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

2019-08-21史秀峰梅亚林叶高潮赵田芬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百菌赤霉病供试

谢 杰 史秀峰 杜 斌 梅亚林 叶高潮 赵田芬

(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153)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小麦生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2012年,江苏省大丰地区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1]。有研究表明,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控制大田湿度、翻耕灭茬等农艺措施与科学用药相结合,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2]。但在实际大田生产中,由于相关农艺措施的执行会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确保执行到位,因此科学用药对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在大丰地区以75%戊唑醇·百菌清WP、42% 咪鲜·甲硫灵WP、40%多·酮WP 为试验药剂,开展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比较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高感赤霉病品种“扬麦13”,小麦于2017 年10 月26 日机播,每667 m2用种量为11.5 kg。

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安丰一队进行,供试田块的土壤类型为沙土,pH 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3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为75%戊唑醇·百菌清WP (南京科维邦农药有限公司)、42%咪鲜·甲硫灵WP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40%多·酮WP(市售)。

1.4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667 m2用药量):(1)75%戊唑醇·百菌清WP 40 g;(2)75%戊唑醇·百菌清WP 50 g;(3)75%戊唑醇·百菌清WP 60 g;(4)42%咪鲜·甲硫灵WP 60 g;(5)42%咪鲜·甲硫灵WP 70 g;(6)40%多·酮WP100 g;(7)清水对照(CK)。各处理小区面积667 m2,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1.5 施药方法

分别于 2018 年 5 月 6 日和 5 月 11 日采用机动弥雾机,向小麦植株穗部进行2次喷药处理,每次每667 m2喷药液30 kg。施药时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

1.6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第2次药后21 d(病情稳定期),每处理在不同区域取3个点,每点取3个样,每样取100 穗,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分级标准:1 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 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 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 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 以上。

计算公式: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穗数×4)}×100;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100。

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第1 次用药后5 d、第2 次用药后21 d 对各处理区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各处理区的小麦长势均正常,说明试验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

2.2 防 效

由表1 可知,第2 次用药后21 d,各处理间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2.147**),75%戊唑醇·百菌清WP 和42% 咪鲜·甲硫灵WP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是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每667 m2施用75%戊唑醇·百菌清WP 40、50、60 g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2.97%、86.49%、94.59%,每667 m2施用42%咪鲜·甲硫灵WP 60、70 g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4.59%、97.30%,每667 m2施用40%多·酮WP 100 g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差,仅为67.57%。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每667 m2施用42%咪鲜·甲硫灵WP 70 g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每667 m2施用42%咪鲜·甲硫灵WP 60 g 和75%戊唑醇·百菌清WP 60 g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次之。建议在小麦生产中轮换使用42%咪鲜·甲硫灵WP 和75% 戊唑醇·百菌清WP 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

75% 戊唑醇·百菌清WP 是否能通过加大用药量来提高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表1 各处理第2次用药后21d病穗发生数、发生情况、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百菌赤霉病供试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改进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蔬菜水果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检测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百菌清残留
不同处方配比及提取工艺对银柴退热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的影响
Flexible ureteroscopy: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current indications and outc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urolithiasis