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皇后与宰相的较量

2019-08-23李开周

环球人物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宋太宗寇准皇后

李开周

公元997年,农历三月廿九,宋太宗驾崩。

据太宗遗命,应让第三个儿子赵元侃继承大统。但皇后李氏不这样想,她坚持“立储必立长”的原则,希望第一个儿子赵元佐能当皇帝。

实际上,赵元佐也好,赵元侃也罢,都不是李皇后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宗另一个嫔妃李贤妃所生。不过,李贤妃34岁病逝,第二年李皇后入门,成了一堆孩子的后妈。李皇后自己也生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再没有生养皇子。

李皇后很年轻,嫁给宋太宗时才19岁,当时太宗的大儿子赵元佐已经14岁,二儿子赵元僖13岁,三儿子赵元侃11岁。三个儿子当中,她最喜欢赵元佐,因为他性情宽厚,人品正直,会替别人着想。遗憾的是,赵元佐太宽厚、太正直了,反而害了自己。

我们知道,宋朝前两个皇帝走的是“兄终弟及”路子,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暴毙,弟弟宋太宗接了班。按照这个路子,太宗百年以后,得让更小的弟弟魏王赵廷美接班。兄弟之间传完了,再把皇位传回到宋太祖的儿子手里。

但宋太宗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想传给弟弟,更不想传给侄子。可这违背了他亲手奠定的“兄终弟及”的传统。所以,他干脆来一个釜底抽薪,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弟弟赵廷美搞死,把侄子们也搞死。

过程很血腥,结果很顺利。最终,弟弟死了,侄子们也死了,宋太宗安心了,以为将来可以把皇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子孙相续,万世一系。没料到,他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大儿子赵元佐,看到父亲血腥凶残的一面之后,竟然疯了。

叔父赵廷美被流放湖北时,赵元佐替叔父鸣不平。堂兄赵德昭(宋太祖的二儿子)被逼得拔剑自刎时,他又替堂兄难过不已。他请求父亲高抬贵手,均遭拒绝。

981年,宋太祖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22岁,暴卒,极可能是被宋太宗下毒害死。984年,赵廷美在流放途中突然吐血而死,年仅37岁。赵元佐眼见堂兄、叔父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凶手却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内心备受煎熬,精神逐渐分裂。有时候,他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拔刀劈砍手下人。有时候,他把自己锁在内室,不吃不喝,不跟任何人交谈。还有一回,他喝到烂醉,纵火焚烧宫殿,好像是要把皇宫深处隐藏的血腥和罪恶烧成灰烬。宋太宗大怒,将他贬为庶人,剥夺了他继承大统的资格。

长子疯了,太子的人选只能是次子或者三子。在元佐发疯的时候,次子赵元僖被晋封王爵,加官中书令,出任开封府尹,成为实际上的皇位继承人。

赵元僖为人沉默寡言,政事上倒是处理得不错,当开封府尹管理京师5年,没有出过任何错。可惜他体弱多病,27岁就病逝了。宋太宗悲痛又无奈,只能把三儿子定为继承人。三儿子本名赵德昌,后来改名赵元侃,再后来又改叫赵恒,即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

前面说过,李皇后是后妈,跟宋太宗意见不一,偏向于让赵元佐当皇储。宋太宗在世时,她拗不过皇帝,只能暗着来,让太监联络朝中亲信大臣,偷偷给赵元侃使绊子,想让他失去宋太宗的欢心,为赵元佐重夺储位创造机会。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宰相寇准为首,拥护赵元侃;另一派以中书舍人胡旦为首,包括大内总管王继恩等,拥护赵元佐。

寇准实际上是建议赵元侃当皇储的第一个大臣。宋太宗曾经问他:“朕这几个儿子,老大疯,老二病,老三、老四年龄小,将来传位给谁呢?”寇准答道:“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史·寇准传》)

这段话听起来四六不靠,实际上很有玄机:“妇人”指的是后宫首领李皇后,“中官”指的是大内总管王继恩,“近臣”指的就是中书舍人胡旦。

李皇后是北宋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在立储问题上,她希望太宗长子赵元佐即位。宰相寇准、吕端等人却支持三子赵元侃。

李皇后和寇准、吕端的较量,是皇后与宰相之间的较量,在宋朝历史上,像这样的较量后来发生过很多次。有时宰相失败,有时皇后失败。宰相失败,轻则罢相,重则罢官;皇后失败,遭殃的还会有其亲戚和亲信。

胡旦是状元出身,嫌升官太慢,投靠在李皇后麾下。当时的情况是,晚上李皇后给皇上吹枕边风,说赵元佐疯病已好,堪当大任;白天胡旦在宋太宗身边敲边鼓,说赵元侃收买人心,不够忠心。胡旦的同年进士冯拯、赵昌言、李昌龄也大力帮忙,通过太监王继恩向李皇后投诚,愿意赔上身家性命,共保大皇子荣登大宝。宋太宗知道这些,所以寇准没有明讲,意思却很清楚:陛下,您千万别听李皇后、王继恩和胡旦他们的,千万别让赵元佐接班啊!

