等方式;生物防治通过生防菌剂等进行防治[51]。具体病虫害防治措施(表4)。

表4 无公害川贝母病虫害防治

3.3.6 川贝母野生抚育

陈士林等[52]首次提出川贝母野生抚育栽培模式,被联合国计划署选为向发展中国家推介范例。川贝母野生抚育是在保持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增加种群密度进行培育,所生长川贝母药材性状保持不变,其成分与野生状态下生长的川贝母有效成分几乎一致[53]。

野生抚育主要通过对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的生态环境、地表土层、群落植被和气候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环境与植被监测系统。对野生抚育基地内不宜于川贝母生长的群落,按恢复为主,清理为辅的原则,对伴生群落进行补种梳理,完成野生抚育基地群落的恢复、整理与简易作业道的整理。陈士林等[54,55]首次提出通过相似系数法将川贝母分布的群落类型分为了窄叶鲜卑花灌丛、硬叶柳灌丛、珠芽蓼+圆穗蓼草甸等6 种类型,为川贝母野生抚育群落地区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原有的野生环境及伴生群落下,不需人工除草、施肥、打药,突破了传统大田栽培的模式,对无公害川贝母药材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高原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川贝母野生抚育可以通过补充种子和鳞茎来增加种群密度。种子播种通常选择在秋季冻土前或春季土壤解冻后围绕灌丛进行沟播,播种密度为2 000-3 000粒/m2,通常需要经过4 年才能采挖。此外,通过“二段式”集约化育苗,采用大棚中生产出的2-3年生鳞茎进行野生抚育播种,其成活率能极显著提高。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已先后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建立了川贝母种源基地和温室大棚育苗基地,并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汶川县等建立上万亩野生抚育示范基地,为川贝母生态产业模式的发展打下了有力的基础,保证了川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无公害川贝母产地加工及质量标准

4.1 无公害川贝母采收与加工

综合川贝母药材总生物碱含量与药材生物量两个指标,最佳采收期为果熟期或植株枯萎期。川贝母新鲜鳞茎采收后,经清水洗净,清洗水的质量要求必须符合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水指标。清洗后常置于竹筛中直接于日光下晾晒或在川贝母表面撒上蛤粉后晾于日光下,反复晾晒10-15 天左右即可,中间需注意天气变化、勤常翻动;经清洗后也可置于专用烘箱设备内60℃下直接烘干24 h;除上述方法外,市场上也存有过使用硫磺熏蒸的方法来进行干燥储存,也有漂白增色的效果。但硫熏川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受到影响,同时对人体也会造成危害,2004 年就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劣质药材。在无公害川贝母产地加工中以水洗后60℃烘干为宜,既能保持有效成分,效率高,操作简便可控,避免操作过程中手或铁器等直接碰触,禁止使用硫熏方法[3,56-59]。

4.2 无公害川贝母质量标准

无公害川贝母质量标准包括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等质量指标。无公害川贝母是指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的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川贝母。川贝母质量标准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所记载各论药材的项下规定。其干燥品的总生物碱西贝母碱(C27H43NO3)含量不得少于0.050%;重金属残留量Pb ≤5.0 mg‧kg-1,Cd ≤0.3 mg‧kg-1,As ≤2.0 mg‧kg-1,Hg ≤0.2 mg‧kg-1,Cu ≤20 mg‧kg-1;参照通则2331项下的SO2残留量酸碱滴定测定法检测饮片或水溶液下的SO2残留量,川贝母药材及饮片不得超过150 mg‧kg-1[60]。

5 讨论

川贝母生长环境恶劣,自然更新缓慢,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方法,推动川贝母的无公害仿生态栽培技术,对于有效控制川贝母整个源头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种植生产各个环节控制有效性、可操作性和重现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集约化“二段式”育苗,可以显著提高川贝母的成活率,显著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是实现川贝母无公害生态栽培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由于川贝母生长缓慢,仿生态培育时间较长,适宜用于产业扶贫推广,目前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在马尔康、米亚罗、壤塘、康定、炉霍、新龙等地开展川贝母产业扶贫推广。由于川贝母药材产量及价格的限制,下游产品出现大量替用、少用等现象。通过川贝母无公害生态栽培,可以显著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用药安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猜你喜欢

川贝母鳞茎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百合鳞茎的采收与贮藏保鲜技术
百合
迷你文心兰养护手册(下)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止咳化痰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