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中广西“非遗”元素的应用研究

2019-08-24唐香花邓剑锋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元素非遗课程教学

唐香花 邓剑锋

【摘 要】本文基于广西“非遗”元素及其特色,从有利于立足本土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有利于将民族文化的成果向成品转换两方面分析广西“非遗”元素融入民族工艺美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结合数字化教学手段、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等“非遗”元素融入民族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非遗”元素  民族工艺美术课程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37-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艺术成就和勤劳智慧的结晶。而将“非遗”元素带进校园融入工艺美术课堂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的一条新的路径,也是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响应国家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更能结合地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广西“非遗”元素种类众多,特色鲜明,将之融入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能够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宣传“非遗”技艺传承的意义,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使学生将技艺实践与艺术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领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广西“非遗”元素及特色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多民族的和谐共处带来多元民族文化与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非遗”种类丰富多样,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如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2)表演艺术如壮剧、桂南采茶戏、那坡壮族民歌、壮族歌圩、邕剧、瑶族长鼓舞等;(3)节庆活动、仪式如宾阳炮龙节、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苗族芒蒿节等;(4)传统手工艺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钦州陶器烧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手工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广西“非遗”元素具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几乎每一种“非遗”元素都带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例如,刘三姐歌谣代表着优秀的壮族文化。刘三姐作为一个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每年“三月三”广西人民都会举行大型节日聚会来纪念她。再如,广西三江的“侗族大歌”,侗族有三大宝—— 鼓楼、大歌、风雨桥。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此外,在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上有毛南族花竹帽,这种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花竹帽要经过十道工序加工而成,从选材、编织帽身到编织图案都需要民间艺人长年累月的练习。从整体来看,广西的“非遗”元素是带有很强的民族烙印的。

二、广西“非遗”元素融入民族工艺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立足本土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广西“非遗”丰富,风土人情浓厚,每个“非遗”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跟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带有本土特征以及坐标性的优秀文化。而立足本土、挖掘本土元素正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广西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来源于广西区内,对广西本土的“非遗”元素从小耳濡目染,能很好地掌握本土“非遗”元素的精髓,将其运用在民族工艺品设计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与情感,更能让工艺美术教育在广西区内高校蓬勃发展,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本区域的优秀民族文化。“非遗”元素融入工艺美术教育,并不是要进行生硬的宣讲,而是借助工艺美术这个具有魅力的载体,在教学中展现成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对其产生兴趣。

引“非遗”元素进校园,高校教师也应重视传统技艺的研习,力求对教学创新有所启发,甄选合适的文化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及科研课题的开展。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长期以来立足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去各地调研民族文化,花费大量时间深入体验坭兴陶烧纸技艺、贝雕技艺、织锦苗锦、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参与或主持省市级社会科研、教改课题项目几十项。院校教师将科研训练活动、赛项创作、社会实践等环节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把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融入教材和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工艺美术综合能力。

(二)有利于将民族文化的成果向成品转换。工艺美术教学有着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殊性,它是以工艺产品制作为前提。在当前文化创意产品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将“非遗”元素融入工艺美术教学中,有利于民族文化元素向成品转换。

广西“非遺”元素多种多样,种类繁多。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引入钦州坭兴陶制作、北海贝雕技艺、苗族织绣等“非遗”项目,丰富教学素材,促进产品艺术设计中旅游工艺品设计等课程的开展,创造了许多文创作品,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利用教学成果向外界展现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广西“非遗”元素融入民族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措施

(一)结合数字化教学手段。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缺乏对新科技手段的了解,对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使用欠佳。对此,高校可利用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搭建“非遗”元素项目工作室,与学校师生联手开展创新性实验开发与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传统“非遗”。学校可从“非遗”信息资源表现形式着手,运用丰富的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向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深度拓展,不断满足学习者深层次学习的需要。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技艺钦州坭兴陶艺教学上,就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用3D扫描仪和3D打印技术来进行陶瓷器皿的成型。首先第一步使用corldraw软件在电脑上画好陶瓷器皿或者陶瓷装饰品的闭合曲线图,并且将装饰花纹也画好,同时将尺寸也等比画好,甚至为了效果逼真,可以用3DMAX或者Rhino软件做一个三维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软件造型的易于修改的特性来多推敲、多修改,同一个主题可以先用电脑做几个不同的方案,再相互比较以确定最终的定稿。数字化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学生手绘能力不足的弱点,更能激起学生不断创新的热情,更加能节省实验材料。

(二)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非遗”元素进校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在“线上”教学方面,可考虑将“非遗”手工技艺做成ppt或者录制成微课做成线上资源,供学生熟悉、学习、温习,通过云数据和互联网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让学生接受个性化辅导。例如,讲授一堂毛南族花竹帽手工编织技艺的课程,教师可通过视频技艺记录和文字记载讲解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线上了解毛南族花竹帽的歷史渊源、传承与发展以及手工技艺精髓等,这样一来学生是带着一定的基础走进课堂的,不管教还是学,效率都会大大提高。在“线下”教学方面,对于工艺美术来说,技艺的步骤认知与熟练程度将会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果质量,那么“线下”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回到“线上”仔细体会传统技艺的精髓。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对于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通过在线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另一方面,在线下,经过教师的查漏补缺、重点突破之后,剩下的就是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对在线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这样一来,可以让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用来实现一些更加高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认知层面参与学习,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坐在教室里。总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大大提高工艺美术传承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应收集整理整个广西的“非遗”元素,建立教学资源库。首先,要按照目录分层级来构建素材库,确保全面、准确。其次,学校在甄选“非遗”元素项目应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始终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围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和目的,反复筛选,优中选优,将社会需求的“非遗”项目引入资源库建设中来,方便学生利用资源库里的素材来吸收、消化、分解知识技能点进而创新开发,实现甄选项目的目的。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就建立民族陶艺教学资源库,同时依托资源库的素材资源建立了坭兴陶大师工作室,与钦州坭兴陶企业合作进行产品造型设计开发,提升广西旅游产品品位,挖掘广西传统文化,其将“非遗”项目与课题项目挂钩,“非遗”元素项目与教学成果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由此可见,引进好的“非遗”项目入校园,把真实案例和实战带进课堂,课堂围绕“非遗”专业项目,通过文化活动、设计赛项、媒体传播等以市场为导向传承发展“非遗”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且通过设计与创新,可以赋予传统“非遗”元素新的生命力,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总之,新时代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将广西“非遗”元素有效地融入工艺美术教学,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议题。应立足广西,努力提高民族文化的识别度、关注度,创新发展特色专业,积累“非遗”相关的教学项目与教学经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品牌,强化专业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就业创业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非遗”的传承增添新鲜血液,也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蒋汉松,刘永福.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美术界,2015(6)

[2]曹福存,候东辉.文化创意产业下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合作设计学习[J].美术大观,2017(7)

[3]刘长胜.高职美术课堂创新发展的途径及价值探寻[J].科技展望,2016(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院立项目重点课题项目“以花山壁画为题材的系列坭兴陶软装饰品开发”(171105);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以花山壁画为题材的系列坭兴陶软装饰品开发”(2018KY0947);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坭兴陶传统工艺基因要素的图谱化研究”(2018KY0946);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高职艺术类‘三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11)

【作者简介】唐香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邓剑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元素非遗课程教学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