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旅融合”的困境与出路

2019-08-22姚爱琴寇凤梅

甘肃农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甘肃省特色

姚爱琴,寇凤梅

1.兰州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兰州城市学院 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的原则,乡村挖掘景观优势,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培育新型业态,促进“农旅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方面,甘肃省特色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拥有以小杂粮、中药材、花椒、种球花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甘肃省旅游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鲜明,拥有以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新莽权衡、元代墓葬群等国家重点文物,独具风格的渭源霸凌桥,贵青山、遮阳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通渭温泉等为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因此,加快推进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共赢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在研究甘肃省“农旅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试图为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良性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省位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处于我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山地多,平地少,地貌复杂多样。甘肃省辖属14个市州、87个县区市,总面积45.44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7.14%;总人口为2557.53万人,乡村人口为1604.53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比重为62.73%。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甘肃发展年鉴2018》、部分数据依据2018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来。主要以甘肃省域范围为研究对象,乡村指的是国家行政区划的农村。甘肃省在区域上包括其所辖属的14个市州,87个县区市。

二、甘肃 “农业+旅游”融合现状

(一)甘肃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甘肃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100万t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3970.7万亩。尽管2017相比201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1.4%,粮食总产量减少1.0%,但产量仍然保持在1100万t以上,生产能力基本保持稳定。

1. 特色种植业较快增长。2017年甘肃省特色种植业增速较快(如图1、2)。蔬菜种植面积比2016年增长4.2%,达505.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70.33万亩,年增长率为3.6%;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6年增长3.6%,达339.7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较2016年增长27.5%,达29.1万亩;瓜类种植面积较2016年增长14.7%,达76.38万亩;2017年全省蔬菜产量达1212.31万t,年增长率为10.9%;中药材产量92.72万t,年增长率6.8%;棉花产量3.2万t,年增长率40%;园林水果产量397.15万t,年增长率10.3%。

图1 2017年甘肃省特色种植业种植面积及产量

图2 2017年甘肃省特色种植业种植面积、产量同比增长率

2.畜牧业发展基本平稳。2017年,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基本平稳(如图3),大牲畜出栏206.98万头,比2016年增长4.6%。其中牛出栏、生猪出栏、羊出栏较2016年增长率分别为4.7%、17.2%、4.7%,家禽出栏下降34.4%;肉类总产量99.14万t,增长7.5%。其中猪肉、牛肉、羊肉和牛奶产量分别为49.88万t、20.96万t、22.76万t和40.4万t,年增长率分别为17.2%、4.7%、4.8%和0.3%;禽肉产量为4.26万t,较2016年下降34%。

图3 2017年甘肃省大牲畜数量同比增长率

(二)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2017年旅游收入从33亿元增加到145亿元,10年增长4倍多。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2.3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如图4)。

图4 甘肃省2007-2017旅游收入统计图(单位:亿元)

1.旅游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长。2017年,甘肃省建设旅游项目总计1162个,总投资3947.02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5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大景区旅游项目241个,总投资1192.2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8.15亿元,增长16.55%。甘肃省7个旅游类项目(5个续建、2个新建)进入2017年省列重大建设项目投资计划,7个项目得到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基金补助,24个项目入选2017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向市州安排388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补助,争取到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基金补助甘肃省项目资金5390万元,比上年增长36.5%。

2.红色旅游线路增加。根据《甘肃省2016—2020年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培育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等三大红色旅游区,着力打造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建设3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联盟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活动34场次,举办各类红色旅游专题培训活动14场次,积极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协调发展。2017年,甘肃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2469.89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2.32%,实现旅游收入79.2亿元,增长25.67%,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2559人,间接就业人数46576人。

3.乡村旅游人数增长。近年来,甘肃省加快乡村及城市周边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景区村。2017年投入建设资金120多亿元,180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建成专业旅游村650个,农家乐13937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36万人次,同比增长31%;2%的单位组织了旅游,35%的旅行社组织了旅游,38%的单位组织了个人旅游,25%的集体旅游,其中,71%的旅游是休闲度假,17%是探亲访友,12%是出于其他目的。由此可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自主游玩,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与精神需求。

