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2019-08-24孙瑜胡国杰张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问题分析公民

孙瑜 胡国杰 张鹏

[摘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当前,我国公民在生态环境意识方面还缺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环保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等问题。需通过树立新型环境观念,大力宣传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科技水平,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严密化,健全环保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关键词]公民;生态环境意识;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伴随的还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这一切都与当今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即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因此,以“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缺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近年来,许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都是由于公民缺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所造成的。例如,公民在处理“一水多用”与“废物循环再利用”等问题上,仍有相当多的公民选择不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错误方法。探究公民缺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公民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立国,长期发展小农经济,老百姓一直延续着粗放型生产的生活方式。虽然历经千年,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发展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流传于广大公民生活之中,并且一直得不到改善,是演变成为如今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较为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将继续长时间影响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第二,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够。我国现阶段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信息内容也纷繁复杂。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内容严肃、乏味、说教意味浓厚,所以,更多的公民都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带有娱乐色彩的内容。也正是由于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所以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1.2 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沒有真正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生活中,公民虽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却没有从实际行动上做到真正的杜绝使用。相关部门只是通过新闻,报纸等形式向公民灌输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深入群众中,向公民推广专业的环保技能,致使大部分公民对垃圾分类等处理方式的基本做法不甚了解。

1.3 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学技术不够成熟,直接影响着公民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例如,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还不足以使大部分农作物的单产大幅提高,农民只能通过“围湖”、“毁林”等破坏生态环境方式来增加耕地的数量,从而提高粮食的总量。环保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公民不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在生活生产中做出大量污染环境的行为,影响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1.4 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我国已先后制定并颁发实施了50余部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有的内容还不够具体,处罚方式还不够有效等方面,导致部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比如,有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仍然继续免费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并且缺乏相应的有效管理,对于生产“一次性塑料餐盒”的企业监督管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1.5 环保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强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出自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远离行政监管较为严格的中心地区,故而形成了“天高皇帝远”的无监管地带;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一些地区的管理者为了提高本地区的GDP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对违规排放企业视而不见,导致违规企业更加无视法律,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另外,一些地区由于疏于监管,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监管体制成为摆设,对提高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形成阻碍。

1.6 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

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环保激励机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制度的不足已慢慢显露端倪。例如,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相关农民的应得利益不受损失,并且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政府曾经允诺对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以弥补农民因耕地的减少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但是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退耕还林的成本已经超过了政府所给予的经济补偿,并已影响到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

虽然政府当初颁布各项政策的初衷在于保障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相关政策制度,不能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那么原本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也会不再具有实效性。相关政策机制的滞后性将成为阻碍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

2 提高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建议

2.1 树立新型环境观念,营造环保型社会

改善管理制度,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我国公民应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大多数公民对电费的支出并不在意,节电意识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已调整电费收取制度,制定阶梯式的计价方式,即:非超出部分按原价收取电费,超出限制部分则高价收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公民用电量的目的。另外,在提高有车一族的“减排”意识中,可针对性的提高停车费用,提高公民的“减排”意识。

重视环保日,让公民积极投身环保实践。垃圾是现今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垃圾分类意识仍旧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公民的“废物利用”意识,树立环保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在环保日,应向广大公民深入宣传相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以及技能。灵活利用可回收垃圾,将其“变废为宝”,从而使公民在环保实践中达到提高生态环境意识的目的。

2.2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环保意识

发挥媒介作用,宣传生态环境意识。集中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件,将其通过媒体、宣传栏等在各地区加以宣传,以达到保护环境的“带头模范效应”。与此同时,对乱砍乱伐、“毁林耕地”等环境违法案件应及时曝光,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唤起公民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提高公民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珍惜环境、珍爱家园。

成立环保组织,宣扬生态环境意识。为了大力宣传环保意识,建立一个专门性的环保组织极具必要性。在农村可建立一支生态环境意识强的“绿色生产”组织,带领全农村走农村循环经济道路。通过开办“绿色农业”课程培训,挨家挨户指导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正确方法;定期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对农村公民讲解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绿色旅游中宣传环保意识。在城市旅游中,旅游胜地投资者们可以专门设置生态旅游线路,创建相关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公园或憩息地,对旅游者们进行相关的环境宣传并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环保行为。这就对环境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助于增强公民对环保事业的兴趣,从而使旅游者们在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同时,思想和行为被潜移默化地植入了环保意识。

2.3 加强环保科学研究,提高环保科技水平

目前,我国环保科学技术还不够高,科研经费、基础条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依然比较薄弱,对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我们要坚持创新原则,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根据我国环境问题研究开发出创新型的科技产品,如研造“零排放”的电动车,开发绿色、清洁新能源代替石油使用。确保我国的环保科学技术水平与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共同提高,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4 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严密化与清晰化

我国政府应完善我国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增加系列惩罚条例。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生产的惩罚力度,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勒令停产、强制性关闭等处罚,还可依据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刑事惩罚。使环境法律法规严密化与清晰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从而抑制不法行为的发生,更主要的是有效地从源头上消除不法行为。

2.5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执法原则

有关部门应坚持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对环境违法者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升执法效果。同时,我国还可在全国各地为公民开设实名制的“环境信誉账户”,将公民的个人信誉与其行为挂钩。当公民污染环境的次数或者程度达到一定的上限,将扣除其“环境信誉账户”分值,并在银行系统中留档备份,使其今后在办理贷款、融资等业务时加以贷款金额限制,以此来警戒公民的环境破坏行为。“软法”辅之以“硬法”,“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2.6 健全环保激励机制,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在我国大力加强对环境犯罪惩罚力度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建立和健全环保激励机制,两种制度共同作用,齐头并进,成为提高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保障。例如,在贯彻“退耕还林”政策时,我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不足,不能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且导致了大量农民工闲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可相应增加农民的补贴,并对闲置的农民工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国家也可举行“年度环保之星”等活动,每年评选出各地的“环保之星”,并准予其享受特定优惠政策,健全我国环保激励机制,促进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睿卿,吳建设.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能源与节能,2014(1):116-118.

[2] 刘志娟,李傲,李楚瑛,等.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8(6):217-222.

[3] 吴锡.生态文化视域下我国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研究[J].低碳世界,2018(4):14-15.

[4] 杜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公民环境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16(2):61-64.

[收稿日期]2018-12-18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编号:L17BGL037);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FW201715403);省社科联2019年度辽宁

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lslktwzz-011);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10154027);辽宁工业大学大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02016)。

[作者简介]孙瑜(1996—),女,山东烟台人,本科生。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问题分析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