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引领的同伴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中的效果

2019-08-23王慧馨何恩恩湛献能通讯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低血糖同伴依从性

王慧馨 何恩恩 湛献能(通讯作者)

51015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同伴教育是社会支持的一种形式,指具有相似的文化、年龄、经历、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和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观念、信息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1]。2型糖尿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主要的慢性疾病,其发生率逐年增高。在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成为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规范的管理,是低血糖预防的关键环节。目前,同伴教育在多种慢性病的管理中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研究将护士引导同伴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自我管理中,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出院出现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208例,均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免疫系统功能不全、全身性感染。②并发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③合并严重心脑疾病。依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低血糖工作组报告进行低血糖诊断,按照随机序贯平衡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09例,男47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42±3.27)岁。对照组99例,男45例,女54例;平均年龄(59.41±2.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观察组:①出院前,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告知用药指导风险因素、低血糖识别和处理、血糖监测频率(5点血糖)、饮食及运动指导及相关健康宣教。②在前一措施上,遵从自愿原则,选取学习能力较好,依从性强,善于沟通的患者,再次进行知识强化培训并进行知识技能掌握评估。③出院后,每12~15人组成1个小组,每组1~2名同伴教育者及1名经过培训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共同自我管理活动。④具体的活动包括:a.每周进行3~4次糖尿病管理相关健康教育的主题学习分享及讨论。b.每日进行运动时间打卡。c.鼓励合理饮食经验分享。d.服药情况分享。⑤在最初开始的两周,护理人员会对同伴教育进行引导和效果评价,保证同伴教育的实施及效果。

对照组:①出院前,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告知血糖监测频率(5点血糖)、用药指导及低血糖识别和处理、风险因素、饮食及运动指导及相关健康宣教。②通过通讯平台或电话进行每周的跟踪随访,进行问题指导、信息搜集、低血糖风险评估、规范用药、依从性评估。③进行随访登记,提醒按时复诊,复诊时进行再次的访谈及评估,修正个体管理方案。

评价指标:3个月后对两组入组病例搜集一般资料及临床相关指标包括:①自行设计的糖尿病低血糖自我管理评价问卷,包括饮食、运动、服药、血糖监测、胰岛素使用情况。总分100分,每个维度25分,每个维度7~10题。②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③血肌酐(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糖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管理3个月后评价指标比较:观察组低血糖自我管理评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P<0.05),见表1。

两组Morisky用药依从性评价比较:观察组Morisky用药依从性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见表2。

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FPG、2 hPG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发生低血糖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P<0.05),见表4。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糖尿病低血糖自我管理评价(±s,分)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糖尿病低血糖自我管理评价(±s,分)

组别 n 评分 t P观察组 109 89.34±4.34 7.79 <0.01对照组 99 80.12±5.43

表2 Morisky用药依从性评价(±s,分)

表2 Morisky用药依从性评价(±s,分)

组别 n 评分 t P观察组 109 7.12±0.34 5.43 <0.01对照组 99 5.03±0.65

表3 两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指标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指标比较(±s,mmol/L)

注: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BMI:体重指数;★★P<0.01。

组别 FPG 2 hPG 空腹C肽 餐后2 hC肽 HbA1c(%) TC TG BMI(kg/m2)观察组 4.9±1.1 7.1±2.3 0.51±0.15 0.72±0.45 6.1±0.28 5.32±0.47 2.01±0.65 23.9±1.01对照组 6.1±1.2 8.49±1.15 0.57±0.11 0.75±0.21 6.0±0.21 5.41±0.36 2.13±0.54 24.1±1.18 t 4.78★★ 5.31★★ 0.54 0.86 0.79 0.82 0.86 0.85

表4 两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n)

讨 论

同伴教育的效果分析:低血糖的预防一直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难点问题。低血糖的发生与科学规范的进行糖尿病的管理有直接密切的关系。作为目前世界主要的慢性病之一,不能依从规范的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伴教育通过共同的疾病背景,疾病管理的相似性,更有利于患者沟通和信赖,形成相互支持的自我管理力量[3-6]。①通过同伴教育,提升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与常规的健康教育相比,同伴教育的说与教语言及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同一群体接受和理解。在日常的管理中,病患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交流作为媒介,在交流中,去完成知识的补充和理解。②通过同伴教育,提升用药依从性及规范的自我管理行为,通过同伴的科学规范的实践管理的分享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容易产生共鸣,引起群体效应,加强积极规范的从众行为。在本研究中,同伴教育取得良好的从医管理的依从性,从而有效地预防了低血糖的发生,更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疾病管理目标。③医务人员专业角色的引导作用,在群体形成初期,由于每个同伴教育者的能力水平会有差异,护士角色可以引领同伴教育者进行示范,从而保证同伴教育的效果。

同伴教育的可实践性:本研究通过同伴教育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效果。与常规的医疗平台、出院后管理相比,同伴教育的沟通更直接,患者的可接受性更好,管理更能做到日常化,经常化,实时化。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从最初的以同伴教育者为主导的群体活动,逐步都会引导所有的患者分享自己优良的疾病自我管理实践经历,通过群体的实践经验,有利于获取更多优化的信息,优化个体管理方案。同伴教育的应用可以大大地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7]。

猜你喜欢

低血糖同伴依从性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