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对华认知断层值得关注

2019-08-27董春岭

环球时报 2019-08-27
关键词:中国通对华政策新生代

董春岭

日前,《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呈现“代际冲突”》的文章,文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美国战略界持续进行的对华政策大辩论正在产生一个逐渐清晰的“代际分野”。也许这篇报道的观点略显偏颇,但这篇报道背后的一个事实值得关注: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圈里的“中国通”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新生代“中国通”在对华认知和外交政策主张上确实和“老一代”有明显不同,而产生这种差异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学科训练差异”。美国第一代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鲍大可等,他们大都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缘。其后的基辛格、李侃如等人既有深厚的研究积淀,又大都是在参与美国对华决策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对中国问题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研究的问题更加单一和细化,不少学者缺乏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系统全面的理解,早早成名的背后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积累支撑。

另一方面是“发展环境差异”。与老一辈相比,美国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发展环境相对更复杂。在自媒体发达、西方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美国新生代学者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反全球化、反精英的社会思潮环境,不得不面对一个“不是精英塑造大众舆论,而是大众舆论塑造精英”的新型媒体环境,为了求上位和“博眼球”,部分新生代学者或刻意用极端的言论呼应政府以寻求进入政府机会,或刻意迎合部分民众的新胃口,以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

“中国通”们既是引导美国民众认识、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中美两国决策圈相互沟通、增信释疑的桥梁。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过去40年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与美国老一代“中国通”们的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美国新生代中国问题专家终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中坚力量,我们需要关注和警惕美国新生代“中国通”正在形成的消极对华观,其强硬偏激的对华政策观点不仅会加剧中美两国舆论氛围的恶化,更会给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埋下战略隐患。如何引导新生代“中国通”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看待中美关系发展,这是一个颇为宏大的问题。

首先,“百闻不如一见”。应让更多的美国中国问题青年专家实地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感知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种走访不该只是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他们深入到中国乡村、广大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一线,深入到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

其次,“理是越辩越明”。越是关系紧张的时刻,越是需要通畅的互动与沟通,中国学者应该更多地站出来,用学术语言去同美国同行交流与辩论,用更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引导国际舆论。可以主动设置议题,通过联合研究、共同发文等形式,引导更多的中美两国新生代学者参与到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思考和辩论当中。

最后,“日久才见人心”。路遥方知马力,美国新生代学者的成长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中美两国学者都面临着去研究一个未知的、全新的美国责任。大浪淘沙,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新生代的中国问题研究者会在实践中,在国际同行的公论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大道之行,行之久者,在于顺应历史和人心。▲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学者)

猜你喜欢

中国通对华政策新生代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扎克伯格:因为爱而成为“中国通”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传教士福开森:影响历史走向的“中国通”
企业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
辽源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日本或再次起用“中国通”当驻华大使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