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话语霸权反思与重构

2019-08-30罗安平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评价机制小组合作

罗安平

摘 要:在班级授课的整体框架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操作模式。道德与法治课是对人的灵魂的铸建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但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的实效性与党和人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话语霸权便是其中的一个。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小组合作中话语霸权的表现、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策略,希翼能重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话语权,以便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组合作;话语霸权;评价机制;干预策略

一、引言

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在“表达某个观点时,用居高临下的态势、用说一不二的语气、用绝对权威的结论、先向受众灌输某种意念,强硬接受,先入为主”。具体到小组合作课堂中的话语霸权,一般包括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导学案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安排、发言同学的认定及分数的评定等都是教师包办。二是在小组汇报环节中,多数学习小组汇报都是平常爱说的孩子在进行。这是小组合作课程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话语霸权,较之其他知识性课程教学中的话语霸权,更具危害性。因为道德与法治课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话语霸权只能塑造专制的品质和畸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只有在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双向互动中,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进行透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并彻底根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话语权异化的反思

(一)制度因素

在课室环境本身的限制下,课堂的小组合作往往是学生前后两桌合并成四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但实际上,有人滔滔不绝,有人却无动于衷,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全员参与,而现有的40分钟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费时费力,所以偶尔为之,没有长期固定的操作模式,操作比较生疏;二是组内成员没有明确的人员分工。有时并非全员参与,有时没有充分地表达、聆听,有时秩序紊乱,有时没有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教师因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智者,知识的化身。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没有资格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与评价。因此,课堂话语权出现极度异化的现象,不少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要发言者,而学生由于忌惮教师的权威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例如,讲“宪法和法律”这个问题,教师会把有关“宪法和法律”相关知识一股脑地全部倒给学生。这期间没有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学生的反馈,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学生因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出现大多数人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不回答问题的“失语”现象。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通常比较在乎自己的面子,渴望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赏,当自己的答案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时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则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大多数”的答案。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一般而言,成绩好的学生容易成为“优势”的一方,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避免孤立,总是喜欢听取优等生的意见。这背后的代价是大部分学生放弃了个人的思考,导致课堂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实际上却存在着大部分学生话语权的缺失,进而导致师生话语权失衡。

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是各种思想、观点的大碰撞,在对比中选择,在辩论中升华。终结话语霸权,是现代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课堂话语霸权重构

(一)前提:转变话语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的的预设、教学方式的执行及教学过程的实施等一系列环节,虽然教师的身份会导致师生话语权的失衡,但教師在课堂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领导者”,教师的作用和话语权不应被抛弃,而应该重新建构。即便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把关人,教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转变话语观念。

为了构建师生话语权的和谐共享,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要重视转变话语观念。有效的课堂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师生互为反馈对象,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堂呈现。

(二)基础:构建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

由于教师的“话语霸权”可能会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集体失语”,从而不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参差不齐,于是那些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沉默”,从而造成生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包容学生的看法,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做到教师能在课堂上让成绩一般或是差的学生也能够参与,与成绩好的学生相互讨论,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另一方面,建立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敢于质疑,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实际上,“对话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发展起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识和民主气氛,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超越单一视角,以广阔的背景来解读问题情境,进而从各种权力话语的潜在影响中解放出来。”

例如,李桂芳老师执教的七年级下册第五课《我们的情感世界》,在小组展示过程中,优等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班上大部分同学便很少有不一样的“声音”。但有时候优等生的答案也不一定全对,这时李老师除了让优等生发表意见外,也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地发言。一堂课需要的不只是正确的答案,它的流光溢彩之处在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三)内容:关照个体生活

在四人小组合作中,如果教师对所谓优生和差生的格外关注和聚焦,对中间层级的忽视,致使原本属于全体受众的话语权被分配到一部分人身上,从而导致沉默的大多数常常属于被剥夺话语权的群体。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平衡,首先教师要关注到全体学生,将话语权交还给广大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多说话、鼓励不爱表达的学生多表达;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长,不总是提问那些积极举手的学生,也不因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浪费课堂时间而放弃对他们的积极引导,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同组的互帮互助,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多的話语权分配给差生,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渐渐爱上道德与法治课。

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同程度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又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师就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并将个人特色发挥出来,使每个学生得到综合的发展。

(四)方式:引入对话教学、有效互动,明确评价机制

师生有效互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老师应尽可能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提问时也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一般采取“累计加分制”等评价方法,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后,任意指派其中一人代表本组展开汇报,该生发言的成绩记入“小组排行榜”。做到每节一公布,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为了本组的成绩,小组成员会互帮互学,尤其是基础好的学生会带动学困生一起学习。例如,李桂芳老师的一堂示范课上,几个思维活跃、发过言的小朋友一直高高地举着手,李老师总是微笑着投去赞许的目光,更多地把发言的机会留给没发言的孩子或小组,并指派他们代表本组展示,力求让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李老师在许多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坚持平等的原则,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给每个孩子充分的话语权,让他们都能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通过任务分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实现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综合发展。课堂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学生需要拥有课堂的话语权。因此,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君.教师话语霸权消解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王韬.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与优化对策[D].江苏:河海大学,2007.

[3]陈妍.论大众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及其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龙.在网络媒介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探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5]陈小玲.师生话语权丧失及其原因分析[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评价机制小组合作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