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

2019-08-26吕甜芳

文理导航 2019年2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吕甜芳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教师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健全学生的人格,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自主探究精神,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本文立足高中学情,着重介绍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行,新理念扑面而来,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高频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习得,積累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水平,这是传统上最看重的、集中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个方面。二是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这是我们以前有所忽略或不够重视的。语文是思维的外壳,学习语文就同时在学习思维,这两者是同步的。所以,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三是审美的教育,也就是美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四是传承与理解、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再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核心,而是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解决一系列语文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应该是动起来、活起来的,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一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语文情境中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感悟语文。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设计、组织、指导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设计语文任务,引导、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核心素养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应当是立足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以完善学生的思想,丰富其文化内涵及思想境界为主旨。因此,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时代特色,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比如,在讲解《咬文嚼字》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讨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寻找有关“咬文嚼字”的事迹,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如“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等,在进行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推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成两队,模拟辩论赛的正反两方,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辩论,教师对其观点进行指引。

通过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牵引下对客观事物的评判,美育是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现阶段学生思想意识缺失、低级趣味充斥内心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策略。对学生进行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精神、内在涵养,帮助学生实现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但是,随着小说风靡校园,“快餐式阅读”兴起,学生的阅读量看似大大增加,实则对学生的道德内涵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甚至会颠覆学生的审美观念。比如,在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PPT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性教学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展现大雾、江面、岸边、细雨、扁舟等意象,此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曲调悠扬的曲子,构建悲凉的意境,让学生更贴近诗人的内心,深刻感悟:在雨后初歇的江面,大雾迷离,有个惆怅满怀的诗人在注视着远方散发出的凄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真谛:沧桑也是一种美,一种立足现实的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美育渗透,主要是结合语文的文化内涵,熏陶学生的内心,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古韵美、艺术美,以美引美激活学生内部的审美基因,将学生从低俗文化的“囚笼”中解救出来,滋润学生心中那片纯净的乐土,升华学生的感悟,这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帮助学生树立高雅的生活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爱国主义的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教材,发掘爱国主义因素,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复兴民族大业的责任,成为建设祖国的一分子。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引领学生通过烛之武只身说服秦王这件事,逐步认识到烛之武在国家危亡之际,临危受命,不惧艰难险阻,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四)健全学生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为高效的语文教学做铺垫,以逐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发掘一片语文的天地,并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可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比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字字生情,句句含情,让人读之不禁想要落泪,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情”这一条线自主分析、探索这篇文章,逐一对“倾诉情”“说难情”“消疑情”“表忠情”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以“情”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知尽孝长辈、报效国家。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此文写一篇有关“情”的作文或写《陈情表》的读后笔记。经过自主学习探索文章、自主创作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雁.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资料,2012(21)

[2]姜小燕.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