(三)甘肃省“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1.农旅融合发展自然基础优良。甘肃省东西狭长、地域环境复杂、多民族集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人文资源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五大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以“丝路风情,异域民俗”为特色的西部乡村旅游集中区(包括张掖、嘉峪关、酒泉、武威、金昌即河西走廊区域)、以“中华始祖,黄土文化”为特色的东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包括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以“回藏风情,多彩民俗”为特色的西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区)、以“青山秀水,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南部乡村旅游集中区(陇南市)和以“黄河古韵,文化传承”为特色的中部乡村旅游集中区(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甘肃农旅融合发展自然基础非常优良,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农村居民非农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201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3556.2元,比2016年增长9.0%,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7.6%,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0个百分点。其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经营收入的增加,成为农民增收亮点。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第三产业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8.1%,比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654.4元,增长12%。由此可知,随着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户收入显著增长。

三、甘肃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涉农旅游客流量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集中性特征,自驾游人数较多,车流量相对较大。甘肃省旅游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无法同时接纳大量的游客和车辆,因此造成景区道路堵塞,而且停车场少且停车费相对较贵,严重影响游客游玩体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交通运输方式单一,铁路、航空、水运还处于起步阶段,甘南交通运输仅靠公路,而且技术等级和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1764个自然村不通村道,农村公路上缺桥少涵的现象十分突出,仅有6条通乡油路,而甘南可供开发利用的景区景点有7大类33种153处。虽然甘肃有很多优秀的民宿客栈以及农家乐,但都集中在几个比较大的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且价格相对较高,超出许多游客的消费水平,住宿环境相对较差,房间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公共卫生间较少,遇到客流高峰期,等待如厕时间很长,影响游客游玩心情;部分饮用水水源不干净,网络覆盖率低,娱乐设施不完善,缺乏游客休息区,景区商业网点少,有钱没地花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甘肃省较多旅游区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经营管理缺少统一管理,农户团结、市场意识薄弱,导致行业内无序经营现象十分突出。部分经营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将具有特色的农舍被改成豪华的酒店包厢、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变成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家常菜,“农家乐”少了农家味,甚至时常出现乱经营乱收费的现象。

(三)产业融合度不高

甘肃省旅游虽然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但是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青年职业农民较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小农户经营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粗放型的传统农家乐模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如果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外延式的旅游销售结合起来,走精品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双赢发展是实现甘肃省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四、甘肃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出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省必须加大改建农村公路,逐步硬化村组道路,改善“千村美丽”示范村通行条件,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和整改乡村景区环境,统一建设标准,净化农户庭院,拆除危屋改造旧屋,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娱乐活动设施;实施广电网络全覆盖工程,做到村村通、户户通;完善景区至周边城市道路拓宽改造硬化,修建农业体验区梯田、大棚采摘、环村步道,依据“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工程,进一步提高景区环境,开办浓味十足的农家乐;切实打造“春有草、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的花园式农村庭院。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乡村旅游参观,体验农村生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二)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农旅融合”是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之一,因此要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构建专门的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才,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发展培养本地“农旅融合”的管理、服务人才;要尝试组建商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要引导旅游经营户与携程、美团、去哪儿等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开展在线预订、产品营销和咨询等服务,实现旅游与电商的无缝衔接,使得参与网上订餐、订房和土特产品销售。

(三)加强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合作社、企业、产业大户的帮带作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生态与农业互促共进、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脱贫与小康全面推进的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农户双赢”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健全完善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本——农村“三变”改革的雏形,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收入少增收难的问题,切实树立群众实现自我发展、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发展农旅融合景区村,例如康县的长坝镇花桥村、卓尼县的纳浪乡朝勿村、临泽县的倪家营镇南台村、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天堂镇天堂村、白银市的水川镇顾家善村、泾川县的城关镇凤凰村。以农村民俗文化为中心,大力实施“民宿体验、乡村饮食、休闲度假”的模式,突出乡土民俗文化,主打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引导鼓励群众兴办集住宿、餐饮、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民宿。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甘肃省特色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特色种植促增收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