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悟修辞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019-08-27宋丽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宋丽娜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结合构词方式进行感悟,围绕语境进行体验,融入情感体会形象,比照分析进行推敲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修辞表达;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7-02

修辞是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表现手法。小学语文教学不需要系统地讲授修辞手法,但是课本中又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如果学生不能明确这些修辞的表现手法,对他们的阅读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结合构词方式,感性认知

在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感悟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首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构词方法,这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如可以给學生介绍词的重叠用法,并将重叠扩展到句子中,和重复的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让学生细细感悟,抑或给学生介绍限定类词组的各种构词方法,让学生借助其去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这种从词扩展到句子的学习方法能逐步提升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了偏正式的构词手法。我先给学生展示了文章中的若干词汇,如“轰鸣、飞流、火热”等词语,并鼓励学生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有所感悟,认识到:“这些词语都是前面一个词语形容后面的一个词语,前面的字其实有着比喻的效果。如‘轰鸣,就是说轰然地鸣叫,‘飞流就是像飞一样地流动,而‘火热就是如同火一样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构词好在什么地方。学生有所体会:“我觉得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鸣叫、流动、炎热的状态,句子就会变得更生动了。”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同样的手法能用在句子上,对于整篇文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提出:“我觉得这样就使整篇文章都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了。”此后我又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类似的句子,如“如雨雾般腾空而上”等,从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比喻手法的特点。

在结合构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特点,并将其和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教学。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从词汇到句子的延伸,进而使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契合题旨语境,体验精妙

文章的中心意思往往会通过明暗结合的方式借助词句体现出来。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语境体会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尝试体会这些词句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把握好词句的表达效果,更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语境体会文章中的词句,并结合文章的主旨展开分析。如“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鼓励学生探究该句子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运用的,展现了怎样的情感。有学生提出:“这个句子中用‘探这个词不仅展现出拟人的状态,而且也体现出阳光十分轻柔,似乎也不想打扰屋子里面的人。”“那么文章中的语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提出:“文章中妈妈带着微笑睡着,爸爸握着她的手,也在床边睡着了。文中的语境是一个十分安宁的场景。”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句话和文章的主旨之间是否也有呼应的效果呢?”学生提出:“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旨展现的是一家人之间的关爱,而这句话也展现出美好和静谧的场景,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比较符合文章的语境。”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合文章的语境和主旨。

在结合文章的语境和主旨体会词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句子,就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而应该将理解句子和理解文章主旨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理解能使句子分析和文章主旨的探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可以在探究语境和主旨的过程中明确词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到其精妙之处。

三、补充形象思维,融入情感

在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效果的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和作者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尝试体会作者运用这些修辞和表达手法想要展现怎样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在文章语言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牛郎织女》一文时,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全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牛”拟人化。文章中的“牛”不仅能说话,而且还和牛郎的关系十分好,给牛郎出谋划策,并指导其找到了自己的爱人——织女,最后还牺牲了自己。我鼓励学生思考牛的形象,说说文章如何展现出牛和牛郎之间的情感。学生发现:“牛郎对牛十分好,带它去最好的草地,吃最好的青草和水。所以牛和他之间也十分亲切,不仅温和地看着他,而且还伸出舌头经常舔他。”“那么老牛为何会对牛郎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呢?”学生有所体会:“因为牛从牛郎对待自己的态度上体会到了关爱。它和人一样,有着知恩图报的想法,所以就想尽办法要帮助牛郎。”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对于老牛这个形象有所感悟,同时也在牛的衬托下体会到了牛郎的淳朴和善良。

不少精彩的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挖掘文章中的词句,体会作品运用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展现这些形象的。这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同时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他们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细腻。

四、进行比较对照,斟酌推敲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使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作品的表达变得更为准确、生动。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鼓励他们采用比较对照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改成普通的词句,然后进行斟酌和推敲,看看在表达效果上会产生怎样的差异性。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的时候,我指导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写得最好的句子,然后用同义句进行替换,并在替换后进行对比分析,说说有着怎样不同的感觉。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文章中最美的句子是‘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手法,能很好地展现出瀑布和绿潭的距离很近。”我鼓励学生尝试用相同意思的句子来替换掉这个句子。学生提出:“我能想到的就是具体说一下距离有多远,如可以用‘相距大概只有十几米。”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修改后和原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有学生提出:“具体距离是多少,其实是很难估算的,而且不同的读者对于远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文章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一伸手就能撩过来,说明距离很近,给人十分形象的感觉。”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文章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指导学生进行推敲的过程中,我鼓励他们尝试选择自己认为描写得最准确、最生动的词句,并进行比较对照。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表达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法,使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语文教学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