寇准挺赵元侃,他们两人有亲戚关系吗?没有。有师门之谊吗?也没有。他之所以拥护赵元侃,完全是出于公心。他认为宋太宗的儿子当中,只有赵元侃能力出众,并且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符合当皇帝的标准。比较起来,赵元佐太差劲,才受一点点刺激,就发疯了,偌大的江山社稷怎么能交给这样的软蛋呢?

于是,寇准正大光明地拥护赵元侃,帮助他开展工作,又是赈灾,又是治河,又是调兵防御边患,搞得有声有色。但寇准性子过激,秉性刚烈,对上对下都缺乏心机,批评下属不留情面,跟宋太宗争辩起来也是慷慨激昂。有些大臣本来拥护赵元侃,但因为被寇准骂得狗血淋头,一怒之下干脆投向李皇后的阵营。胡旦的同年冯拯就是这样的例证。

冯拯文采了得,人品低下,被寇准斥责之后,就罗织证据,意欲报复。他联络了许多反对寇准的官员,集体向宋太宗上表,说寇准专权跋扈,结党营私,百官只知有寇准,不知有陛下。宋太宗本就猜忌心重,怎能容得下如此“专权”的相臣,当即把寇准赶出朝廷。

寇准一去,赵元侃没了靠山,李皇后一派都很开心,以为赵元佐复位有望。没想到的是,赵元佐依然不给力,丝毫没有跟弟弟竞争的欲望,宁可当平头百姓,也不愿意再见到血淋淋的宫斗。

而接替寇準职务的吕端,成为拥护赵元侃一派的新首脑。

毛泽东引用过一副古代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吕端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处理政务,都不给政敌留下把柄,确实比寇准厉害得多。他知道宋太宗的身体越来越差,李皇后的势力越来越大,而大太监总管王继恩战功赫赫,在军中极有威望,一旦宋太宗晏驾归西,李皇后和王继恩联手发难,局势必然无法挽回。所以吕端步步为营,不显山不露水地撤掉王继恩当年指挥过的战将,换掉李皇后经常联络的文臣,还在宫里安插了许多跟王继恩有私仇的太监和宫女。

宋太宗驾崩那天,李皇后紧急召见赵元佐和亲信大臣入宫,王继恩则想出宫调动禁军,结果呢?早有准备的吕端将王继恩诱骗到一个小房间里软禁起来,然后不慌不忙地带着钦定皇储赵元侃入宫。李皇后没有等来赵元佐,没有等来胡旦等朝中支持者,也没有等到王继恩率领的大队人马,知道大势已去,只能乖乖地和吕端一起宣布遗诏,眼看着她一直不喜欢的赵元侃当了皇帝。

李皇后和寇准、吕端的较量,是皇后与宰相之间的较量,过程各有胜负,最终是宰相赢了。在宋朝历史上,像这样的较量后来发生过很多次。有时宰相失败,有时皇后失败。宰相失败,轻则罢相,重则罢官;皇后失败,遭殃的还会有其亲戚和亲信。

李皇后是北宋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她哥哥李继隆是一员猛将,既能打硬仗,又很得民心,是外戚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的是,李皇后斗败之后,吕端和新即位的宋真宗都怕外戚作乱,收回了李继隆的兵权,任其闲散多年。后来辽军大举入侵,宋军抵挡不住,宋真宗不得不让李继隆出山。李继隆作为前线总指挥,跟辽军打了个平手,然后宋辽签下澶渊之盟,换来两国百余年和平。

至于李皇后,据史籍记载,宋真宗对她还是很孝敬的,专门为其建造了一座万安宫。她生病时,真宗不但亲手调剂药饵,还屡次下诏悬赏民间名医。公元1004年,李氏死于万安宫,终年44岁。

李皇后

生于960年, 卒于1004年。宋太宗的皇后,19岁入宫,24岁封后,曾生育过皇子,不幸夭折。对宋太宗的其他嫔妃和儿子宽厚以待。谥号“明德”。

猜你喜欢

宋太宗寇准皇后
“溜须”典故的来历
“眼中钉”的由来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日天皇退位后皇后或改称“上皇后”
忠言的力量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
皇后不能自称“哀家”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